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 李爽爽 張恝鍇 梁穎(通訊作者)
廣西非遺旅行館是一個傳承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體體驗場所。廣西非遺旅行館打破傳統博物館靜態展示的枯燥形式,以大學生現場演繹的方式,為大眾提供活潑生動、富于動感的非遺唯美體驗。廣西非遺旅行館不僅可以為廣西的非遺提供一個宣傳和傳承的機會,而且還可以為高校大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平臺。
廣西非遺旅行館以各大高校的學生群體作為推廣的重點對象。通過聯系廣西學聯,以及各高校團委和思政部門,非遺進校園,形成“非遺+學校教育”的環形合作圈,舉辦專場或專題活動,吸引大學生主動了解和傳承。爭取政府部門聯合推廣,并獲得政府的資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深入推廣扶持廣西非遺旅行館的使用度和宣傳力度。最后,與廣西各地旅游組織聯手,共同對廣西非遺進行傳承。聯系各中小學,對中小學生進行非遺宣傳,進而促使他們在節假日主動選擇前往非遺所在地學習了解。
一是通過線上微信公眾號和微博客戶端了解廣西豐富的非遺資源和獨具特色的廣西非遺禮品。
二是招募培訓大學生,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場館的現場講演。結合VR技術,讓公眾如臨其境,一睹其妙。
三是定期組織中小學生來館參觀學習,文化傳承從娃娃抓起。
四是攜手自治區文旅廳和教育廳打造校外文化參觀學習基地。
五是打造廣西“非遺+生態+旅游”的產業發展新模式。與旅行社簽訂合作協議,組織感興趣的公眾前往實地體驗,讓更多人感受廣西的鄉風民俗。
廣西非遺旅行館不僅具有極大的社會效益,更是具有教育、文化、商業、旅游等多種特色優勢。廣西非遺旅行館通過大學生們對非遺的現場演繹,鋪展開新時代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畫卷。廣西農村中具有相當數量的非遺項目,妥善地利用非遺資源,能夠為農村居民增加收入,為鄉村振興打下良好的基礎。
廣西非遺旅行館打破傳統博物館的枯燥形式, 以宣傳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初衷,以大學生演繹傳承為目標,打造活體演繹的方式,提供活潑生動、富于動感的唯美體驗。演繹由線上及線下兩部分功能組成。線上,以數字化形式保留非遺,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關注、閱讀公眾號“廣西非遺情緣”、微博“廣西非遺旅行館”所展示的圖文信息,方便快捷地了解和學習到廣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亦可在小程序上購買到廣西非遺禮品。線下則是一個傳承和宣傳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體體驗館,顧客們可以在廣西非遺旅行館里真正觸摸到非遺相關的各種產品,感受非遺產品的精美;可以現場欣賞非遺活動的演繹,感受民俗活動的魅力;還可以直接通過廣西非遺旅行館去到非遺當地實地游覽學習,親身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感染力。
第一,尋找廣西區內的非遺項目,與非遺當地組織或傳承人合作,撰寫詳細的宣傳文章,拍攝視頻,讓非遺文化用紀錄片的方式展現,打包提供給廣西區內各高校。
第二,聯系廣西學聯,以及各高校團委和思政部門,非遺進校園,形成“非遺+學校教育”的環形合作圈,舉辦專場或專題活動,吸引大學生主動了解和傳承。
第三,大學生在廣西非遺旅行館現場講演非遺并介紹廣西非遺禮品,實現非遺的活態傳承。
第四,爭取政府部門聯合推廣,并獲得政府資金、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深入推廣扶持廣西非遺旅行館的使用度和宣傳力度。
第五,提供為在校生傳授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外教學基地。
第六,與廣西區內的旅行社取得合作,我們為用戶提供渠道,推出前往非遺當地的“非遺文化游”旅行套餐,對非遺文化感興趣、想親身體驗非遺文化的用戶可以在廣西非遺旅行館直接報名申請前往當地體驗。
伴隨著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各地的相關法律法規也隨即相繼出臺,從法律法規層面對非遺保護做出指導。根據各類文件精神,建設以實體場所展示非遺的公共文化場所、實地演示非遺是新時代非遺的最佳傳承方式。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祖國南疆,具有多種區位優勢:南臨南海,具有多個天然優良港口;連接東南亞,東鄰珠三角、港澳特區,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對外特別是面對東盟地區的最佳貿易窗口。我國西部資源型與東南開放型兩大經濟模式在廣西地區交流結合,釋放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并在中國與東盟地區的經濟交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廣西地區地形多樣,具有大量天然地理屏障,歷史上交通末梢眾多,在歷史的長期演化中形成了多彩民族民系,全區共聚居壯、漢、瑤、苗、侗等12個世居民族,并可進一步細分為客家(漢族)、高山漢(漢族)、廣府(漢族)、湖湘(漢族)、平地瑤(瑤族)、過山瑤(瑤族)等多個民系。各民族在歷史上總體呈現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分布現狀,并在日常的生產生活及相互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創造出了數量龐大、豐富多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廣西壯族自治區依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步建立與逐步完善,經濟文化各項事業迅猛發展。自“中國-東盟博覽會”落戶南寧,自治區再一次迎來發展建設新高潮。隨后設立的北部灣經濟發展區為廣西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新機遇。在中央的戰略部署下,自治區在文化領域開展實施“大發展大繁榮三年行動計劃”,為自治區的文化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促進作用。
