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爽
信陽農林學院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轉型探索實施,以及高質量經濟體系的打造,各個企業主體也逐漸提升自身的現代化和規范化水平,以此促進向質量型的轉變,保證自身的市場競爭地位。社會需求的變動也引導了各個高校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加大了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力度,以此來形成高校與市場主體的呼應。作為市場發展的重要主體,企業在轉型與創新的過程中不僅是法律法規下的權利主體,同時,也是義務主體,其中最重要的義務就是照章納稅,企業為了處理好自身發展與納稅之間的關系,就需要懂得《稅法》的人才,尤其是具有《稅法》知識的財經類人才。企業的這種需求,也是各個高校進行《稅法》教學的重要意義,同時,也是《稅法》課程教學的改革和加大應用型人才培養力度的關鍵需求。
就高校教學來看,《稅法》這門課程主要開設在財經類專業中,如財務管理專業、會計專業、審計學專業等,并且這些專業都有著共性,即專業教學內容均與財務相關,而稅務本身也是整個財務體系的構成,在企業規范化發展的過程中,既需要有相關的法律作為支撐,同時,也需要遵守相應的法律。通常在《稅法》教學中,主要是對流轉稅和所得稅兩大稅種進行講解,教學內容的實際應用性相對較強,并且教學內容相對較為靈活,這也就凸顯出了《稅法》教學的重要性。從當前各個高校《稅法》教學的性質來看,多數高校將其設置為專業必修課程,但是在部分專業中由于與稅務內容相關的較少,又將其設置為選修課或者考查課,這也就造成了《稅法》教學在同一學院不同專業中的差異性,同時,也增加了教學本身的復雜性與困難性。此外,再加上我國有關稅收的制度在近年來有所變動,而教學所依托的教材更新能力較弱,這也就進一步呈現出了教學內容與實際內容的不對稱,影響到了教學本身的可應用性。從《稅法》教學的特色來看,由于其有著較強的應用性與實踐性,這就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大案例教學與模擬教學的設置力度,呈現出了課堂教學靈活性與互動性特色。
1.教學課時數相對不足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課時作為支撐,這不僅需要保障理論教學的課時量,同時,也需要圍繞理論教學的開展,做好必要的實踐教學。但是,就當前來看,各個高?!抖惙ā方虒W課程設置的過程中,明顯存在課時數與人才培養之間的矛盾。一方面,《稅法》作為一門體系化的課程,教學內容相對較多,這既包括我國現行的稅務種類,也包括稅務征收繳納的法律內容和標準,而這些內容均是各個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必備內容,也就需要學生進行全面的掌握。但是,由于經管類各個專業課程設置本身相對較多,這就只能將《稅法》教學的課時數進行壓縮,以此來確保專業教學的均衡。
另一方面,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只有在《稅法》教學過程中將各個知識點進行全面的講解,并結合業界中的案例進行系統的分析,引導學生通過模擬或者實踐對相應內容進行掌握,才能綜合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受到課時量的限制,造成部分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只能選取課程教學的重點內容進行有選擇的講解,從而導致學生難以對《稅法》教學的內容進行全面掌握,呈現出對《稅法》相應內容理解不系統等的現狀,影響到學生的知識應用和能力轉化。
2.教學方式較為單一
教學方式的實施也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效率,一般來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更需要多元化和系統化的教學方式,能夠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綜合作用下,形成自身的教學體系,以此來保障教學方式與人才培養之間的適應性。但是,就當前來看,我國多數高校在《稅法》教學的過程中也存在著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這就影響到學生在《稅法》學習過程中積極性,影響到課程教學的效率?!抖惙ā方虒W本身有著知識點多而瑣碎的特點,在教學課時量不足的情況下,為了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多數教師只能采用“填鴨式”教學法,造成課程教學的整個過程缺乏互動性,甚至課程教學所需輔助的案例教學也被舍棄,進一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從應用型人才培養來看,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不同的教學方式,即使是同一章節中的教學內容也需要有分別地進行教學方法設置,以此來保證整個課堂教學的“韌性”,單一性的教學方式的實施所呈現出的“滿堂灌”教學,對教學過程的節奏感造成了破壞,呈現出教學的按部就班和聽課的機械化問題,使得整個課堂教學與人才培養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多數課堂教學難以完成教學目標。
3.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從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來看,實踐教學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實踐教學的開展不僅能夠為學生理論應用能力的提升以及理論本身的消化提供契機,同時,也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學科思維的形成,引導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但是就當前來看,多數高校在《稅法》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明顯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難以為學生的實踐操作提供支撐,這就與《稅法》本身的應用性出現差異,進一步影響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論文在調查中發現,多數高校中《稅法》教學實踐環節不足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部分高校在《稅法》教學開展的過程中缺乏模擬環節的設置,雖然部分學生能夠結合案例掌握教學本身的重點,但是由于缺乏仿真實踐,造成了理論與業務脫節的問題,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方向相脫離;其次,一部分高校雖然設置了配套的實踐教學課程,但是整個課程的實踐時間相對較短,一般設置在一周以內,造成學生難以對全部的教學內容進行實踐,影響到理論能力與實踐素養的轉化。
