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強梅
(江蘇省寶應縣安宜實驗學校 225800)
數學是貫穿全階段學習的重要學科,初中數學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計算能力、建模能力的重要陣地,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與此同時,在新發行的初中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人人都需要從所學的數學之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同時,數學是一門生活性、應用型學科,關系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學生的個人發展,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摘掉有色眼鏡,平等對待優等生和“學困生”,及時發現“學困生”產生的根本原因,盡可能的給予他們學習上及時的幫助以及精神上的鼓勵與肯定,幫助學生改變厭學情緒,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保證班集體的整體學習效果.本文從“學困生”產生的原因及轉化策略進行了簡單分析闡述,用以減少數學學習上的“學困生”數量,提升初中數學教學質量.
“學困生”,即指知識基礎較為薄弱、擁有不良學習習慣、不能徹底掌握數學學習方法、學習能力較弱等綜合性能力出現問題,導致數學學習偏離常規發展,形成成績或者學習缺陷的現象,不能達到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的學生.通常情況下,表現為與同期學生相比,學習效率較為低下,數學課堂上注意力難以集中,缺乏數學學習興趣,有厭學、恐學等情緒,大致產生“學困生”的原因,綜合來看有三方面,分別是學生自身、學校影響和家庭因素三方面.
1.學生自身原因
首先,就是長期以來的不良學習習慣.在數學學習遇到困難時,首先產生的是消極情緒,而不是尋找解決方法和有效的幫助,從而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不斷的受到負面情緒的干擾,無法安心尋找問題答案.再者,就是淡薄的學習興趣.興趣是一種強有力的外在力量,可以推動一個人進步,而“學困生”則恰恰缺乏這種進步動力,又因為能力弱和學習成績差,導致更不喜歡上數學課.最后,就是不科學、不合理、不適合自身的錯誤學習方法.
2.學校原因
學校方面的因素分兩部分來看,一是校方的錯誤理念,二是教師的錯誤教學法.首先來看校方因素,校方為了提高初中升高中的升學率,強制學生進行超負荷學習,作業任務繁重、課堂教學安排緊湊、時間安排不合理等,都間接或直接的令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抵觸情緒,拒絕深入學習,從而形成“學困生”.其次,教師對于學生的區別對待、錯誤的、不合理的教學手法,也往往是導致“學困生”產生的重要因素.對數學學習好的優等生就無微不至的關心,對“數學學困生”則耐心缺乏,長而久之的不平等待遇就會令學生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導致學習成績的進一步退步.
3.家庭原因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與孩子一生的學習和成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通過調查研究顯示,部分“學困生”的家庭組成為單親家庭或者家庭條件較差,長期以來對于“學困生”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上的關心都是極度缺乏的,有甚者,學生甚至長期見不到家長,親情關系的缺乏很容易對初中階段的學生造成心理影響,從而導致厭學、逃學等現象,學習成績更是難以得到保證.
上文中我們分析了“學困生”產生原因,下面就來分析一下具體的教學改進措施.教育部公布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寫到,要求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師以培養數學基礎為基本要求,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的教育,減少甚至消除初中數學學習上的“學困生”.對此,教師必須從針對“學困生”產生的根源開展針對性舉措,打開學困生轉化工作的突破口.
1.增加“學困生”學習興趣
著名學者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徹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句話在消除“學困生”上,一樣有指導意義.想要有效的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就要清楚的了解學困生的性格特點,根據初中生心理發展特點,將生活中的種種與數學學習、學生愛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來促進學困生學習興趣的提升.
