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香凝
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衍生出社交媒體等新媒介形態,并以虛擬化形式實現了“地球村”的連接。此環境下,信息傳播不再是馬克思·韋伯所言的一種自上而下的傳遞,而偏向于福柯所言的一種“流動”的權力觀。民眾在互聯網中的權益不斷擴張,隨之伴生的網絡輿情問題也層出不窮。
2020年8月,微博ID為“加油吧Vicky”的用戶梁穎通過新浪微博,發布了一則關于自己被一名叫“羅冠軍”的男子性侵的控訴。文字間描述了事件的經過,也表達了自己作為女性的弱勢立場。事件發生后迅速引起大量網友關注,微博數據顯示,#羅冠軍#熱搜話題超13.5億閱讀次數,29.7萬討論次數,話題在2020年8月登頂微博熱搜。在為期兩個月的時間中,圍繞事件本身所產生的微博熱搜話題數多達38個,可見關注人群之多,影響范圍之廣。但事件經警方審查后,最終以梁穎方造謠、羅冠軍“沒有犯罪事實”而結束。此次事件的網絡輿論發展走向也可大致歸納為以下五個階段:1.梁穎方持續發布信息,輿論產生;2.民眾參與,助力輿論發酵;3.輿論爆發并產生網絡暴力;4.羅冠軍方與警方先后介入,輿論反轉;5.輿論退散。
“羅冠軍事件”本涉及女性敏感類話題,從輿論產生至輿論爆發階段,網民皆是站在維系女性權益的角度對羅冠軍進行聲討。以女性主義視角來看待“羅冠軍事件”背后的網絡輿情問題,能清楚了解此類事件發生時引發網民行為的重要因素。
女性主義的呼吁最早來源于西方,法國婦女領袖奧倫比·德·古日在法國《人權宣言》的基礎之下發表的《婦女宣言》提出,婦女與男人具有同樣的天賦人權:自由、產業以及安全,特別是反抗父權社會的壓迫。她認為婦女與男人一般具有平等的權利①。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于“男女平等”的呼吁也在我國逐漸展開,2012年,十八大首次將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寫入報告②。
“羅冠軍事件”中體現的女性主義則是在國內女性主義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從網絡中延伸出的女性主義形式,即網絡女性主義。網絡女性主義是指以網絡為載體,通過虛擬的網絡文化傳播平臺,打破地域、種族、文化的藩籬,重新定位一種區別于傳統價值觀念的新女性主義形式③。但該女性主義視角的獲取仍建立在國內本土化背景之下。
一方面,在宏觀背景下,“羅冠軍事件”發生在強調男女平等的時代,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西方女性主義思潮不斷涌向國內,國內女性對于自身權益的維護也愈加重視。
另一方面,微博發布的《2020微博用戶發展報告》指出,微博用戶群體繼續呈現年輕化趨勢,其中90后和00后的占比接近80%,女性用戶規模高于男性用戶④。“羅冠軍事件”中,梁穎以虛擬ID賬號“加油吧Vicky”通過微博平臺對羅冠軍進行指控,迎合了微博容納大量女性網友的現狀,相較于男性用戶更多的平臺型媒體,微博平臺可能引發女性用戶共鳴的概率更高。在女性地位與話語權不斷攀升的網絡時代,且又在女性網友聚集較多的國內知名社交媒體平臺中發布內容,二者共同成為輿論醞釀的“發酵池”。
早在“羅冠軍事件”之前,類似于“湯蘭蘭案”“鮑毓明案”等皆以“性侵女性”為重點,進而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湯蘭蘭案”中,由于澎湃新聞在2018年發出一則關于《尋找湯蘭蘭》的報道,將塵封的性侵案重新展現在大眾的面前,引發了網絡熱議。“鮑毓明案”中,南風窗記者在2020年4月將探訪結果在微信公眾平臺中公布,隨即登上微博熱搜,在司法介入前,鮑毓明難抵輿論審判。“羅冠軍事件”網絡輿論的發生,建立在近年來頻發的“性侵類”事件上,在社交媒體內產生了關聯網絡議程設置。
關聯網絡議程設置的核心概念是,媒體將不同的核心信息、概念、理念連接起來的關聯網絡方式,同時它也影響受眾將不同信息、概念、理念聯系起來的關聯網絡方式⑤。微博內承載著事件本身以及同類型所有事件的核心信息,并以“熱搜”等形式對用戶進行媒介引導,同時也通過新聞倒灌,與傳統媒體實現媒體聯動,進一步擴大事件影響力。用戶獲知并關注此事后,事件的同質性將“羅冠軍事件”與以往的性侵事件相關聯,觸發網絡環境中的集體不安全感。
學者Levenson和Carstensen曾采用實驗的方法,探究年齡對情緒表達的影響,最終證明出情緒表達行為隨年齡下降這一可能性⑥。《2020微博用戶發展報告》中表示,微博中大多數用戶為90后與00后,相較于上一代網民,年輕一代的情緒表達更為強烈。
“羅冠軍事件”中,從梁穎一方進行信息傳遞再到梁穎與羅冠軍雙方的對峙階段,有效信息傳播渠道錯位,信息可信度不明。鑒于年輕一代在處理、思考問題方面更顯情緒化,網民最終以情緒決定立場,并盲目地將罪責歸咎于羅冠軍個人,從網絡暴力中展露了激進女權思想。其中,“激進女權思想”是指激進派女權主義思潮,它認為女性在家庭中屈從于父權與夫權,從而在整體社會中對男性霸權呈現出屈服的狀態,它提倡女性萌生反奴化意識之際,并把矛頭單純地指向男性⑦。