在現代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對“第一堂課”教學作用有所忽略,其實“第一堂課”教學在整個課程教學開展的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關鍵的作用,直接關系著學生對課程本身的印象與學習積極性。從《稅法》課程教學來看,要培養應用型的人才,就需要教師對“第一堂課”進行詳細的規劃,既要將稅法教學的特色和重要性講述給學生,同時,也需要將相應的教學安排、要求對學生進行講解,從而來引導學生做好相應的學習準備。
第一,在《稅法》“第一堂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能夠通過闡述《稅法》課程在企業中的具體應用以及發展趨勢、崗位需求等內容,引導學生對自身的學習規劃與就業規劃進行明確,為學生自身的技能成長與理論成長提供行業性要求。同時,由于《稅法》課程教學內容與其他專業教學內容有著明顯的關聯性,教師要從整個學科體系出發,引導學生打通各個課程之間的關聯,并明確行業要求和崗位要求,以此來應對當前各個企業對稅務人才的需求,保證學生的應用能力能夠與社會發展相適應。
第二,《稅法》課程知識具有多元性與所隨性,這也就加大了學生學習的困難度,因此,各個教師要能夠充分總結《稅法》學習的經驗,并在“第一堂課”中講述給學生,以此來引導學生提高課程學習的效率。同時,在《稅法》的“第一堂課”中教師也要能夠與學生圍繞課程實務、課程學習等內容進行積極互動,培養學生對《稅法》學習的積極性。
《稅法》課程教學還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工具,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核心,對當前的教學模式進行調整?;ヂ摼W中蘊含著豐富的實用教學資源,如課程資源和案例資源,發揮這些資源的作用,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同時,也能夠解決當前教學方式單一、教學課時不足的問題。
第一,各個高校要能夠建設基于“互聯網+應用型”的一體化《稅法》教學模式,搭建《稅法》教學的網絡平臺,為《稅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平臺基礎。由于搭建專門的網絡平臺困難度和利用度均有不足,因此,各個高校可以借助自身的線上教學資源體系實施,如“慕課”“學習強國”等網絡平臺,開辟《稅法》教學專欄,將相應的課程案例、行業調整等內容在網絡平臺上進行整合,為學生的學習與拓展提供支撐。
第二,在網絡平臺搭建完成以后,各個學校要能夠對教學模式進行調整與創新,如結合學生需求、教學內容以及行業人才需求,開辟《稅法》教學中的各個子欄目,如納稅模擬、稅務政策等,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細分化的支撐。此外,為了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各個學校在教學開展的過程中也可以調整教學考核模式,將網絡平臺中的自學納入整個學期考核過程中,學生學滿相應時長以后給予固定的積分,在積分與課程學分之間進行轉化,積分不足者給予相應的懲罰。
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對于《稅法》課程教學的創新與改革,也需要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結合各種教學資源,推動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以此來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知識轉化平臺的支撐,促進人才綜合能力的培養。
第一,各個教師要能夠以實踐教學平臺為依托,培養學生的專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實務能力,充分發揮各種專業賽事的作用,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創新素養與專業實務能力,并在各種賽事、活動的參與過程中積極接觸行業最新知識,拓展自身的課程知識體系。這就需要發揮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作用,即教師引導、學生主導、師生總結,以此來對每一次活動參與進行消化。
第二,各個高校的《稅法》教學也要能夠主動與行業進行聯系,為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提供更多的實習崗位和實習機會,形成校企共建型人才培養的思路,以此來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更多的實踐教學支撐。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的下,各個高校在《稅法》教學的課程設置中,要能夠充分把握課程本身的特色與市場發展的需求,結合新興教學手段,積極與業界進行合作,突出實踐教學的設置,探索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方案,搭建出以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并重的課程體系。同時,各個高校在《稅法》教學的過程中,也要能夠根據國家稅務制度的變更,進協議行教學內容的及時調整,并通過課堂模擬等互動教學板塊的設置,引導學生有效掌握新興知識內容,促進學生知識體系的不斷更新,以此來為學生應用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