例如,在進行“生活數學”的教學時,就可以通過引導他們對生活中常見的數學圖形、數字等進行觀察和思考,形成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感受,數字類的有身份證號、學籍號、車票號、超市小票、股市信息、銀行卡號、郵政編碼等等,圖形類的有天安門、金字塔、東方之珠電視塔、高鐵、紅旗等,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數學信息,通過生活化信息的課堂導入,幫助“學困生”初步建立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打破他們對數學學習很困難的固化認知,引導他們轉換思想,自發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來.再比如,在進行“平均數、眾數、中位數”內容教學時,就可以以自身班級為例,記錄每位學生的身高和體重,按順序進行排列,讓學生找出兩種數據的“平均數、眾數和中位數”,并說明他們表達的含義,通過這種“接地氣”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吸引每位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做到教學內容能夠讓“學困生”有興趣聽,又聽得懂,聽后還能有效應用,從而促進初中數學教學質量提升.
2.注重“學困生”的實踐性教學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學生的數學知識的實踐性教學上,引導學困生將書本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消除“學困生”的關鍵所在.
例如,針對數學學困生問題,備課時就要求針對學生的個體化差異進行分層備課,教學時設置不同的教學目標和作業任務,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的引導學困生的數學學習.像是在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相關內容時,就可以先帶領學生了解何為不等式和如何解不等式,再引導學生對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等式和一次函數的異同點進行認知,最后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實際問題的解決.例如:寧夏有一批貨要運往北京,甲種貨物1530噸,乙種1150噸,預想利用50節A、B兩種型號的車廂進行運輸,A類車廂運費0.5萬元,B類0.8萬元,35噸甲和15噸乙可以裝滿一節A車廂,25噸甲和35噸乙可以裝滿一節B車廂,滿足此要求的方案共有幾種?哪種的運費最少?最少的運費為多少?然后從分析解題思路入手,設A車廂x節、B車廂y節,得到x+y=50,然后根據已知條件得到25y+35x≥1530,以及15x+35y≥1150這兩個不等式,組成不等式組,再引導學困生進行不等式求解訓練,加強基礎能力記憶,最后求出所有可能得到的x和y的答案,計算出每種組合的運費,求出最少運費值,得到最終解,通過這樣一步步帶領學生進行,深入了解解題思路和解題過程,進行實踐性學習.
3.制定長期的、詳細的學習計劃
俗語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數學學困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那么在問題的消除上,也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因此,想要有效的轉化數學“學困生”,需要教師有針對性的制定長期的、詳細的學習計劃,也需要經常性的引導學生進行已學知識的回憶,加強知識記憶.
例如,學習計劃的制定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聯系其心理發展情況、學習基礎情況、家庭情況等等,做到合理且有針對性,做起來行之有效.比如在進行九年級數學復習時,在學生進行綜合性幾何問題的解題時,就可以引導學生將之前學過的知識進行回憶,比如y=ax2+bx+c(a不等于0)是什么函數表達式?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有什么性質和特征?判定條件是什么?Rt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是否存在a2+b2=c2?如何證明?哪些條件可以證明全等三角形?AAA是否能夠判定三角形全等?如果不能是因為什么?帶領學生將知識串聯起來,形成數學知識體系,在針對學生回憶中表現的薄弱環節制定學習計劃,幫助他們查漏補缺,再聯系家長進行教學輔助工作,比如監督學生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在家是否有按照計劃進行學習等,不論復習計劃還是其他,都是我們教學計劃制定不可缺少的一環.再比如,在進行“三角形相似和三角形全等”知識的串聯復習時,就可以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先引導學困生回想三角形相似的條件,即兩角對應相等兩三角形相似;兩邊對應成比例且夾角相等則相似;三邊對應成比例則相似.而三角形全等條件為SSS、SAS、AAS、ASA,以及如果為直角三角形,則斜邊與其中一條直角邊相等(HL)則可判定全等,最后列出思維導圖引導學困生牢固記憶.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工作需要長期堅持,在落實轉化措施時需要教師和學生、家長做出共同的努力,但是,總體上還是從學生為根本入手點,才能實現效果的最大化.在實踐的過程中,要逐漸探索出符合自身教學實際和教學理念的系統化措施,促使“學困生”朝優等生的轉化,提升初中數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