學術界從多個領域、不同角度對廣西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研究,在當今經濟發展不斷升級,城市化與逆城市化不斷發展的大變局下,對于廣西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出路及發展,機遇與困難,學者們嘗試通過研究提供解決策略。研究對象包括廣西地區的非遺代表性項目、非遺傳承人與其所傳承的非遺及所處文化語境、各非遺保留地在非遺保護領域的相關政策、各區域文化特點及各地民俗文化等。此批研究極大地豐富了廣西非遺研究的學術成果,為廣西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與傳承及其相關文化的弘揚尋求良方,嘗試開辟更加優化的道路方案。
目前南寧市場上像廣西非遺旅行館這樣聚集所有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體體驗館仍然較少。而與傳統的博物館不同的是,其不僅提供非遺產品的展示,而且還會有廣西非遺的詳細介紹和全面的相關知識。在體驗方面,廣西非遺旅行館將定期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現場制作、表演,給顧客提供優質的體驗感。更會融入VR技術,讓顧客先通過VR技術感受非遺,提高對非遺的興趣,待顧客想要親身去到非遺景區實地參觀時,我們便會第一時間與文化旅游廳、旅游景區接洽,給顧客提供最方便的旅行。良好的服務是競爭力的核心,故廣西非遺旅行館市場前景廣闊。
對于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保護、發展和傳承等相關問題日漸成為當下的焦點,這源于近年來人們對傳統文化保護意識的進一步強化。然而,據調查,大眾通常以報紙、雜志、微信、網絡、電視等渠道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內容,極少有人通過像廣西非遺旅行館這樣的實體體驗館了解非遺相關內容。在有關非遺實體體驗場館的調查中,有近27.71%和38.55%的民眾表示非常愿意進入關于非遺的實體體驗店參觀,來深入了解一些非遺方面的內容,而廣西非遺旅行館同時具備線上和線下兩種發展模式:線上提供便利的電子文章介紹非遺,搭建廣西非遺禮品的線上銷售平臺;線下提供真實性的實體體驗館,順應時代發展。
非遺教育進校園,其價值體現在四個方面。
(1)有利于青少年直觀感受優秀傳統文化及民間技藝的魅力,樹立文化自信,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引導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關心與熱愛,助力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繼往開來,發揚光大;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源于各族人民長期的生產實踐活動,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形成了不同的形態特征,但卻都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性格、民族審美的體現,青少年學習非遺知識,可增強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2)加強青少年傳統技能的培養,引導其主動 學習傳統技能,為非遺技能尋找到合 適的、高質的、具有現代化開闊視野且有溫度的傳承人,使 傳統手藝后繼有人。
(3)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是當代國家意識形態及主流價值體系的重要源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的民 族基因,是歷史的活化石。非遺進校園可以使優秀傳統文化對青少年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幫助其塑造正確的價值觀。
(4)有利于深化校園教育改革,使校園活動豐富化。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主 要矛盾的轉移,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深化教育改革,優化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質量,增強素質教育的需求也越來越強。非遺進校園對于豐富課余生活、充實第二課堂、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非同凡響的意義。
隨著生活的不斷智能化,人們對手機可謂寸步不離,在這樣的時代,數字化的廣西非遺旅行館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機會。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閱讀公眾號、微博上的文章、圖片,以一種方便快捷的方式了解學習到廣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能在小程序上購買到廣西非遺禮品。
在注重歷史文化保護的今天,學習歷史文化漸漸融入了大家的生活,大家對文化的關注不僅僅局限于互聯網,更希望真正接觸到、學習到寶貴的歷史文化知識,實體的體驗館里應有盡有,現場演講、現場非遺技術演繹、展示非遺實物、出售非遺禮品等。
在旅游的幾大要素中,人們對購物及娛樂方面的消費相對還較為 薄弱。廣西壯族自治區擁有豐富多樣的非遺資源,應當充分利用,著力于開發設計具有自治區特色的、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文創產品、旅游紀念品,延長旅游產業鏈,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辦法。
廣西非遺是廣西地區歷史文化的活化石,絢爛瑰麗,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豐 富多彩,也是文化建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一是增強群眾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為文化建設做出突出貢獻。
