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銀鋒
摘要:評價優先的逆向教學模式是課程基地中學科融合得以實現的路徑之一。逆向教學利于促進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促進教師教學的內容實現跨學科融合,最終目標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及多學科核心素養,使其成為終身技能。
關鍵詞:地理實踐力;課程基地;策略
一、研學課程開發
1999年,Grant Wiggins和Jay McTighe提出了逆向教學設計模式,強調教學應當從結果開始設計,明確預期應達到的教學效果,再設計評價標準和選擇評價方法,根據標準去設計教學活動等。他們把課程作為達到既定學習目標的手段,將教學看成是將注意力集中于特定主題、使用特殊資源、選擇特殊的學習指導方法、以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的過程。逆向教學強調評價優先,在真實情境的問題探究、項目學習中,利于促進學生跨學科思維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促進教師教學的內容實現跨學科融合,最終目標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及多學科核心素養,使其成為終身技能。
以江蘇省蘇州高新區第一中學為例,學校側重工程類研學課程建設,以課程基地建設為載體,以項目學習等方式為依托,在真實問題解決過程中,通過逆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立足于學習與實踐,為中學課程實施提供了多樣化的教學工具與手段,通過整合多個學科知識,并深入地改變著教師的教學模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
二、構建新能源汽車工程課程體系
蘇州高新區第一中學在新能源汽車工程課程基地的建設中,目前開設了十四門基地選修課程,建設了如汽車工程實驗室、學生創新實踐操作室、交通體驗館等一系列輔助設施,更好地促進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全面發展。為促進教師教學文化創新、學生學習方式革新,學校逐步探索形成以“基礎課程-基地校本課程-實踐研學課程”為主的教學課程體系,具體課程如下:
(一)基礎課程:重在提升對國家規定的學生素質要求的達成度
這類課程包括必修類課程,專題講座類課程(如操作課視頻展示、交通教育講座、汽車文化講堂等)。學校在新能源汽車基地建設過程中,不斷嘗試挖掘相關必修類課程的深度和廣度,提煉各學科優勢,旨在促進教學途徑、方式的改變和教學文化創新,促使學生在基地校本課程相關項目學習中,提升跨學科思維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等,促進教師教學的內容實現跨學科融合。
(二)基地校本課程:強調的是開發學生多元智能
基地校本課程開設了《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研究》《汽車的傳動系統的研究》《汽車發動機的研究》《汽車內外的氣體的研究》《汽車發展史》《汽車造型與設計》等十四門選修課程。學生可通過校課程基地網站選課平臺進行自主選擇,不同選修課對基礎學科知識與能力要求不同,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和層次性,其學習目標不僅是提高相關知識與技能,更強調個性化、差異化學習,強調應對特定時期復雜情境及問題,發掘學生潛能特長,培養其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科技素養等的發展,促進創新型、創業型人才的成長。
(三)實踐研學課程:重視創新、實踐
教師將教學延伸到課外,更新教學方式,利用研學旅行等校外實踐教學方式,將基地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情感陶冶、思維拓展等與具體情境有機結合,充分利用社區文化、職業體驗、社會實踐等,提高學生知識遷移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這類課程,包括以下三個類別:
1.實地考察類,如參觀新能源汽車實習基地、新能源展館等;
2.操作體驗類,利用學校建設課程基地一系列配套輔助設施進行仿真體驗與操作,如汽車工程實驗室、學生創新實踐操作室、交通體驗館、新能源展示館,3D打印工作室、創客空間、“F1在學校”項目工作室、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站等;
3.創新項目類,如參與江蘇省英才計劃課題研究、“F1在學校”科技挑戰賽、澳大利亞太陽能汽車挑戰賽、江蘇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蘇州市科技工程類競賽、校園科技社團成果評比等。
三、結語
現今,國內不少學者對逆向教學的概念、內在等進行了多層次、多維度的研討,對逆向教學視域下課程基地課程建設等問題多進行理性的思辨或案例闡述。有不少學者剖析了課程基地教育形式中培養核心素養的可行性及德育價值,但對課程基地研學課程體系構建的研究等仍處于起始階段。本文側重以蘇州高新區第一中學新能源轎車工程基地為例,提出了逆向教學背景下課程基地教育跨學科研學課程體系構建的一系列策略。今后,關于在課程基地教育形式中培養地理實踐力的跨學科課題設計、評價體系構建等還有待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全方位探究。
參考文獻:
[1]洪盈.核心素養視域下學校賞識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J].基礎教育參考,2019(10).
本文系蘇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課題名稱:《基于表現性評價的中學地理逆向教學策略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191010079)、《依托鄉土資源的地理實踐力培養活動設計——以蘇州為例》(課題編號:19101007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