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呈喜
(江蘇省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 221000)
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在學習物理知識時,學生需要深入地掌握不同的物質運動規律,所以這就意味著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需要充分調動自己的思維,主動地進行思考,增強自己的物理知識掌握能力,所以這就意味著學生在進行物理知識學習時必須要采用個性化學習的方式.通過個性化學習的方式,可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會針對學生的實際知識掌握情況采取更為合適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的個人能力提升.因此當前的物理教師應該不斷思考,找到影響初中學生物理個性化學習的一些具體因素,采取合理的解決措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物理綜合實力.
現代教育理論告訴我們:“發展學生的個性是教育的理想.”新課改實施以來,重視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關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個性化學習主要強調的是當前教師針對于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全方位的評估,發現學生所存在的實際學習問題,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制定相應的定制學習計劃,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影響學生物理個性化學習的因素,所以教師需要找到這些因素并采取合適的解決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第一點就是物理教師對于當前的個性化學習概念相對模糊,他們所認為的個性化學習模式就是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而提供的一些學習資料,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會給予學生全方位的幫助,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因此在當前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空間,讓學生們對不同的物理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學習“運動的描述”這一內容時,教師先不要為學生直接講解運動的概念,而是為學生們展示幾幅運動的圖片,讓他們對圖片中不同事物的運動形式展開觀察,讓學生們談談這些物體為何是運動的?以此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一定的發言權.
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為,學生的認知活動與學習環境與學習氛圍存在一定的聯系,輕松愉悅的氛圍有利于認知活動的開展.在當前的初中物理課堂中,教師所設置的教學環境也影響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效果.比如教師在傳統物理課堂上所打造出來的教學環境相對枯燥沉悶,學生們對于某些物理概念的理解程度不強.因此在當前的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要創設出更加生動的課堂教學環境,吸引學生的目光,讓他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當前的課堂教學過程之中.比如,在學習“浮力”這一概念時,如果教師僅僅是采用灌輸式講解的方式來闡述這一概念,學生會覺得物理課堂沒有任何趣味性,學生的課堂投入度不強.因此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視頻展示的方式,讓學生觀看與浮力知識相關的視頻.如視頻里面提到了我國的遼寧艦,遼寧艦面積相當于兩個足球場的大小,又大又重,但是這一巨型物體在水面上不僅不會出現下沉的現象,還能夠承載非常重的物體.通過這樣一個簡短的小視頻現象來激發學生對于本堂課內容的探究程度,同時還能夠打造出一種更加輕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們更加積極地進行學習,激發學生內心的探究欲望.
我們知道,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的保證.要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就必須改變傳統的“師道尊嚴”的師生關系.在物理教學過程中要想完成個性化學習這一學習范式,教師需要與學生之間進行良性的互動,而教師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忽視了這一內容,在課堂教學階段主要是進行單向的知識灌輸,所以這樣的教學方式直接影響了當前的物理個性化學習.由此在現階段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能動性,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必須要重視和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溝通.通過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進一步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于自己所講解的一些內容來對學生進行提問,通過提問互動的方式來確定學生對于不同物理概念的掌握程度.比如教師在講解了“參照物”以及“物體的運動和靜止”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幾個具體的生活現象,如教師以火車的火車頭、車廂的座椅、樹木、房屋為參照物,讓學生來說一說列車里面的物品相對于哪些是靜止的?相對于哪些又是運動的?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能夠運用自己的大腦來進行思考,提升學生的思維靈活度,達到刺激學生個性發展的目的.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關注學生的差異是教師教學的必要因素,開展針對性教學是教師教書育人的藝術.”我們知道,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都是統一的.這種模式下教師沒有深入研究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差異,而且這樣的統一教學方式無法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也無法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因此,在當前的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要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差異,設置定制的教學計劃,讓學生根據自己所設置的教學計劃來展開更為針對性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透鏡及其運用”后,教師可以針對于這一章節的內容設置相應的測試題目,學生按照題目的要求來完成相應的試題測驗,在測驗完成之后,教師根據學生們的實際水平來對學生進行分層,將學習成績較為優異的分為一層,成績中等的分為二層,成績較差的同學分為三層.針對于這三層的同學,教師給予針對性的提升建議,采用這種差異化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不同的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物理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少走彎路.所以,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群體差異與個體差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
眾所周知,物理這門學科理論性與實踐性都比較強.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影響學生個性化學習的一大關鍵因素就是因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物理知識的實踐.比如在教學中,教師可能會為學生們設置不同的問題,但是卻沒有讓學生參與到實際的物理現象的探討和研究中.比如物理學科中有很多實驗,但是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是由教師來進行實驗的操作,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被動地進行觀察,因此,這一教學方式并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局限了學生的物理思維.所以在現階段的教學階段,教師應該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自主地展開實驗探究,采用實驗引導的方式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比如,在教學“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這一實驗時,教師讓學生們來設計實驗方案,根據他們自己所設計的實驗方案來得出測量的數據,看看物體所受到的浮力跟它排開的水所受的重力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以此方式來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個性化學習的過程中既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又具有一定的實操經驗,可以最大化的激發學生的潛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這就需要找到影響學生物理個性化學習的具體因素,并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采取合適的解決方法,讓學生在物理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更加清晰的學習方向.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給予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展開科學探究,同時也需要適當的給予學生自由空間,讓他們能夠更加高效地展開物理學習,提高學生的物理知識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