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瑞宇 江蘇省保險學會
近年來,5G 的商用進程明顯加快,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加持下,自動駕駛成為人們最熱衷的“劃時代”應用之一。德國早在2015年就出臺了《自動和聯網駕駛戰略》,提出保持在自動駕駛領域的領先地位是“國家持續發展和繁榮的基礎”。美國也于2020 年1 月正式發布自動駕駛4.0計劃,旨在確保其在自動駕駛領域的領先優勢和領導地位。此外,英國、韓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都為在自動駕駛技術專利上占據先機而各自加緊了其在技術領域的研發。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對其產業發展的支持政策也全面升級。2019年9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提出要“加強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汽車、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研發,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產業鏈”,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對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戰略”也做出專門部署,明確了智能交通系統的數字化應用場景,重點發展自動駕駛和車路協同的出行服務。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基礎設施建設、汽車產業鏈發展等方面均占據著一定的優勢。隨著長三角地區在“區域一體化”進程中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其針對自動駕駛層面作出的布局也愈加清晰。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加強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衛星導航等新技術研發應用”,鼓勵各城市發揮自身優勢,“率先開展智能汽車測試,實現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的產業化應用”。
藍圖已經繪就,長三角三省一市正引導自動駕駛領域快速發展。上海首個中心城區自動駕駛開放測試道路,江蘇蘇州成為全國首個自動駕駛商用城市,江蘇揚州啟用國內首條支持自動駕駛的“未來高速公路”,浙江湖州創建全省首個省級自動駕駛和智慧出行示范區,安徽合肥打造4.4 公里自動駕駛5G 運行線……面向未來的長三角自動駕駛優勢產業集群正在瞄準自動駕駛領域的明星項目,打造世界級戰略新興產業。
在自動駕駛產業被廣為看好的同時,其在技術、操作等層面,仍存在一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這主要體現在事故侵權責任承擔問題上。不同于一般機動車,自動駕駛汽車(L3級別以上)依靠智能感應和算法決策技術的深度融合,可以在沒有任何人為操作的情況下,自主行駛在道路上。此時如果發生交通事故并造成財產損失或人員傷亡,應如何在人類駕駛員和自動駕駛系統之間判定責任?如果認定為系統責任,又如何追究責任?
有觀點認為,人(駕駛員)仍然對自動駕駛汽車有控制和干預的義務,依據是,現行絕大部分自動駕駛汽車都被要求配備安全員。從美國加州車輛管理局(DMV)公布的《2019 年度自動駕駛人工接管報告》的數據來看,有64家公司拿到“需配備安全員”的測試資格,僅有谷歌一家被允許“無需配備安全員”。2020年6月,在上海嘉定國家智能網聯汽車(上海)試點示范區上線的自動駕駛網約車,每輛車統一配備了一名安全駕駛員和一名安全引導員。其中,安全駕駛員將會在極端情況下及時接管車輛,確保乘客安全。換言之,安全駕駛員必須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并隨時控制車輛以應對交通安全風險,在事故發生時駕駛員依舊是事故的責任主體。但從更長遠的角度去看,這違背了自動駕駛技術能夠在未來為人們帶來便利的愿景,自動駕駛汽車造福人類的社會價值也會被大大削弱。
還有觀點認為,既然自動駕駛汽車未來將全權由自動駕駛系統完成駕駛任務,那么自動駕駛汽車的交通事故侵權責任應當適用于產品侵權責任條件,由汽車制造商、系統開發商等有強大經濟實力的市場經濟參與者作出賠償。但這一解釋忽略了自動駕駛汽車(或者說人工智能技術)的“自主性”,《歐盟機器人民事法律規則》定義了智能機器的兩項核心要素——自主性及學習能力,其中自主性代表著智能機器人將有能力完全自主行為。在這一前提下,自動駕駛汽車將依照深度學習的算法模型來應對復雜的道路環境,雖然算法模型是由汽車制造商、系統開發商提供,但具體運算是由計算機在“技術黑箱”中自主完成的。這些運算讓程序員無法對其進行實時控制和預測,若出現運算失誤導致的交通事故,汽車制造商該不該為其承擔責任?答案似乎更不絕對。由此可見,用產品侵權責任約束自動駕駛汽車風險雖然有其合理性,但面對不斷發展的技術仍有局限性。
