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曉盈
(福建省廈門市第十中學 361022)
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廣大教師在推進單元教學工作時,應從整體層面著手,凸顯教學目標和內容,強調知識的內部關聯,提高教學品質,增強化學核心素養.為此,本文關于單元教學設計問題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1.基本內涵
在上世紀初期,美國學者杜偉提出單元教學,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另一位學者還提出要掌握學習這一全新的理論,利用單元開展教學,經由教學目標管控整個單元活動,以免出現教學活動的混亂,提升教學品質.而單元教學設計具體指代構建單元主題并基于單元主題從教學目標和單元教學過程中開展過程性設計.它凸顯教學目標的綜合性和教學過程的整體性,借此提升教學效益,強化學科體系與學科觀念的形成.另外,單元教學設計注重以單元整體著手完成教學設計,凸顯教學目標、內容以及過程的完整性與綜合性.
2.現實意義
經由單元教學,促使教師的教學視野發生了轉變,從單課時變成單元模塊,可從整體層面把控教學目標、內容及方法,可推動宏觀課程目標的逐步落實,并能增加單元課時的豐富性和可變性,可提升教學效果.
掌握單元教學設計的基本內涵,便能從化學教學活動著手解決目標、內容和方法等關鍵性問題,弄清單元教學的現實意義:其一,單元教學目標具有系統性與可測性;其二,單元教學內容具有關聯性與層次性;其三,單元學習活動具有靈活性與結構性.綜合來說,單元是達成三維目標的主要載體,它是提升化學品質與效率的主要途徑,還是化學新課改推進的助力劑.
目前,教學領域全面興起了單元教學熱.早在1988年所編寫的中學教材便已融入單元教學內容,然而,那時的單元教學僅僅停留于表面,沒有從整體層面把控各個篇目的地位,也沒有全面探究同一單元不同篇目內部的關聯,忽略了各自單元的共性.該問題表現在教學活動中便是單篇教學和碎片化教學.近幾年,我國加大了在核心素養單元教學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單元教學指明了發展方向.當下,基于核心素養建立的單元教學正處于探索時期,并面臨不同問題.其一,教材編排存在阻礙.以往教學主要參照教材編排順序進行,但現下教材內容仍具有主題式和模塊化特性,例如,化學等基本學科依托知識結構等展開,而歷史、地理這些學科則是圍繞知識結構與主題意義展開,缺少相應的功能價值導向,建立在知識點之上的教材單元表現出零碎化的特性,缺少系統性;其二,教師在課程和教材理解中存在偏差.而課程標準作為頂層指導,它直接關乎著學生的發展情況,教材影響著學生的發展,然而兩者的落實離不開教師的執行,如果教師總是依托自身知識點從課時的層面來解讀教材,則會將學科內容劃分為不同的模塊,制約了學科知識的建構.其三,教師所用教學方式需要改變.以往教學活動注重知識傳授,忽略思維與素養培養,待推進課程改革時,選用的教學方式一成不變,最終的教學效果也不理想.
掌握了單元教學設計的基本內涵和現實意義,便應著手推進好這項工作,明確單元教學設計主要構成要素與大體流程.以不同角度與目標著手,便會提出各自迥異的設計模式.例如,建立在知識點教學之上的目標、達成和評價模式;建立在活動經驗之上的主題、探究和表達方式.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單元教學設計應做好下述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制定單元計劃、開展教材研究、采用教學策略、及時反饋.下面,筆者將結合具體單元教學展開分析.
1.明確教學目標
分析作為單元教學設計的關鍵項目,它是確立教學目標和開展教學設計的必要條件,旨在借此從宏觀層面把控整個教學活動.教學分析大多從學習者自身特性與學習任務這兩方面著手,主要是基于學生的認知和學習,參照課標要求與學科核心素養基本內涵,聯系教學內容與主體,以此來落實教學目標.以“氮的循環”單元為例,本單元主要講述含氮化合物的主要性質與作用,學生最早在初中便已接觸過氮氣的簡單性質,大體掌握了氮氣的具體作用,為此,具備由知識認知到觀念形成過渡的前提條件.基于此,確定該單元教學核心是從氮的單質向氮的化合物這一轉變過程,這恰恰是核心素養的基本表現之一.為此,本單元主要圍繞自然界中的氮循環展開,確立了培養學生變化觀念和考量思想的目標.
2.制定單元計劃
參照單元教學落實的教學目標、主題與活動,具體化單元教學所用課時和內容,這是單元教學設計實施的必要條件.以單元整體發展待強化的核心素養著手,關注各個課時的內部關聯,設計出全面的教學系統.基于空氣到面包這一活動,本單元對教材順序進行調整,依托三種固氮方式進行設計,第一課時為自然固氮,主要講述氮氣轉變到氮的氧化物,隨即到硝酸和硝酸的一般性質;第二課時是人工固氮,主要講述氨和銨鹽的基本性質;第三課時是生物固氮,主要做單元總結,講解自然界氮的一般循環和在生命層面表現的意義.
3.開展教材研究
設計指代依托單元教學目標面向教材內容展開探索,初步建構單元教學框架,這是單元教學設計較為重要的環節.剖析教材主要應捋順教學單元內不同模塊之間的關聯性,將孤立部分有效銜接,進行整體布局,利用完整過程規劃單元教學.以“氮的循環”單元為例,該部分內容主要包含氮的化合物、氮肥以及硝酸這三項,教材利用氮的單質充當起點,利用氮的化合物充當重點.自起點到終點,便是氮元素的固定.其中固氮主要源自空氣,轉化的含氮化合物經由一系列反應最終經植物吸收變為糧食制作成面包,由此總結出本單元教學主題是空氣到面包,強化化學變化觀念的建立.
4.采用教學策略
核心素養形成通常是依托真實問題情境利用問題解決不斷形成的.由此可知,單元教學設計達成應借助不同的教學策略來構建真實問題情境.例如,可在化學學習中引入生產生活實例,刺激學生的好奇心,還可以實驗探究的形式進行,提升學生的探索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第一課時利用面包組成原料中的“植物蛋白”這一情境引出主題,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再思考空氣到面包的變化過程.基于問題探索,師生共同研究氮氣的轉換形式,經由實驗剖析二氧化氮、硝酸和一氧化氮的基本性質.整個課堂圍繞問題解決展開,強化了核心素養的提升.
5.及時反饋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展開的單元教學能否達到課標標準,應及時反饋.主要表現在下述兩方面:其一,課堂有效診斷核心素養落實情況;其二,在課后教師第一時間反思教學目標落實情況和課堂教學處理效果,讓目標、教學和評價全面達成一致.以“氮的循環”單元教學為例,在實際教授中,應及時檢測和判斷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并在課后進行訪談和問答,通過上述方式掌握學生在化學物質方面的掌握情況,同時,依照訪談結果歸納不足,不斷改善.
綜合來說,高中化學教師應依托核心素養理念,利用整體設計,系統編排與完善知識體系,以教學理念、學生活動等多個層面著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最終實現高層次目標,改善教學質量,增強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