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震
北京師范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
教師內涵發展要求教師首先要成為好的學習者。就這個主題,我具體從三個方面講:一是新時代對教育提出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二是教師肩負著更加神圣的使命;三是教師應該如何學習。
當前,中國教育改革面臨著新的時代背景,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二是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然,這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具體來說,就是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改變了世界格局,從而形成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可以說,這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今天,中國教育要回應哪些時代問題呢?一是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滿足社會對青少年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的更高要求;二是應對生活方式和文化多樣性的變化,突出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任務;三是應對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文化相互激蕩的現實,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必須積極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強化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教育;四是應對科學技術發展和知識經濟發展前景,強化創新型人才和創新精神的教育。
新時代對教育質量和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不僅站起來、富起來了,還要強起來。過去跟跑的諸多領域,如教育、生產、經濟發展等,大多都不用考慮創新問題,主要是借鑒別人經驗,因為在落后的情況下學習別人容易快速發展。但目前,很多領域已經開始并跑,個別領域進入領跑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怎么跟別人跑?這就到了一個關節點,就是必須實現自主創新。只有自主創新的民族才能實現民族復興,這就要求培養更加優秀的一代新人,從而也就對教育和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要解決別人對我們“卡脖子”的問題,但怎么解決,唯一的道路就是推動原始創新。美國科技創新體系奠基人范內瓦·布什(Vannevar Bush)明確提出應進行基礎性的研究,即推動原始創新。如果沒有原創性研究,就不可能有領先工藝,這對教育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一定要進入這樣的階段,即培養具有原始創新能力的人。過去我們更多是習慣于從1到2到3,現在則是從0到1的創新。
要掌握產業鏈主導權必須走前沿創新的道路,否則就會被別人“卡脖子”。為什么美國和歐洲如此富裕?不是因為他們比我們勤奮,而是因為他們掌握著產業鏈的主導權。如果我們也掌握著主導權,那我們的經濟將會更為強大。目前,我們的制造業規模是美歐總和,但為什么收入不如人家多,因為分配權沒掌握在我們手里。
今天,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立足新發展階段,教師和教育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那什么是高質量發展?原來我國的發展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包括人、財、物的大規模投入,但僅僅靠這個是不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是指在要素投入不增加,有時甚至減少的情況下,效益反而提升。這就是要向新的科技要效益,向新的科技要發展,而人才培養離不開教育,就對教師提出更高要求。今天,社會越來越需要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沒有更高水平的創新人才,是不可能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
知識形態的演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在《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6期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知識形態演進的歷史邏輯》。其中談及,過去在很長時間內,人類處于農業社會,其知識形態主要是經驗的,在那時中國是領先的,但后來為什么會落后,因為我們沒有與大機器生產(工業時代)相適應的知識形態,沒有實現知識上的突破,而這個突破首先在西方實現了。在大機器生產時代,知識通過原理形態實現了標準化生產,所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說的就是這種普遍的標準化生產對知識的要求。相比經驗形態的知識,原理形態要領先很多,因為經驗形態的知識是特殊知識,它主要靠歲月積累,彼此之間沒有關聯。為什么中醫到現在還是經驗形態的活化石,就因為中醫靠的是歲月中經驗的積累,只有積累到一定年齡,摸脈摸到年頭才能找到那種感覺。而普遍的原理知識則可以通過學校制度性的教育,實現知識的快速傳播。現在,知識形態又發生新的轉換,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依托信息技術平臺的大科學。什么叫大科學?原理形態是標準化生產,處理機械就是機械,處理化學就是化學,但現代科學,比如航天,既有生物科學,也有空間科學、機械、化學、材料等。它是綜合性的,如果沒有計算機計算平臺作為依托,根本算不過來,也算不出來,那是大科學裝置,是綜合化的,這種創新與原來完全不一樣。
盡管知識形態發生了變化,但并不是后來的知識就不用過去形態的知識了,或者說前面的知識就不起作用了。相反,前面知識作為后來知識的基礎仍然在起作用,但新的知識形態顯然又超越了原有的知識形態,對學習和教育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經驗形態的知識主要靠模仿,靠歲月積累,到原理形態,則是進行規模化培養,按照班級進行系統的標準化教育。在信息技術下,僅知道一個領域的知識很難適應這個時代,學習又出現了新的方式,這也是現在提出跨學科知識問題以及多學科交叉學科知識的人才培養問題的原因。這些都對教師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在國際競爭的態勢和新的知識形態下,如果我們培養不出具有科學知識的創新型人才,必然還要受制于人,被別人“卡脖子”。中國之所以目前很多領域都受制于人,就是還沒有在這些領域獲得產業鏈的主導權。只有培養出更高水平的創新型人才,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
之所以提出素質教育的理念,就是為了創新。今天,我國社會已經進入新時代,知識形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要推動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就要求改變舊有的教育模式,樹立素質教育新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將原來的“四育并舉”改成“五育并舉”,就是要求全面發展,推動素質教育。比如一說起勞動,大家都感覺是體力勞動,其實不僅僅是或者說不完全是,勞動對創新非常重要,我曾闡述過這一問題,在這里就不多說了。人必須具有全面的素質才可以成為創新型人才,譬如在物理學中,如果自己都不勞動、不會動手,就很難進行創新性實驗,靠買來的設備進行實驗往往只能進行重復性實驗。當然,五育并舉也不是說平均用力,就像新形態的知識一樣,唯有通過知識轉移、方法轉移實現多學科交叉差異化的知識結構,才容易進行創新。而今天要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要求教師要有創新的意識和知識結構,否則是無法培養創新型人才的。
