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元滿 劉源
摘要: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像一陣春雷,給我國的中小學傳統教育帶來了切膚入骨的陣痛,更為現代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中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課改的重要覆蓋領域,要做到教學思想與方法的與時俱進,教師要積極學習和研究新課改理念、完善自身理論體系、總結高效課堂構建經驗,從而切實推進新課改的落實。鑒于此,本文基于新課改對中學教育改革進行分析,歡迎各位同行斧正。
關鍵詞:新課改;中學教育;改革;分析
教師是學生發展的引路人,其教學實施理念和行為,都會對學生未來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中學生對于個人未來發展已經有模糊認識,他們往往會根據知識“是否有用”,決定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并調整學習狀態。新課改背景下,中學教師要重視高效課堂的構建方式的研究,更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觀念的引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和有效的知識積累。
一、開發特色化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開發是推進新課改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學內容創新的重要內容,它的出現體現了學校在課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應有地位。中學開發校本課程時,要充分考慮學校辦學特色、地方經濟特點與文化傳統,從而促使課程開發成果與相關教學條件與教學需求相適應。
比如,中學可以從開設寫字課程入手,開發特色化校本課程,讓學生寫一手好字,使傳統文化得到弘揚。書法藝術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是傳統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在我國的文化發展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當代學生從小忙于升學,在學習上存在嚴重的功利化思想,逐漸失去了對書法乃至寫字的興趣,繼而書寫的水平逐漸降低、錯別字越來越多。一定程度上說,這是教育與文化的倒退,在中學開設寫字課已經是迫在眉睫之事。中學可以在初一年級進行試點,每周安排一節寫字課,并將具備書法特長的教師組織起來,為學生編寫教程、擬定學習計劃。硬筆書法和寫字常識是寫字課的重點內容,旨在糾正學生不良學習習慣、激發學生書寫興趣,促使學生書寫準確、工整。
二、加強實踐性練習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如果離開了實踐,中學新課改就像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不具備教學方面的生命力,難以切實發揮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作用。中學教師需要加強實踐性教學,通過形式豐富、內容多樣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的應用方式,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比如,中學教師在系統講解理論知識的時候,可以引入與學生生活相近的生活實例,以彰顯學科生活化教學的實踐價值,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這一過程中,教師既不是完全照搬教材,也不是完全拋開教材,而是以教材為基礎,以落實新課改為目標,以學生為中心充實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加入實踐性學習環節。教師必須對教材案例和生活素材進行理性取舍,從而將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內容恰當引入到課堂教學中,讓鮮活的生活實例啟發學生思維。
三、推動教育教學評價改革
首先,促進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的多元化。第一,要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傳統中學教學評價受到評價工具的重要影響,在評價空間和時間上缺乏選擇,因而評價主體比較單一。這種評價模式以教師評價為主,缺少學生參與,導致評價結果缺乏科學性。不同評價主體對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視角和結果是不同的,單一評價主體必然影響課堂教學評價的客觀性,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評價應包括學生主體。第二,要實現評價內容與方式的多元化。大數據技術在中學課程教學評價中的應用,促進了評價內容的多元化。智能化學習終端,為學生參與課堂評價提供了自我檢測功能,便于學生及時了解在線學習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有利于教師收集教學信息數據。針對中學生的學習問題,這種智能化學習終端還能夠為學生推薦個性化解決方案,為學生自我提升、優化學習方式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其次,要逐步完善教師評價體系。落實新課改的過程中,中學教師管理要主動放棄“為成績論”,在參照學生成績的基礎上,結合教師教研水平、工作業績、教學能力、教學態度對教師工作進行全面評價。評價主體和方法也應逐步實現多元化,比如學校考評、教師自評、年級組評價、教研組評價、教師互評、家長評價、學生評價都應被囊括其中。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教育改革應體現學校特色、迎合學生發展需求,從而能夠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發揮出更大的積極作用。新課改本身就是一種新生事,一個對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過程,一個在探索中前進的過程,中學教師要勇于邁出第一步,積極投身于教育改革的洪流,通過自身的持續努力讓改革之風吹綠校園,讓學生“好風憑借力”欣賞到更多知識的景色。
參考文獻:
[1]汪濤,吳開磊.新課改背景下中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16):27.
[2]張慶勇,孔維芳.新課改背景下中學教育教學管理改革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10):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