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王程
如何在金融資本主義體系中謀求發展,走出一條符合自身發展的“中國道路”,這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因此,只有準確分析中國具體國情,深刻洞悉國際資本主義秩序的形成原因和特點,才能為中國的發展提供準確的建議。
資本主義最初萌芽于意大利,但興盛于英國、法國和美國。在其確立后的兩百多年里,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資本主義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其核心源于資本的“魔力”。資本的本性是追求剩余價值的最大化,不斷地擴張,由此帶來了兩個積累,即資本的積累與貧困的積累,因此,資本主義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資本積累和貧困積累的過程。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國際分工的基本建立、世界市場和世界貨幣體系的出現、全球殖民體系的建成為主要標志的一個世界性的國際資本主義秩序開始形成。在這個體系中,歐洲列強轉型為現代民族國家。由于資本的積累和貧困的積累不斷地進行,兩極分化日益加重,生產的不斷擴張和工人生活的日益貧困使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資本達到了邊界,只有通過刺激消費和創造新的經濟空間來解決;貧困達到了邊界,則會引發社會革命和嚴重的經濟危機,最終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因此,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從深層次分析,是資本主義強國瓜分世界,贏得更多經濟空間的必然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人類在遭受慘痛的教訓之后不得不重新反思現代性的后果。一方面,經過戰火的洗禮,世界各國人民都不愿再重新卷入戰爭;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的矛盾仍然沒有克服,資本依然要尋求擴張的空間。因此,在美蘇等大國主導下建立的新的世界秩序就是大國直接相互博弈的結果。在這個秩序下,資本主義通過新的方式在全球進行擴張。
(1)產業鏈:建立國際生產線,母國遙控他國,通過產業鏈進行生產控制,具有科技含量和高額利潤的研發和銷售在母國進行,利潤率低、缺乏科技含量的生產環節在他國(一般是第三世界國家)完成。由此形成產業鏈權力結構。
(2)金融鏈:主要依靠虛擬經濟網絡。金融權力使發展中國家處于被支配的地位。資本具有預付的性質,通過金融網絡把零散的資金集中起來,為產業鏈提供資金保障。預期產生了虛擬性,金融鏈是一個不平等的社會權力結構。大眾處于被支配的地位。這個國際網絡也是不平等的結構,發達國家通過發行大量金融衍生品,不但吸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同時達到了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控制的目的。
(3)貿易鏈:資本只有制造流動壁壘,才能促進高額利潤的產生。通過諸如“知識產權”“關稅”“勞動力”等要素,通過不平等的貿易,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控制。
(4)文化鏈:以西方文化產業為主導的文化符號系統,占據國際文化的統治地位,形成國際文化霸權,實施對發展中國家的文化滲透與主宰。
發達國家通過上述四個鏈條,實現了資本全球化擴張,擴大了資本主義的生存空間,極大地推動了二戰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在于,戰爭動搖了殖民者的權力,眾多民族主義團體在混亂的戰爭中逐漸積聚起自利的影響力,很多第三世界國家驅逐了殖民者,實現了民族獨立。這些新興的國家急切地希望實現經濟增長,追求有效的民族國家,他們需要國外的資本和技術幫助自身實現發展,因此,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在這種新的國際秩序下形成了互動關系,相互影響。然而,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生產空間逐漸被壓縮,開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經濟放緩,物價上漲,失業率上升,拉美和非洲地區出現了社會動蕩。發達國家同樣爆發了嚴重危機,兩次海灣戰爭、“911”恐怖襲擊事件、2008年金融海嘯,給美國主導下的國際資本主義秩序帶了來嚴峻的挑戰。發展中國家進一步謀求發展和地位,美國一方面不得不接受國際合作和支持的現實;另一方面加緊軍事準備,重新調整軍事戰略,不愿放棄其所謂的領導地位,國際形勢日趨復雜。這對中國既是契機又是挑戰。
“一個國家要實現現代化,它必然都面臨著資源有限和人的需求無限這兩個約束條件,能夠在這樣苛刻條件下發展就必須采取兩種變革:一是建立一個有效分配和合理利用經濟資源的經濟體制;二是有一個具有現代意識,并致力于現代化建設的政府。而上述的經濟體制的基礎就是競爭性的市場機制。是否存在較為發達的市場機制和體系,是傳統經濟與現代經濟的一個分水嶺。”鄧小平在會見吉布尼時指出:“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中國進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研究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沖破“社會主義只能搞計劃經濟”的僵化思維,從計劃經濟理論到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十一屆三中全會至十二屆三中全會);第二個階段:從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十二屆三中全會到十四大);第三個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創新(十四大到十八大);第四階段: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這四個階段既是實踐發展的結果,也是理論跟進的過程。中國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提出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國際環境。
