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騰 內蒙古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近年來,一系列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的負面報道占據新聞頭條,最具代表性的屬震驚全國的“奶粉”事件和某日企汽車的“全球召回”事件。這些問題的曝光,不僅將核心企業推向深淵,也對節點企業的形象和聲譽造成巨大損失。因此,必須理清各節點企業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的因素,以實現供應鏈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關于供應鏈社會責任(Supply Chain Social Responsibility,SCSR)這一概念,Poist在研究中將社會責任問題引入到供應鏈管理體系中,提出了物流社會責任(Logistics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概念,認為在物流管理活動中,不僅要考慮傳統的利潤問題,還要對相關利益群體承擔責任[1]。
我國最早接觸供應鏈社會責任是20世紀90年代受國際“企業生產守則運動”熱潮的影響,跨國公司向國內沿海地區的服裝、紡織等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提出企業社會責任認證這一要求。學者華雙蓮僅在研究中提到了供應鏈社會責任,并沒有確切定義這個概念。陳遠高對供應鏈社會責任的概念展開深入研究,并從企業內外部兩個角度分析,他強調供應鏈社會責任的外部動力主要來源于政府政策、社會公眾、競爭環境和市場需求,內部動力則和供應鏈內部企業之間的合作約束力有關[2]。王捷結合了利益相關者理論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標準中的框架,將供應鏈社會責任分成了公共責任、市場責任和環境責任[3]。
本文認為供應鏈社會責任是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豐富和延伸,它將企業社會責任的單一維度擴展至多個維度,要求成員企業不僅要對自身負責,還需向整個供應鏈內外部的利益相關者承擔社會責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企業都要考慮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利用現有資源或整合資源開展經濟活動并獲取利潤,這是企業內部自發履行社會責任的第一源泉。
龔浩、姜啟軍等學者認為內在的經濟動力才是供應鏈上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最根本動力源泉。
供應鏈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另一個原因是強制壓力,主要來源于政府政策,包括財政、稅收等政策與節能減排等法律法規,尤其政府規制對供應鏈社會責任產生的影響更加強烈。除了政府制度驅動之外,買方的壓力驅動和制度驅動也是促使供應鏈上節點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因素,制度驅動被列為關鍵驅動力。
企業為了建立并維持自身良好信譽和形象而選擇履行社會責任,這就是聲譽驅動力。以往研究中很少將其單獨看作供應鏈社會責任眾多驅動因素的一個類別,學者Mont和Leire在研究供應鏈社會責任的驅動因素時特別強調了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在全球供應鏈社會責任中發揮著不凡作用。
目前,我國供應鏈社會責任的實施多是受政府政策、行業制度、市場競爭等外部壓力的影響,而較少以企業道德等內在驅動因素為動力。盡管如此,道德的力量是時刻存在的。學者Schwartz和Carroll將道德驅動力引入到供應鏈社會責任驅動力模型中[4]。
Miao等從組織文化角度,認為家族文化、商業道德、來自供應商、客戶、競爭對手的壓力是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關鍵因素[5]。王寶英將供應鏈看成具備自組織特征的復雜系統,影響因素有內部因素(各子系統規模的變化、社會責任意識等)和外部因素(政府宏觀經濟政策、媒體宣傳等)[6]。
社會責任從“點”到“鏈”的發展牽動著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單個企業與整個供應鏈的盈利能力需要靠節點企業的協同與合作,未來應該在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礎上,對供應鏈社會責任驅動力之間的作用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在制度約束的外部壓力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效果受政府不同程度的激勵與約束影響。因此,供應鏈管理中的政府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也是未來值得研究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