綜合各方所述,不同的觀點均不能實現在受害人、生產者等主體之間的利益平衡,這足以看出自動駕駛侵權責任認定問題之復雜。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共享經濟下的自動駕駛汽車服務新模式,也會進一步加大問題的解決難度。
長期來看,自動駕駛侵權責任認定難的問題仍會存在,保險的介入將會是解決問題的必要手段。英國政府最早提出“為自動駕駛汽車引入新的保險”,首先明確了在保險人所承保的車輛發生事故時應處于“自動駕駛”狀態;其次是將司機同樣列入承保范圍,采取先行賠付機制,降低受害人索賠的成本和難度。歐盟的相關立法也在籌劃為自動駕駛汽車配置新的保險制度,要求制造商在自動駕駛汽車出廠時購買保險,一方面給予自身保障,另一方面也能提升消費者和市場之間的信任程度。隨著高級別自動駕駛車輛逐漸商用并投入市場,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轉而嘗試制定新的自動駕駛汽車保險制度,以迎接高級別自動駕駛時代的到來。
我國自動駕駛技術起步較晚,配套保障相對滯后,建立自動駕駛汽車保險制度勢在必行。長三角三省一市在產業、政策、資本等方面協同推進,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打法”,能夠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方式縮小與先發地區的差距,對于自動駕駛保險的研究需迎頭趕上,結合實際情況,建立相應制度。筆者提出以下幾方面建議:
在監管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的過程中,首要條件便是測試單位必須購買交通事故責任保險或出具賠償保函,以確保有能力響應針對自動駕駛汽車道路測試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的判決。比如,美國加州對于自動駕駛汽車道路測試發放測試許可牌照的前提之一,即測試單位購買保額不低于五百萬美元的保險或出具相應金額的保函。上海也發布過《上海市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辦法》,文件中明確車企(指自動駕駛汽車生產商)必須為申請道路測試的車輛(指自動駕駛汽車)購買每車保額不低于五百萬元人民幣的交通事故責任保險,或者提供不低于五百萬元人民幣的交通事故賠償保函。此外,英國、荷蘭、瑞典等國家均提出了此類保險制度。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是自動駕駛出行最基本的保障,也是最必要的措施。未來自動駕駛汽車制造商不可避免地將承擔起更重的責任,由政府主導,推行強制保險制度。這不僅分擔了制造商、設計者的風險壓力,更是給行業注入信心、增添動力,幫助行業穩中向好,持續健康發展。
自動駕駛技術將顛覆人類生活,這是國際社會達成的共識。但自動駕駛汽車只是智能車聯網產業的其中一環,未來車路協同發展,除了自動駕駛汽車會出現復雜的侵權責任難題,道路側、V2X 這些更為融合的技術,也會帶來更加復雜的歸責難題和更集中的風險。長三角地區應當鼓勵設立人工智能保險專營性公司。成立專營性公司將具有如下優勢:一是能夠有效地進行風險隔離。通過將一些特定風險業務從集團業務中剝離,能夠防止系統性風險的發生。二是能夠更好地運用“全數據”。公司可以對自動駕駛汽車道路行駛數據以及城市交通信息進行整體構建,從而準確分析市場保險需求,為客戶提供專屬產品方案。三是能夠有利于國家政策的定向支持。政府可以為專營性保險公司提供包括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等稅種在內的稅費優惠政策。這不僅能保障專營性公司業務經營的穩定,也更能促進其對自動駕駛保險業務的拓展。
上文中建議的保險制度,可能會將產品責任險、第三方責任險、駕乘險等多種保險進行混合,便于理賠的責任集中,但這也造成了風險的集中。而再保險最重要的功能便是進行風險的二次分散,以及為原保險中保險人對被保險人承擔的賠付責任提供保障。自動駕駛交通事故具有受損成本高、事故成因復雜、風險控制難度大的特點,非常適合再保險業務的經營。合理運用再保險,既能彌補新保險體系的不足,又能實現保險經營的平穩安全。
面對復雜多變的責任歸屬難題,保險制度可以從根本上實現保險的保障功能,多層次、多維度地分散交通事故對受害者造成的巨大沖擊,緩解制造商承擔產品侵權責任過程中的巨大壓力,這對促進產業發展、維護道路安全都有極大的幫助。雖然我國自動駕駛技術起步較晚,保險支持稍微滯后,但隨著我國《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的發布,加強立法監管與保險制度對技術產業的保障,已刻不容緩。長三角地區應高標準謀劃面向未來的自動駕駛產業,構建融合發展的區域現代產業體系,在全面推行自動駕駛汽車強制保險制度的同時,開辟全新保險體系,設立全新保險專營性機構,以適應自動駕駛汽車等一批人工智能應用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