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師范高等??茖W校 成誠
新零售是2016年馬云提出來的新型銷售概念,在提出后不久便在大型電商平臺有所實踐,這也意味著純電商時代即將結束,將由新零售取而代之。雖然電商企業當前已經在朝著新零售轉型,但由于涉及時間較短,在諸多方面還存在不足。而在全新的零售環境下,電商需改變傳統物流配送方式,在提高配送質量、效率的同時,為用戶帶來良好的體驗與服務。
新零售的出現使各大電商企業加強了全渠道物流建設,大部分電商企業都將核心轉移到提高用戶體驗上來,在此基礎上力爭打造多批次、快物流、少批量的全新物流體系。在該環境下,一些電商企業不僅打造了全渠道物流,還轉變了經營模式,加強了與供應鏈伙伴合作,從而實現共生共存、利益共享,以此來滿足新零售要求[1]。
新零售出現后,電商物流成本有所降低,速度與質量得以提升,這使流通性得以加快,給用戶帶來良好體驗。電商物流模式得到創新,將原本的壓貨模式轉變為直發模式和直銷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消費者與工廠的直接交流,而在一些快消品的配送上,會采取庫存補貨模式,主要以零單模式為主。
在新零售環境下,如果電商企業和干線集散融合,就會使物流公司業務量減少,因此,物流公司必須將一部分注意力轉移到城市配送市場中。再加上我國當前許多物流公司涉足較淺,在新零售下,社區店、tob業務等將是電商物流配送的潛在市場之一[2]。所以,在此情況下,已有不少物流公司對此引起了重視,物流配送方向變革隊伍在日漸壯大。
新零售意味著電商物流的資金流、商流及信息流需融為一體,實現全系統發展,在此要求下,電商物流企業必須加強供應鏈和價值鏈融合建設。當下,在新零售與科技進步的共同作用下,大部分企業都開始融入智能化、數字化物流配送方案。比如,京東早已利用無人車等智能設備構建新型物流,為消費者帶來優質服務。這意味著國內電商物流企業必須加強消費者體驗優化,利用數字化整合線上線下物流資源,從而實現高效發貨、運輸。針對傳統物流配送存在的效率低、產品完整性差等問題有所重視,
同時還要滿足新零售提出的多批次、小批量的要求。
自從2016年提出新零售概念之后,意味著新電商時代的到來。新零售的最大特點就是用戶與訂單的大面積拓展,其通過集合各種科學技術,打造快速、高效的商流匹配。在新零售環境下,電商物流企業要想實現發展,就必須關注商流匹配,通過匹配適合的商流可以有效解決多批次與小批量問題,使配送方式逐漸多元化,而要想匹配到適合的商流,就需要電商物流企業同時控制配送效率與配送成本[3]。
新零售已經不只是一個概念,更是基于理論基礎的實踐環節。當前,我國大部分企業都進入了新零售轉型隊伍中。對于電商物流企業而言,搭建物流配送平臺是新時期的重點,同時也是決定企業實現發展與否的關鍵。電商物流企業需緩解消費者差異化需求和配送力分散之間的矛盾。電商物流企業除了要根據零售商要求有效配送物品以外,還需考慮到新零售要求,打造符合各方配送需求的物流平臺。在這方面,企業可以借用大數據優勢,打造集快速揀選、下單、配送為一體的物流配送平臺,促進供應鏈運轉。
從電商物流配送現狀的角度來看,存在最明顯的問題就是硬件水平和新零售要求不符,在相關硬件設備方面,并未達到較高水平。從國內各大電商平臺來看,只有淘寶、京東等電商巨頭在廣泛使用智能化硬件設備,許多中小型企業還未全面普及。這些企業的物流配送硬件設備大多處于初級階段,還未實現全自動化。從這一角度來看,我國電商企業還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實現全體配送智能化,但該現狀并不能滿足新零售要求,若不抓住機遇進行優化,就會嚴重制約物流配送體系的發展。
不管是傳統物流配送,還是新零售環境下的物流配送,其目標都是以最短的運輸距離和最短的時間高效實施物品配送。與傳統物流配送不同的是,新零售更關注物流配送模式。但從目前國內電商物流配送現狀來看,其創新能力有待提高,該現狀在新零售出現后更為突出。國內大部分物流企業都是中小型企業,其在創新能力上較為缺乏,再加上新零售概念提出的時間并不長,在短短幾年內要想全面落實還存在較大困難。對于中小型物流企業來說,其注意力并未集中在新零售上,對于新零售相關內容了解較少,自然無法通過新零售改變物流配送現狀。這也是導致我國物流行業發展力削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在新環境下,物流企業更應當關注新零售與傳統銷售的不同之處。在傳統模式下,一般都是消費者主動去尋找物品,而在新零售環境下,則轉變成了物品尋找消費者,且其消費范圍得到極大程度的拓展[4]。消費者除了可以在本地購買物品以外,還可在全球范圍內購物,消費者只需利用大數據下單,隨后系統會實施分揀,并計算出商品與消費者之間的最短距離,在考慮成本、效率的同時,選擇最優路徑,快速地將物品配送至消費者手中。因此,在新零售模式下,物流企業必須意識到差異點,對配送路徑等各方面實施創新才能達到新零售要求,實現可持續發展。
