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福娟
摘要: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育不但對他們成長成才、職業發展有著積極作用,同時對國家人才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都有著積極推定作用。基于此,本文就創新創業政策基礎上,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進行詳細的探究,以望更好地完成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育工作,切實提升其能力培養成效。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業;培育策略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我國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工作作為重點教育發展方向,使得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迎來了新的發展局面。如何培育更多的高質量人才,使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緊密貼合,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已是各大高校急需解決的問題,基于此,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教育主戰場,更需要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策略,引導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提高其培育的有效性。
一、注重教育引領,促進雙創認知
目前,很多大學生并未全面且正確地認識創新創業,明顯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針對這一問題,高校應當給予足夠的重視。具體來說,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應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設置個性化的培育方案,建立完善的創新創業培育體系,將其融入日常教育教學中,激發學生創新潛能和創業意識。因此,對于旅游專業的學生而言,應當正確認識創新創業,它不是一個想法或是一份策劃書這么簡單,也不能憑著滿腔熱血去做,結果半途而廢。對此,教師可以邀請社會上成功創業人士進班宣講,通過成功案例的講解,幫助學生豐富創業理論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激發創業的積極性。教師通過上述方法,讓學生知道創新創業的內涵,明白創業的過程并不會一帆風順,也會遇到各種困難和各種機遇,所以讓其具備一個正確的創業動機和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二、結合發展需求,融入雙創教育
高校應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充分考慮學生的發展需求和學校發展實情,不斷完善該培育體系,以此來彌補當前創新創業能力培育中的不足之處,讓學生在提高創新創業能力的同時,擺正他們的創新創業意識。對此,教師應當中重視在日常專業教學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并引導他們主動將創新創業融入日常生活中,通過多方面的融入來豐富其創業經驗,切實提高創新創業能力。除此之外,教師也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及時的更新和完善,積極進入國內外的先進創業經典案例,并編入真實案例中。其次,教師也要時刻關注國家旅游業發展趨勢,了解當前社會對于人才的標準,在時代發展的基礎上培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簡單來說,教師依據學生的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并靈活運用互聯網技術,構建網絡課程,促進他們的能力符合當前社會發展需求,也為其打造良好的條件。
三、立足師資建設,強化雙創引導
在平時的專教育過程中,高校不僅要重視大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社會實踐經驗累積情況,還要重視教師培育創新創業能力的高低,以此避免其中任何因素影響他們創新創業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方面應重視教師業務能力的提高,結合學校教學工作的開展情況,定期開展相關的教育培訓活動,在保證教師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之上,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豐富其創業經驗。同時,高校還應聘請相關專家、學者進校開展創新創業專題講座,以此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在師資隊伍培養環節,高校要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良好的學習環境。此外,教師也要多讀書、勤思考,創新培育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能。最后,高校還要吸納更多的人才來為師資隊伍注入新的活力。通過上述方式,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從根本上實現培育質量的提高。
四、構建良好平臺,保證雙創實踐
高校在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工作的開展,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為學生構建良好創新創業平臺,并積極組織學生開展關于創新創業的各種實踐活動,鼓勵其積極參與,自由發揮,通過各種活動來提高他們思維意識和能力。同時,有條件的高校在響應國家“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 戰略號召的同時,專門成立一所二級院校,并結合發展需要積極整合各學院資源,打造高校創新創業園。此外,條件有限的高校也要專門成立一間創新創業模擬實驗室,并為其配置各種相應的硬軟件設備,通過先進的高科技產品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動力,在開發學生思維意識的同時,強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再者,高校還可以與社會上的旅游公司進行合作,實現校企合作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平臺,協同合作已實現大學生創業項目。
五、結語
總而言之,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高校應高度重視現代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育,并積極開展相關的培育實踐活動,努力提高學生積極性。其中,在培育的過程中,更要重視其個人道德素養的提升、創新創業觀的正確樹立、思政政治覺悟的提高、社會責任感的增強,切實為社會輸送更多思想端正、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小惠,白帆,霍亞光.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37(03):28-30+34.
[2]韓健文,何美娜.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實踐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06):69-71.
[3]武一婷.賽訓體系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以廣東的實踐探索為例[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39(01):12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