徐文君
信陽農林學院
當前,大學英語聽說課對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但也存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有表層意義上的,也有根深于人們思想觀念中的,下面將通過分析聽說課教學現狀和挖掘背后根由,提出改善問題的行動策略。
在新一輪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開始實施后,我國各大高校的英語教師便開始積極投身于聽說教學的改革中,并努力探究和研討具有創新性的英語聽說課教學,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仍然有很多問題等待改善。通過深入分析發現,當前大學英語聽說課存在著嚴重的教學目的不明確現象。有人可能會說,教育部不是制定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了嗎?而且里面也已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以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話雖如此,但它是站在國家發展角度去要求的。況且,從實際教學來看,教師并沒有深入貫徹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理念,所謂的變化,不過是隔靴捎癢罷了。
教育目的不明確還體現在教學要求的無規則擺動。眾所周知,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或是技能,除了自身努力外,天分很重要,很多學生的語言天分一般,甚至是很差,如果用統一標準去要求他們,想必結果一定不會好。即便通過刻苦奮斗,發憤圖強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天分好的學生相比依然是小巫見大巫,很多學生寧肯花時間來彌補自己的弱項上,也不愿意去鉆研自己的強項,何況還不一定能收獲好結果。于是為了使那些天分不好、成績差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教師會有意識地在任務分配上和考試中降低難度,雖然是一片善意,但嚴重違背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這里所說的學習目的不明確,并不是指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英語,而是他們沒有清醒地去看待英語學習與自身職業生涯發展的關系。聽說課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它對培養和提高學生英語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著重要幫助,但并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往這方面去發展。很多英語專業的學生喜歡上聽說課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們很享受那種純英語(美語)的學習氣氛,即便很平常的內容,他們也會樂在其中,無論出于何種學習動機,起碼從表現上看,他們的學習態度是積極的。但光有積極的態度就能學有所用嗎?顯然不是,還需要我們考慮環境因素。我們雖然能夠為學生提供較為真實的英語學習氛圍,但無法保證應用環境,歷年英語專業的畢業生能夠從事本專業工作的人都不多,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應用專業知識的機會也越來越少,聽說能力本來就需要在長期使用中去不斷提高,如果沒有可施展和發揮的空間,能力也就會慢慢下降。
通過分析本次教學改革發現,我國教育正在向培養綜合型人才方向發展,將英語學習列為大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并著重強調英語聽說在實際應用中的作用。但我們不禁要問,真的所有人都需要學習英語嗎?即便是學習,是否真的有必要將其列為考核項目之一。曾經有人給柯南道爾筆下福爾摩斯的知識結構做了如下總結:第一,文學知識、哲學知識、天文學知識:無。第二,政治學知識:淺薄。第三,植物學知識:不全面,但對于鴉片卻知之甚詳,對毒劑有一半了解,而對使用園藝卻一無所知。第四,地理學知識:偏于實用,一眼能分辨出不同的土質。第五,化學知識:精深。第六,解剖學知識:準確,但不系統。第七,提琴:拉得很好。第八,武藝:善使棍棒,精于刀劍拳術。第九,驚險文學:很廣博,似乎對一個世紀中所有的恐怖事件都深知底細。第十,英國法律:具有充分實用知識。
如果按照我們的教育標準,福爾摩斯根本就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因為他連地球是圓的還是平的都不知道。
也有人給自由學者王東岳先生做過知識結構分析:第一,哲學知識:精深,有獨到的見解。第二,化學知識:偏于實用且準確。第三,地理學知識:很廣博。第四,天文學知識:準確,但不系統。第五,生物學知識:精細且嚴謹。第六,物理學知識:有限,但有深邃的思想。第七,人文及倫理道德:發人深省。第八,外語(英語):能聽說,偏于實用。
王東岳的知識體系和品德修養很符合我國對人才標準的要求,但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至今他還得不到業界人士認可,原因不外乎他的學術成果(物演通論)是靠自己閉關研修20載換來的。360百科對他的介紹是:“獨立于任何黨派和學術機構之外,無固定職業,無確定職稱,自由學者。”
說道這,想必大家應該了解,教學改革到底是在改什么。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劃分了三個層次的英語能力要求: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聽說課教學也應該設立相類似的要求標準,但要結合學生的個人職業發展意愿。也就是說,大學聽說課教學有義務在遵循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去規劃發展方向。我們可以借鑒像英孚、韋思等英語培訓機構的做法,聘請專業的英語外教,對有出國發展意向的學生進行全面、專業、標準、規范的英語教育,以幫助這些學生盡快適應全英環境下的生活與學習,對這個層次學生的要求也應該盡可能嚴格,并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拓展學習機會。
而對于無出國意向,但聽說興趣濃厚,且在校表現優異,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來說,學校和英語專業的教師應為他們爭取更多校外實習的機會,如去英語培訓中心、大型商務酒店、旅游項目開發公司等。有關校企合作方面的建設,我們可以參考德國的“雙元制”教育,雖然它是針對專科院校和職業院校,但這種教育模式是非常值得借鑒的。從大一到大四,時刻為學生爭取校外實習的機會,在企業和個人相互認可的情況下,學生可以選擇暫停學業,并在自己認為適合的時候回校繼續未完成的學業;學生也可以通過與企業的協商,簽署未來就業協定,就是說,在完成整個大學學業后再去公司上班。這種教學模式,無論是對學生個人發展,還是對社會發展,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對于聽說能力差,且學習興趣不濃,或者不擅長英語學習的學生來說,學校和教師應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努力幫助他們完成聽說學習的基本任務,達到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即可。英語畢竟只是一種交流工具,況且它還不是我們的母語,如果學生本身就沒有從事與此相關的工作,那就沒有必要花費過多的時間去學習它。
與重建教學體系相同,課程體系的重設計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未來職業發展規劃而定。大學英語聽說課教學對學生英語聽力和口語能力發展與提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隨著我國國際化路線發展趨勢的逐漸增強,工作中使用到英語的概率也會增大,所以作為教育者,有必要為學生設置一道門檻,也就是聽說課程的基礎要求,無論程度好壞、水平高低、興趣濃淡,都要完成最基本的聽說學習任務。然后從進階課程開始,我們就要實行分流課程學習了,以成績和實際應用能力為標準,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設計符合他們英語程度的聽說課程,進行階段性評估總結,并根據學生意向的變更和學習進展作出靈活的調整。從而滿足《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所要求的,既要照顧起點較低的學生,又要為基礎較好的學生創造發展的空間;既能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又能培養他們較強的實際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既要保證學生在整個大學期間的英語語言水平穩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以滿足他們各自不同專業的發展需要。
綜上所述,建設滿足國家、社會、個人發展需要的高質量、人性化大學英語聽說課堂,是教改的主要目的和中心思想,也是當前大學英語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各高校應充分重視教改理念,深入貫徹并落實《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在尊重學生個人意愿和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的前提下,構建全新的、符合教改要求的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最終達到提升聽說課教學水平和學生聽說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