任正非曾說,我們要用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他創立的華為之所以成為世界領先企業,就源于他對人才和教育的理解。他認為,教育要瞄準未來,而未來是智能社會,所以教育要培養的是創新型人才,而不是一般勞動力,唯有創新型人才方能引領社會發展。他說,今天的孩子就是二三十年后的博士、碩士、專家、技師、技工等,無論是博士、工程師,還是工人、農民,在未來社會都得是創新型人才,即使是工人也要掌握高科技并能進行高科技生產,農民也要掌握現代農業化生產技術。要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離不開教育,所以教育要優先發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到2050年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但在2035年要率先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為什么要提前十五年?就是要為未來做準備,因為教育關乎民族未來,它不是小事,這就對教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考察北京師范大學的時候,要求廣大教師成為“四有好老師”,后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又重申了這一標準,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習近平總書記談到好老師要有扎實學識時說:“過去講,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現在看,這個要求已經不夠了,應該是要有一潭水。”可見,現在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
在2019年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想政治課教師又提出了“六要”標準,即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實際上,這不僅僅只是針對思想政治課教師提出的,而是針對所有教師提出的。任何一種職業都要講職業道德,但其他職業面對的工作對象是物,而教師面對的是人。盡管醫生面對的也是人,但往往面對的是病人,且大多數病人都是年齡偏大的,而教師面對的則是比自己更年輕、更有希望、更充滿朝氣的一代新人。面對這樣的一代新人,我們絕不能誤人子弟,這就要求教師應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
教師只有成為社會上最善于學習的典范,才能承擔起教師職業的神圣職責。過去我在美國訪學時,曾有教會的牧師跟我說,如果要問“上帝是一個什么樣的”,他會回答說“上帝可能是最善于學習的存在”,因為大家都在問“有沒有萬能的上帝”,“如果有,那這個社會就應該是美好的,為什么還會有問題?可見,上帝也不是萬能的。那他是什么?他是最善于學習的存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教師作為未來社會的塑造者,應該成為社會上最善于學習的人。而要成為最善于學習的人,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要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學習不能被動,只有主動學習,才能進入知識的殿堂,才能在知識高速發展的時代,掌握最基本的知識發展規律,也才能引導學生學習。
二是要成為有行動能力的學習者。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時代,知識呈現出交疊式發展的態勢,特別是物理學、工程機械學等。在此背景下,如果沒有動手能力,不會運用實驗設備,就只能進行重復性實驗。那真正的創新實驗是什么?只有在設備上自己設計、自己動手做出來,才是創新性實驗。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為什么我國的許多科學技術總是趕不上,因為科學是在行動中發現的,只有一代一代的科學家通過不斷實踐,才能摸索出基本規律,知道未來在哪里,如何解決問題。
三是要成為有合作能力的學習者。大科學的基礎是技術,如果還是依靠一個人拍腦袋,那無論如何也無法滿足創新發展的要求。現在所有的創新如果沒有技術介入,沒有多方面知識的參與,就很難完成,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合作能力。教師只有知道如何合作,才能教會學生如何合作,所以教師應成為有合作能力的學習者。
四是要成為有創新能力的學習者。創新能力的學習者是指什么?意思是說,關于知識,不是別人說一就是一、說二就是二。當然,科學知識一是一、二是二,但這里說的是另外的意思,即很多知識的適用范圍、有效性、邊界等都是可以討論的,都可能有新的用途、新的發現,而要把這種意識教給學生,教師首先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五是要成為有反思能力的學習者。創新不是超越別人,在某種意義上是超越自己。要超越自己,就要學會進行自我反思,即通過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短板是什么、自己過去的問題在哪里、應該改善的地方是什么。只有通過反思,才能推動我們進一步學習,進一步主動學習和創新學習。
六是要成為終身學習的學習者。現在早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這個時代的學習與過去相比有什么差別?過去,活到老學到老是少數人的理想,但現在,活到老學到老是一個人能夠適應時代變化的基本要求,否則就會被時代所拋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中小學思想政治課教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什么呢?因為黨和國家在重大理論創新上的步伐加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改革開放以來的量變積累到現在,已經呈現出某種階段性的質變。伴隨我國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飛躍,社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只有終身學習,才能趕上時代要求。教師要培養未來的創新型人才,就應該首先成為一名終身學習者。
今天講教育內涵式發展,首先是教師內涵式發展。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做一名善于學習的人,才能不辜負國家和人民對教師的期待。不僅如此,教師還應成為引領社會的學習者。社會在發展,教育要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教師就不能落后于時代步伐,而應先于時代發展,即只有前瞻性地應對時代變化,才能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并引領社會發展的人才。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與農業時代已經大不一樣,在農業社會,教育就是由師傅帶徒弟,教師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復制自己,其中當然不乏創新,但創新不是明顯要求;與工業社會也不一樣,工業社會是標準化生產,要求培養規格化人才。現在進入大科學時代,需要培養學科交叉型人才,教師只有成倍放大自己,培養比我們更加優秀的一代人,才能完成我們的使命。這就要求新時代的教師要更善于學習,方能承擔這一任務,成為當代社會的引領者和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