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委黨校 洪松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上強調:“要改善投資和市場環境,加快對外開放步伐,降低市場運行成本,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至今,政府職能轉變不斷深化,良好的營商環境已經是判定一個地區潛在發展能力和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相對于陜西,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就是提高發展動能,加強區域的競爭力水平,對在新時期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助力推進追趕超越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1.1.1 歷史文化底蘊
陜西不具備沿海城市所擁有的良好商業基礎,但相對于沿海城市,陜西具備自己獨特的優勢,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漢唐時代的中心,時至今日,漢唐遺風猶存,在提升營商環境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歷史文化潛力可挖。從國家治理層面上來講,無論是漢朝的“休養生息”策略,還是唐朝奉行的“治大國如烹小鮮”,從當今層面上來講就是簡政放權,提升營商環境,所以才有當時漢唐的大治;從個人層面上來講,陜西人豪放大氣,性格耿直,講究誠信,這對于提升營商環境有著較強的實踐基礎。
1.1.2 區域與政策優勢
“一帶一路”倒逼提升營商環境。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講到:“我的家鄉陜西,就位于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里,回首歷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回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裊裊孤煙。”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陜西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大增,不僅打破了內陸經濟桎梏,使很多企業,諸如法士特、陜建集團、延長集團等走出去,也吸引了國外企業來陜投資,為了提升在陜外資企業的滿意度,倒逼陜西提升營商環境。
自由貿易區引領提升“營商環境”。現如今,我國正在轉變政府職能,從管制到治理、從管理型到服務型、從無限政府到“有所為有所不為”政府轉變,但是,由于我國曾長期實施計劃經濟,受其影響,可能在某些領域轉變還沒有到位,自由貿易區能使陜西與國際在營商環境方面積極接軌,是如今提升營商環境的“綠色通道”。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于2016年8月31日批準設立,其設立初衷之一就是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創新體系,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發展“三個經濟”(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也在客觀上要求陜西全面提升營商環境。“三個經濟”是陜西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情況下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大戰略部署。堅定為經濟發展打造高效率、低成本、優質服務的營商環境,是為“三個經濟”保駕護航的重要舉措。
陜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提升營商環境,省委書記胡和平強調:“要以壯士斷腕的勇氣、久久為功的決心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為新時代陜西追趕超越提供堅實支撐。”
2017年7月,我省先是印發了《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優化提升營商環境的意見》,2018年3月,省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陜西省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條例》,本條例基于陜西地方實際,注重問題導向,著力做好制度設計在規范政府職責權限、保護不同市場主體的平等合法權益,以及在觸犯條例的相關責任追究等方面的規定。
2017年12月,陜西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決定將2018年作為全省“營商環境提升年”。在全年內通過宣傳、開展一系列活動來提升全省營商環境的氛圍。2018年2月,陜西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十大行動方案》,包含《陜西省簡化企業開辦和注銷程序行動方案》《陜西省簡化施工許可證辦理程序行動方案》《陜西省方便企業辦理不動產登記行動方案》《陜西省方便企業獲得水電氣暖行動方案》《陜西省降低企業獲得信貸難度和成本行動方案》《陜西省優化企業納稅服務行動方案》《陜西省降低企業運行成本行動方案》《陜西省提升企業跨境貿易和投資便利化行動方案》《陜西省縣域營商環境監測評價行動方案》《陜西省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專項督查行動方案》,這樣就從開辦企業、辦理施工許可、接入水電氣暖、辦理不動產登記、信貸、納稅、跨境貿易和投資便利化、降成本等八個方面和營商環境監測評價以及強化督查考核兩個方面,對營商環境建設提出了明確的量化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措施及辦法,減環節、優流程、壓時限、提效率,著力營造法治化、便利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2018年3月,陜西省推進職能轉變協調小組辦公室印發了《關于成立省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工作八個辦公室和四個工作組的通知》。相關部門還制定了《陜西省優化提升營商環境三年行動》《陜西省優化提升營商環境2018年工作要點》等文件。陜西省還將優化提升營商環境列入目標責任制考核,堅持每月召開月度推進會,定期研究推進措施。可以說,從政策體系、組織力量、體制機制、法制保障等方面,省委、省政府都研究制定了相關工作措施,重視程度、推進力度前所未有,在全省上下營造了一個強力推進優化提升營商環境的良好氛圍。