縱觀國內各大物流企業不難發現,大部分物流企業的發展并不平衡,這主要是因為受到自身實力影響導致的。不少物流企業在實施物流管理時更偏向于閉門造車。尤其是對于一些中小型企業而言,其領導者的經營思維未及時更新,在傳統經營理念下使其不愿意與其他企業、領域合作交流。但在新零售環境下,這種行為并不合理,會嚴重制約企業及行業的發展。除此之外,在物流企業實施跨區域配送時,甚至還存在行政壁壘。從國內整體物流行業來看,行業內還沒有形成資源信息共享模式,這只在個別企業中有所體現,在未來的發展中還需得到改善才能推動物流行業平衡發展,實現行業整體進步,增強國際競爭力。
我國電商物流配送水平參差不齊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配送效率。國內的零售門店分布十分不均,大部分零售門店都集中在城市區域,農村區域非常少,再加上距離因素,使農村訂單配送效率低下,無法及時配送到消費者手上。而城市區域雖然有大量零售門店,但會遭到交通環境因素制約,降低物流配送效率。比如,交通堵塞、繞行、目的地不能停車等都是導致物流配送效率低的原因。其二,在對物品進行配送的過程中,并沒有完全做到送貨上門,這也是新零售環境下消費者反饋最多的一個問題。大部分物品都放在寄存點,消費者只能自己前往寄存點取物品。其三,配送人員職業素質欠佳,在網絡和現實生活中時常出現配送人員與消費者、保安等發生爭執的情況,存在配送人員的服務態度較差或物品損壞等情況,未能給消費者營造良好的購物環境。
物流企業要想提高配送質量,必須加強軟硬件基礎建設。當前既處于新零售環境下,更處于大數據與互聯網時代,在物流企業發展過程中必須借助互聯網與大數據優勢,在軟硬件得到優化后,不僅能夠提高倉儲數量的合理性,還可有效提高物流配送質量與效率。我國大部分物流企業已經在分揀、發貨等環節大量使用智能化設備,比如,許多企業已經在物品分揀上應用自動化分揀系統,這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分揀速度,還可大大降低人工勞動成本[5]。并且,物流企業還應優化城市、農村軟硬件設備,盡量減少盲目投資建設導致的資金浪費,針對企業現有資源要合理調度,提高物流配送質量。
在電商物流配送模式上,企業可以嘗試摒棄人工配送模式,借用大數據力量勇敢創新。比如,在疫情期間,為了能夠持續給消費者帶來優質的服務,順豐企業對傳統人工配送模式予以創新,運用無人機實施物品配送,在特殊時期給無法出門的消費者帶來了極大便捷。這一成功案例,給其他電商物流企業配送方式創新提供了思路。其余企業在創新配送方式時,可在借鑒成功案例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打造實用性與可行性較強的配送方案,使企業能順應新零售要求。
在新零售環境下,物流信息共享是物流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因此,企業領導者必須轉變傳統閉門造車的理念,加強與其他企業、領域的合作溝通,并對產業資源進行整合,建設信息共享平臺。在實際的平臺建設過程中,企業可以將供應鏈作為核心,和其他企業或領域相互配合,整合現有物流資源,打造云物流平臺,在該平臺內可對物流信息資源進行共享。比如,到目前為止,已有一些企業打造了離線離店配送模式,如此一來,不僅降低了物流配送成本,還合理分配了許多社會資源。除此之外,打造信息共享平臺是一種雙贏手段。同行企業或不同領域之間相互分享經驗,實現相輔相成、利益共進,既能促進企業個體發展,還可提升我國物流領域在國際上的核心競爭力[6]。
其一,在配送速度上應得到優化。針對農村訂單與城市訂單,應以消費者為核心,構建集中資源,從集散中心至物流網絡都需擁有足夠的資源,能夠滿足消費者需求,提高各大零售門店的配送效率。比如,在城市區域配送物品時,為了避免擁堵、繞行等情況出現,在配送之前就應計算出最優路徑,以此來降低配送時間,盡快將物品完整地配送到消費者手中。其二,在對物品進行配送時,要盡可能提高配送服務質量。在消費者確定訂單后,則需借助智能化設備輔助,分析物品與消費者位置的具體距離,并將物品親自交于消費者,給消費者提供便捷服務,從而實現最后一公里專攻配送服務。在這方面,物流企業除了可以選擇自營配送、第三方配送模式以外,在新零售環境下還可以選擇社區配送模式。物流企業和社區簽訂相關協議,配送人員將物品放置社區,再由社區人員實施配送。物流企業可在充分結合實際需求的前提下選擇最佳配送模式。比如,如果物流企業的目標是增強客戶好感,留住客戶,那么就可以選擇自營配送模式;若企業想節省配送成本,則可以選擇第三方配送模式。其三,針對配送人員職業素質應加強職業培訓,提高其職業道德與素養,以此來營造和諧的配送氛圍。
新零售的出現給電商物流配送帶來了較大影響,其不僅加快了全渠道物流打造,推動了電商物流模式創新,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物流公司配送方向變革;物流企業要想獲得發展動力,就必須重視消費者體驗優化、關注商流匹配,以及重視物流配送平臺搭建。在電商物流配送中還存在硬件與新零售要求不符、缺乏創新能力、物流配送開放度較低、物流配送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電商物流企業可通過加強軟硬件設施建設、進一步創新物流配送方式、整合產業資源打造信息共享平臺、強化物流配送體系等路徑解決存在的問題,推動電商企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