(1)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時,工業基礎尤其薄弱 ,即便是在1952年新中國經濟恢復到戰前最好水平時,工業產值只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0%左右,其中手工生產的輕工業又占了工業產值的72%之多,重要的工業產品不但產量非常低,而且質量達不到要求,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懸殊。中國的工業尚未形成規模和體系。在這樣的情況下直接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勢必會受到國外資本的控制。在這種情況下,計劃經濟是最好的選擇。經過30年的努力,到1977年,我國的工業總產值已經占到工農業總產值的74.8%,而其中重工業又占工業產值的56%。至此,國家工業體系的構建基本實現,中國經濟起飛所必需的物質資源積累也基本完成。新中國擺脫了對國外資本的依附,真正走上了獨立自主的道路。但是計劃經濟發展到后期,其負面影響越來越嚴重。經濟缺乏活力與創新、效率低下、體制僵化、人才流失等問題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2)國際環境的變化。20世紀后半葉,各資本主義國家相對穩定,國際資本主義秩序處于相對穩定時期,尤其是美國、日本、西歐等國家發展迅猛,在20世紀70年代末均已實現了現代化。但是,資本主義世界生產空間不足的危機已經開始顯露,這些國家擁有大量資金和技術,急需到海外尋求市場,中國是最理想的地方。
進入新時代之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的改革方向。這是權衡國內國際發展形勢做出的正確判斷,是有步驟有計劃推進改革的重要環節。我們應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正確解讀“市場起決定作用”的內涵。
(1)社會主義的性質要求我們正確解讀“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 “社會主義是為了克服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而來到世間的。”[3]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是其自身無法克服的,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一方面要以改革開放的精神吸收資本主義國家一切有利的經驗和成果;另一方面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市場起決定作用應在什么層面,什么領域內起決定作用?怎樣起決定作用,這些仍是當今要認真加以研究的問題。事實證明,新自由主義在當今資本主義國家尚且行不通,在中國更會帶來巨大的災難。尤其在當今國際資本主義秩序下,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通過文化鏈更為隱蔽而有效地滲透進來,更應引起高度警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應牢固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只有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才能克服資本主義的矛盾,才能使國民經濟均衡發展。
(2)國際金融資本主義秩序體系需要中國更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經過40多年的發展,中國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但是仍存在許多問題。最主要的問題在于市場管理體制不完善,存在大量多重管理、過度管理的現象。在信息革命時代,產業鏈、金融鏈、貿易鏈、文化鏈通過網絡形成了更有效的控制,沒有有效的體制,缺乏有效的監管,給資本的負面影響留下了巨大的空間,在經濟發展的繁榮背后隱藏著巨大的隱患,不但不能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反而給我們的改革道路帶來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市場起決定作用的一層含義在于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在管理科學方面,可以大膽借鑒西方的經驗。
(3)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需要。21世紀以來,國際國內形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市場起決定作用的目的在于進一步激發活力和創造力。當今中國被稱作“世界工廠”,但是我們的產業大多數還處于世界產業鏈的中間環節,低利潤、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能耗,產業轉型迫在眉睫。進一步激發市場的作用,可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占據產業鏈的核心。
世界資本市場作為市場經濟的最高形態,使沒有“冷戰”的“冷戰”成為國家間博弈的主要形式[4]。以金融資本為主體的金融體系在新的國際經濟秩序生成中占據核心地位,金融戰爭的威力絲毫不亞于軍事戰爭,無論是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希臘主權債務危機[5],再到美國通過一系列財政與貨幣政策干預人民幣匯率,分割中國實體經濟財富[6],阻撓其伙伴國加入“亞投行”等等,可以發現,全球金融資本主義體系給人類的發展帶來了三個方向性的抉擇。一是全球資本金融運行能否實現“非零和博弈”,實現人類共同富裕、協調發展,還是會加劇世界經濟失衡,導致兩極分化更加嚴重?二是金融資本主宰的國際格局能否促進人類永久和平,還是會激化地緣政治沖突,制造新的戰爭和災難?三是資本主義國家是否愿意創造一個新的全球性制度安排和治理機制[7]?這三個問題的解決并非是資本主義國家自身可以完成的,社會主義中國的制度優越性能否顯現,對于解決這些問題至關重要[8],它不僅關涉中國自身的發展,更關涉社會主義道路的走向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能否最終形成,社會主義制度能否用她巨大的生命活力使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成為現實,迫切需要我們提交出一份思考人類未來發展的“中國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