與東部沿海城市相比,陜西地處內陸地區,市場經濟體制不夠完善,競爭機制沒有完全展現,市場激發的潛能不夠,成為陜西發展的一個“絆腳石”。雖然近年來陜西的營商環境提升很快,特別是2019年5月發布的營商環境報告,西安的營商環境已經排全國第10名,但總體來看,在企業創辦經營過程當中,稅收、融資,以及相關商事活動中,制度性交易成本還是有下降空間的。在中央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提升營商環境深入人心,但是還有一些工作人員從原來的“臉難看、事難辦”再到現如今的“臉好
看、事難辦”,辦事不積極,效率不高,有的甚至互相推諉扯皮,不思進取,不負責任,有些人思想沒有與時俱進,誠信意識缺失,造成企業在物流、稅收、生產資料等成本偏高,加重企業的負擔,同時對企業創新方面的激勵不夠也導致企業發展壯大受限。
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創造了無數個經濟奇跡,其根本原因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激發了人們特別是企業家的活力,他們敢闖敢干,勇挑市場經濟主體重擔,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對中國經濟的貢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我省的企業活力仍顯不足,陜西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在現實中成了“玻璃門”,可見而不可及,民營企業的準入難度較大,政策發布宣傳的方式和途徑比較單一,導致政策的普及率不高,影響政策發揮。此外,比起大企業,小企業在生產經營等各方面仍然受到一些歧視。更有一些官員受“士農工商”傳統思想影響,看不起企業,看不起企業家。
由于不同部門之間或部門內部協調不暢,企業或個人就會在不同部門之間來回奔波,“跑斷腿、磨破嘴”。雖然從建立了協調推進機制來講陜西省也明確了負責部門,同時也對方案進行了細化與整合,但在現實工作當中,一些部門作風渙散,銜接相對緩慢。由于部門利益的驅使,一些部門都是搞屬于自己的信息系統,部門之間有存在信息孤島的情況,這就成為提升陜西省營商環境的“短板”。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總書記給定了培育成熟市場的核心要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就是要充分相信市場,破除限制市場活力的制度規則,要做大做強國有企業,維護好陜西省經濟發展的支柱,繼續加強對民營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的支持力度,力爭消除對民營企業等的歧視,給予他們一種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努力形成一種百舸爭流的經濟發展良好局面。2020年3月21日省委書記胡和平調研民營企業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支持民營企業政策措施,幫助民營企業紓困解難,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也是為民營企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同時,利用“一帶一路”與陜西自貿區的政策優勢,鼓勵外資來陜投資一些高端技術產業,增強市場活力,創造更好營商環境的市場氛圍。
優美的生態環境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基,是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陜西省上下都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講話精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強生態保護,總書記曾明確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牢記總書記的講話精神,營造一個“綠色陜西”,提升陜西省生態宜居品質,破除陜西“黃土高坡”的傳統印象,切實將生態紅利轉化為營商引力。要完善考核機制,加大對領導干部保護生態方面的考核力度,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對因決策失誤造成重大環境事故、嚴重干擾正常環境執法的領導干部和有關工作人員,嚴格追究責任。對企業和相關經濟主體要采取獎罰分明的體制機制,鼓勵環保清潔能源等相關市場主體優先發展,對破壞我省生態環境的市場主體要加大懲處力度。引導宣傳廣大人民群眾樹立綠色環保意識,確保陜西“天藍水綠氣清”。創立衛生城市,使城市綠色發展成為生態發展的先頭兵。
首先,搭好臺,讓人才“唱好戲”。充分發揮陜西人才大省、教育大省的優勢,增加政策傾斜力度和宣傳力度,在落戶、子女教育等方面給予支持,確保“留住人”。要創造人才發展的良好體制機制,對各類人才實施專項管理,完善人才激勵制度,確保“用好人”。2017年8月18日陜西省委組織部等13家單位聯合制定出臺《陜西省高層次人才服務平臺建設方案》就是一個典范,為我省繼續留住人才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其次,塑造政務、商務、個人誠信建設體系。孔子講:“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建設對營商環境建設影響重大,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政務誠信,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一種誠信經濟,政府作為秩序的維護者必須帶頭講誠信,政府講誠信,就是要求領導干部講誠信,加強領導干部的德政教育,加大把誠信作為品德考核的重要一環,同時對不守承諾的官員要及時發現、及時追責、有錯必究,最終提高政務誠信。最后,加強各部分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大“放管服”的宣傳力度,破除部門利益,建立統一的大數據庫,使信息一體化成為現實,方便群眾。
陜西正值追趕超越階段,在改革開放40年的今天,踐行“五個扎實”,克服疫情影響,繼續揚帆破浪,推動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已經刻不容緩,提升營商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通過各種方式為國企、民企等各種經濟主體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努力發展“三個經濟”,奮力推進追趕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