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向榮
(安徽省無為第二中學 238300)
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對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形成強烈的沖擊,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引入新型教學方式激發學生探究知識欲望.當前科學研究重要方式之一的假設法,廣泛應用于化學解題當中,作為一種有效思維方式能發揮化繁為簡與化難為易的優勢作用,有利于幫助學生優化解題流程,提高解題效率.高中化學知識和初中階段相比更為復雜抽象,運用假設法明確解題思路,改變以往解題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學生解題效率和教師教學質量.
所謂極端假設法即通過分析研究對象和變化過程提出一種或多種的極端假設,再結合實際運用情況展開分析,從而明確區間范圍.在高中化學解題中運用極端假設法多適用于缺乏研究條件,有可能無法解答出準確值的情況.一般在解題中運用極端假設法常見步驟為:先正確分析發生的化學反應,隨即展開合理假設,根據化學公式與解題數據明確極值區間,最后結合極值結果做出明確判斷和選擇.
例1 將大量的銅添加至16mL濃度為20mol·L-1的濃硫酸溶液當中,經加熱處理后還有多少被還原的銅的物質?

高中化學解題也廣泛運用過程假設法,該方法和其他解題方式相比以簡化題目難度,因而得到學生一致好評.該解題方式原理為將復雜化題目變化過程分解為若干個簡單過程疊加,達到降低解題難度目的.一般過程假設法有以下步驟:其一先分析化學題目;其二根據假設要求將繁瑣復雜的化學過程拆分為多個簡單過程,形成清晰化解題思路;其三分解完題目過程后再開始解題并得出答案.

A.增大 B.減少 C.不變 D.無法判斷
通過解析題目得知,添加NO2參與反應后會存在不同程度差異,如果要分析和之前相比為更小或更大,那么需選取一種中間狀態作為參照物.隨后在同樣大小容器中放入1mol NO2會達到平衡,由此得知新平衡狀態相當于原平衡狀態的等量復制,此時NO2體積分數保持不變.受容器恒容影響,將兩個容器合并,說明為容器加壓,平衡處于正向移動狀態,減少NO2體積分數,故而答案為減少.
從上述解題情況可得知,將化學反應過程細分為若干個簡單反應過程疊加,降低題目難度,學生完成題目過程分解則會大幅度提升解題效率.
賦值假設也是高中化學解題方式之一,即根據具體反映的化學方程式特征以及題目條件給予的字符數值確定量化具體數值,此時借助賦值假設能使部分抽象性較強的化學反應更為形象具體,便于學生理解題目含義,形成縝密性解題思維,提高解題效率.

A.50 B.33% C.40 D.67%
化學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賦值假設法分析上述題目,從題目已知的方程式中得知,B、C兩種物質的物質的量比為1∶1,此時假設化學反應逐漸趨于平緩狀態后,C氣體則成為生成物,此時物質的量為2mol,根據B與C兩種氣體物質比可得出B參與反應物質量為2mol,與此同時在此過程中也得出A氣體參與反應物質量為1mol,由此得知A和B兩種氣體參與化學反應物質的量為3mol.從題目給出的條件得知,按照1∶1比例將A和B氣體相混合,那么在最初時期B的物質量的為3mol,僅簡單計算后可得知2/3≈0.67,故而選D.從上述題目可得知,由于該題目缺少可直接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關鍵性數字,但借助相互間關系并設置相應的值展開計算,能有效解決上述抽象性較強的化學反應題目,提高解題效率.
一般在高中化學解題中應用轉向假設法在于通過轉變現有研究問題和條件,僅成功轉變后分析是否可在其他思路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轉向假設法有以下步驟:其一分析現有高中化學題目,其二成功分析后認真觀察是否能直接解答題目,其三如果不能直接解題則需引入轉向假設法,從多元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其四根據觀察內容提出假設,直接解決問題.
例4將10%硫酸溶液與50%硫酸溶液等體積相混合,所得溶液質量分數為( )。
A.大于30% B.小于30%
C.等于30% D.無法判斷
具體解析:將50%硫酸溶液密度設為d,10%硫酸溶液密度為d2,將二者等質量相混合,可將其表示為m×50%+m×10%=2mx.密度與體積在質量相等狀態下明顯存有不同.如果想要使兩種溶液體積相混合,需要加入50%的硫酸溶液,混合后溶液質量分數必然會大于30%.從上述教學方式可得知,化學問題有較多解題方式,需了解化學方程式與化學反應條件能合理運用解題方式.如果題目所給予的條件并不充分,按照方式上述解答題目,降低學生解題難度,提高解題效率.
總之,化學作為高中教育乃至高考重要學科之一,學生解題能力和效率真實反映學生掌握化學知識和技能情況.在解答化學題時,運用假設法能有效簡化題目解答流程,形成系統化解題思路,提高解答效率,實現預期課程目標,對學生未來發展有著重要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