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智
數字化轉型是上海教育的時代必選。在此背景下,上海教師如何找好著力點,關系到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落實、教育現代化的深化,也關系到上海教師是否能夠成為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合格教師。
2020年底,上海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堅持整體性轉變,推動經濟數字化、生活數字化、治理數字化全面轉型;堅持全方位賦能,構建數據驅動的數字城市基本框架;堅持革命性重塑,引導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數字城市。
教育作為治理數字化的重要方面,也是生活數字化的必要領域。以《意見》為指導,上海設計了教育數字化轉型總體方案,主要包括三點:(1)以數字化全方位賦能教育綜合改革。當前教育面臨的評價難題、創新能力培養難題、師生家長負擔過重難題等,唯有依托數字化才能根本解決。(2)整體性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不應把數字化當作工具或裝飾,應當按照“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要求,依托數字化并基于數字化,積極開展新時代教育體系重塑。(3)推進教育教學模式的革命性重塑。數字化使得“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成為可能,數字化將革命性地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教育數字化轉型是對教育理念、體系、內容的重塑,應當從上到下,整體規劃,統籌實施。最小實施單位是學校,學校要整體性改變、推進。
數字化轉型的主要任務包括:建設智能教育應用場景、業務流程再造、數據驅動綜合評價改革、全面提升師生數字素養、創新教育資源建設模式、建設教育數字基座、推進教育新基建等。基于5G技術開展的新型信息化基礎設施,為每所學校、每個區建立通用的類似操作系統一樣的集成平臺。數字基座讓所有應用數據源于一處、融于一處,獨立在應用之外,在用戶授權和監管下安全可靠使用。同時基于數字基座,建立教育教學新生態,支持學校里的每位教師用低代碼開發輕應用,這些應用可以被運用到其他學校,防止各種應用間數據的割裂和孤島的建立。
其中,智能教育應用場景建設強調基于以知識點為邏輯關聯的各學科知識圖譜,科學建立各學科知識點的邏輯網絡關系,明確每個知識點的前序知識點和后序知識點。一個學科的知識圖譜建好后,還可以建立跨學科的知識點邏輯關系圖。這樣立體的知識圖譜,將變成支撐未來數字時代學校以學生為主的自主學習的一個重要基礎工程。上海現正在初高中生物、數學兩個學科建立知識圖譜,還將建立學科間的交聯,這是未來的持續性工程。工業化學習方式下,教材呈線性順序排列,未來知識圖譜下的教材呈現的是網狀的排列。當學生某項能力未達成時可以逆向追蹤,有效支撐自適應學習。知識圖譜的建設,必須依靠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完成。
在面向未來的坐標系中,教師要以引領數字化學習為核心,找好專業發展的著力點。其具體包括四個方面:(1) 發掘學生潛質。每個學生具備不同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在適合什么時間學、適合以什么樣的方式學等方面也存在個性化的不同。數據能助力教師發現學生的潛質,更好地支持學生發揮潛質。(2) 激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對學習的興趣非常重要。除了直觀地激發興趣,還可以導向性地激發興趣。通過VR、AR等方式,用數據發現學生的興趣,有針對性地導向激發。(3) 指導學生學習。任何人都不可能天生就能找到自己正確的學習方向、生活方向和前進方向,教師和教育體系能夠提供指導,給出關于科學方式的建議。教師采用信息化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4) 成就學生價值。教師能指導學生在他們最有天資、最感興趣的領域通過最科學有效的方式學習成長,學生的最后成績會體現為其在這個社會上最有價值的一面。
如果用中國話語總結教育數字化的核心,應該有三個關鍵詞:(1)基于數據;(2)因材施教;(3)大規模,即面向所有學生的因材施教。概括起來,就是以數據驅動的大規模的因材施教。大數據時代的未來教育,我們將從技術驅動變成育人為本,從過去碎片化的建設走向整體系統推進,從曾經脈沖式的應用走向未來的常態化應用。
站在工業時代與信息時代交匯的尖峰時刻,教育工作者到底是面向未來還是背向未來,決定著我們學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