在輿論爆發直至反轉階段,微博ID為“這屆網友太優秀了”以及“刺萼龍逵152”的營銷號分別在梁穎和羅冠軍兩方引導輿論站隊,為雙方辯護的同時也吸引了大量網友的關注與評論,從中獲取用戶流量。筆者從微博中獲取了二人發布的內容,經分析后發現,在輿論反轉期間,梁穎方支持者“這屆網友太優秀了”與羅冠軍支持者“刺萼龍逵152”的發布內容中,用戶參與點贊與評論數為其日常發博關注度的十倍以上,甚至部分內容點贊破萬。即便最終梁穎方在微博中進行道歉后,微博ID為“這屆網友太優秀了”營銷號仍然對羅冠軍進行口誅筆伐,并以小號的形式散布謠言來繼續博取用戶的關注與討論。
事件發展到最后已經脫離了事件本身,演變為資本對流量的收割。在整場事件中,營銷號也并非為了厘清事件而發聲,而是借助事件的特殊性進行偽女權性質的煽動。大量用戶的權益在此期間被偷換,形成一場網絡鬧劇。
數字女權運動近年來在全球呈現爆發趨勢,但不少地區的群眾卻對于女性主義浪潮的席卷持有并不友好的態度。女性主義在國內不斷發展之際,“中華田園女權”“女拳”“拳師”等污名化詞匯被接二連三地創造出來,以嘲諷的口吻對女性主義進行抨擊。
面對“羅冠軍事件”“鮑毓明事件”等一些系列網絡輿情事件,事件中的女性代表“梁穎”“李星星”皆以曝光女性權益受損為開端,而網絡用戶們則以維系女性權益的名義對男性進行討伐,但結果卻是男性在隱私權和名譽權等方面受到無法挽回的傷害。這一現象并不利于女性主義在國內環境中的良好發展。事件的頻發與輿論的多次反轉,大眾對女性權益維系的動力以及熱情會因此降低,這也給予了反女性主義者更多發聲的機會。
由于網絡暴力,當事人羅冠軍在現實社會中的生活節奏被打亂,如接連被公司辭退,不予錄用等。在事實真相被呈現后,當事人在微博中表示,已經處于“社會性死亡”狀態。
在網絡環境中,輿論爆發時,微博中只允許存在單向性討伐的“聲音”,其余觀點在社交媒體中已經不能被激化了的網民所接納。支持羅冠軍者會受到以“損害女性權益”為由的同等言語傷害,有網友表示:“我不相信女方,但我也不敢站男方,因為怕被網暴。”最終網絡中形成“沉默的螺旋”效應,少數派不敢在公共空間進行自我意見的表達,空間也由此失去了言論自由而成為“輿論審判場”。這種現象背離了網絡空間所倡導的自由、平等理念,也擾亂了網絡空間中正常的人際傳播關系。
網絡暴力的產生不僅是由于梁穎單方面的傳播信息,另一方面也在于網絡用戶們在網絡中權利的濫用。自我表露是社會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是指在交往過程中個體向他人進行個人的思想、態度以及行為的過程⑧。梁穎發布的信息利用強奸、控制等罪名引發女性對羅冠軍的控訴,而意見領袖們,包括一些網紅、營銷號的自我表露也是個體態度的昭示。當此類事件在網絡中發生時,更重要的不是快速產生“審判”心理,更非利用輿論監督對他人造成傷害。拋開情緒,在理性的認知下識別并傳播有效信息、謹慎發表言論才是個體媒介素養的真正展現。
網絡環境中,個體具有相對自由,即自由應建立在“有邊界的自由”上。網絡具有虛擬性,對于事實真相的考究遠沒有現實中容易,若用戶發言太過隨意,社交媒體平臺中則很容易出現造謠、誹謗等情況。因此,一方面,微博平臺應對用戶發布的內容加大審核與管控力度,對于一些涉及個人隱私或敏感性內容的發布,在機器審核的基礎上,可加大人工審核的占比,或與微博內第三方司法監管方進行聯合處理,避免將“小事件”發酵成“大問題”。另一方面,微博社交媒體中用戶發言太過于自由,對于損害他人名譽以及煽動網絡暴力的評論或圖片的發布,平臺沒有完全的限制。保障公民言論自由不能建立在影響網絡空間的正常運行之上,對于用戶言論的發表也應適當調整管控力度,明確自由的邊界。
“羅冠軍事件”是集合了網絡輿論傳播、女性主義傳播的復雜輿情事件。從女性主義角度而言,它的出現也為今日國內女性主義的傳播提供了一些警示。女性主義不是盲目的、排他的,需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去維系、行使女性的權利。事件背后的網絡輿情問題同樣值得深思,在網絡輿論場中,以立場決定是非只會加重網絡危機,網絡空間的平衡運行還需要參與者不斷提升個人素養,管理方不斷調整管控措施,共同面對危機的無常性,降低事件的反復性。
注釋:
①閔冬潮.國際婦女運動——1789-1989[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3.
②高艷麗.網絡女性主義源流[J].理論界,2011(04):141-142.
③十八大首次將男女平等作為基本國策寫入報告[EB/OL].新華網,2012-11-1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4/c_123954472.htm.
④2020微博用戶發展報告:用戶群體繼續呈現年輕化趨勢 [EB/OL].新浪科技,2021-03-12.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3-12/doc-ikkntiak91430 19.shtml.
⑤曾凡斌.關聯網絡議程設置的概念、研究與未來發展[J].新聞界,2018(05):30-37+66.
⑥王志剛,邱長波,崔晶.微博輿情情緒表達差異研究——以“中美貿易戰”為例[J].情報雜志,2021(07):101-106+22.
⑦張艷紅.女性主義視野下的媒介批評[D].武漢:武漢大學,2009.
⑧張晨陽,郁慧玲.微博空間中的女性表達:契機、問題與展望[J].新聞界,2011(05):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