二是有助于激發非遺生命力。為非遺傳承者和工作者提供創收渠道,使非遺得以 活態傳承。
三是盤活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資源對于推進當地文化產業發展,推進區域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具有重要作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四是有利于增進青少年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培養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促進非遺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深化校園教育改革。
五是提供優質的文化資源,切實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娛樂生活。
六是促進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深入協調發展,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作出貢獻。
眾所周知,文化對人的影響來源于特定的文化環境,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多數情況下,語境化的感受往往要比概念化的理解給人的影響更為直觀,換言之,也即“動之以情”往往先于“曉之以理”。使人身臨其境地感受非遺可謂是一種方便法門。與其向大眾灌輸大量的相關理論知識,遠不如使其直觀感受非遺項目,增進其對傳統文化的真切感受,培養其對非遺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熱愛非遺、學習非遺。
此類方案針對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特點所制定。廣西省內共有國家級非遺49項,區級非遺項目193項,數量龐大,品種眾多。經調研發現,當下非遺保護的 一些規律:知名度較高的非遺項目多為傳統手工藝技能,而基數較大的民俗、禮儀節慶活動及表演藝術類非遺大多知名度有限。這一特點在廣西自治區內表現得較為顯著。這與長久以來非遺保護工作方法不無關系。依照傳統非遺保護思路,傳統手工業技能的周邊產品不受地理因素的限制,相較于民俗活動等門類的非遺更易“走出去”,也更易開發其經濟價值。而民俗活動是在人們參與的過程中發揮其價值的,相比之下推廣優勢不甚明顯。然而此類非遺項目往往又具有代入感強、感染力持久的特點,相對于短期的經濟價值,其更具文化開發潛力。依照此類非遺項目自身的特點,唯有使人參與其中才能有效保護,發揮其價值。故而本文強調身臨其境的“體驗”,開展高質量的非遺展示,才能更大限度地增強其影響力,發揮其優勢,實現其本應發揮的價值。
引導大學生參與其中,投身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及宣傳工作,用以增進其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對保護工作的認識,積累非遺保護經驗,進而普及非遺通識知識。既有助于當下高校學生提高其非遺工作理論水平,使其深入了解非遺保護工作,更能培養其使命感,同時也是在引導一批 年輕有活力的青年展開對“在當下大變革的語境中非遺應當何去何從”問題的關切與思考,并對此類問題展開更深入的剖析及廣泛的討論,以期從更豐富的視角做出解答,從而產生活態且具有輻射性、廣泛性的長遠效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不僅在于關注非遺項目傳承的活態,更在于相關方法思路的不斷成長、發展創新。
在加強文化建設、強調文化自信的當下,文化遺產的價值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與討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遺產中普遍且獨特的重要類別,關于其傳承保護日漸深入。作為民族悠久歷史及豐厚文化成就的顯著標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由各族人民世代相承,其承載著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更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下的主要表現形式及生存空間。既見證了民族歷史,同時又凝結著地方地域文化。廣西非遺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傳遞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認同、重塑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等重要的意義。作為能夠展現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寶貴且獨特的文化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其對于人類歷史文明演進的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伴隨著經濟發展、傳統社會結構轉型等一系列變革,傳統非遺活動與生產生活之間的聯系遭到割裂,其生長空間遭到擠壓,許多非遺項目難以生存。而在針對非遺的保護傳承工作方面,傳統的保護傳承方式也存在著種種弊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非遺的非物質性集中體現了其獨特價值:民族的審美意趣、倫理觀念、認識及審視世界的態度及方式方法等抽象內核更容易通過非物質的表達形式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其保存傳承難度大等特點也衍生自其非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于一般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依賴于人類的活動而存在,其保護重在傳承及發展,人類的文化活動是非物質文化傳承的基礎,活態傳承不失為非遺保護的絕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