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鳴歧
上海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的百年慶典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意蘊深遠、意義重大。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2021年4月,教育部按照中央的部署和安排,要求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中開展以黨史學習教育為重點的“四史”學習教育,有效提升學生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以及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
百年黨史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是“最好的營養劑”,也是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必修課”。從黨的百年歷史中汲取思想的力量、信仰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實踐的力量,發揮思政課鑄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大中小思政課教學,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既是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
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要教育引導全黨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特別是在2021年11月召開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2022年下半年召開黨的二十大這個大背景下,通過黨史學習教育匯聚上下,凝聚人心,激濁揚清,振奮精神,進一步提高全黨斗爭本領和應對風險挑戰能力,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育先機、開新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對我們思政課教師高標準、高質量做好這項工作提出了要求。
所謂“大歷史觀”,是強調我們對黨的百年歷史的認識,要秉持一種長時段、整體化的系統思維與歷史意識,在回顧往昔、直面現在、開創未來的維度上,在立足中國、環顧世界、縱貫古今的視野中,來考察和闡釋中國共產黨的發展進程。這就是說要把黨的百年歷史放在長時段看,一百年盡管在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中只是長河一瞬,然這一百年,對于我們黨來講是劃時代的,因為一百年前,我們黨成立時只有50多名黨員,今天已經發展成為擁有9500多萬名黨員、領導著14億多人口大國、具有重大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目前全球有2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共產黨僅用百年時間就發展成為全球第一大政黨,這在世界政黨發展史上是一個奇跡。特別是在當今世界社會主義處于低潮、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的共產黨失去執政地位的情勢下,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歷史現象。而對于我們民族來講,這一百年更是里程碑性質的。因為正是在這一百年間,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時期接續奮斗,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讓我們這個曾經面臨“被開除球籍”危險的國家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讓我們這個飽經磨難的民族接近復興夢想,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人類社會進步史上的偉大奇跡。因此,要充分展現黨的百年歷史需要樹立“大歷史觀”,要從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世界500多年社會主義發展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80多年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的奮斗史以及改革開放40多年的奮進史中來認識和把握。
樹立“大歷史觀”,為我們深入學習百年黨史提出要求、指明方向。一是要求我們胸懷“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把百年黨史放在歷史長河中審視,放在全球風云中比較,放在時代大潮中把握,而不是單線孤立地看待。不能僅就百年談百年,只有在長時段的歷史場域中闡釋歷史,才能發現歷史背后的真諦。歷史是國家的回憶、民族的回憶、人民的回憶乃至整個人類的回憶,失去這種回憶的國家、民族和人民,將是不健全的,也是難以把握自己命運的。
二是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把握黨的百年歷史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其主要是我們黨自創建至今,為了踐行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的初心和使命,在理論上,艱辛探索,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而不斷進行理論創新、理論創造的歷史;在實踐上,不懈奮斗,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行改革開放和奮進新時代,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在黨的建設上,牢記宗旨,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不斷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險而加強自身建設的歷史。同時旗幟鮮明地批判詆毀和否定黨的領導的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和論點。這個問題在高校非常突出,近年來,中央和教育部之所以高度重視和反復強調課程思政建設就是基于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三是要求我們通過學習百年黨史,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深遠的歷史意識,把握歷史規律,汲取歷史智慧,充分發揮黨史“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一個政黨的歷史是一個政黨安身立命、發展壯大的根基,是其組織成員梳理歷史脈絡、透析歷史本質和規律的豐富素材。建黨一百周年是一個總結經驗、面向未來的重要節點。重視并善于總結歷史經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大特點和優勢??偨Y黨的百年歷史經驗,汲取歷史營養,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這是新時代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現實要求,也是我們黨勇于自我革命、加強自身建設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為此,我們要重視和強調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和革命精神鼓舞斗志、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激發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在學習領悟中堅定“四個自信”。現在高校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經常“翻墻”看一些外網,對黨和黨的歷史了解與認識上存在一些誤解和偏差。事實上,目前西方媒體對有關中國的報道和評論幾乎80%都是負面的,尤其是對黨史進行別有用心的歪曲和虛無主義的評論很多。因此,如何引導學生,責任重大。歷史教育最深厚的基礎、最重要的社會功能就在于足以引起大眾的“精神革命”。歌德曾說過一句膾炙人口的話:“歷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瘪R克思主義認為,進步的、革命的歷史觀能夠引導人們從歷史中樹立起神圣的使命感。資政育人是我們思政課教師今天必須做的事情,是責無旁貸的職責。
“視野要廣”,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18日的講話中對思政課教師提出的“六要”之一。如何做到視野要廣?落實到黨史學習教育方面,就是要求我們思政課教師在教學和研究中,在看問題和想問題時,我們的思維和眼界要站在更廣闊的視角上觀察和思考,要善于把中國納入世界,與世界聯通起來,并注重中外比較。
近代以來的中國是在與世界的互動關系中演進的,是世界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840年鴉片戰爭后,傳統中國的“天下體系”與西方資本-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華夏的農耕文明與西方資本主義的商業-工業文明發生了全面的沖突。這個沖突既打破了封建中國長期封閉性發展的格局,又導致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后一個多世紀的中國,為了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國社會各階級、各種進步政治力量、無數志士仁人提出過各種主張,展開過各種抗爭,進行了舉世罕見的漫長而崎嶇的民族偉大復興的艱辛探索。
但這個探索過程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在對近代以西方為主導的世界逐步認識的基礎上漸次展開的。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借助了西方基督教作為意識形態資源,清政府的洋務運動是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框架下進行的,康梁的維新變法借鑒了英國和日本的君主立憲制,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則是力圖仿效歐美的政體來實現其對傳統中國“舊邦新造”的政治理想。然而,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舊式的農民戰爭,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革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其他種種方案,都不能完成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共產黨正是“在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社會危機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進程中”應運而生的。列寧所領導的共產國際在思想上、組織上和經濟上的幫助,對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起到了推動作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從此,中國人民有了前進的主心骨,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動變為主動。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必然。可見,學習百年黨史,必須了解和認識近現代中國所處的世界格局、基本國情和面臨的主要矛盾、歷史任務,這是影響黨的百年歷史進程的歷史依據和理論依據。
把近現代中國放在世界近現代歷史范疇中審視,往往會進行比較。如我們提及“維新變法”時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與日本的“明治維新”比較,談論“民主制度”“發展道路”時也會進行中外比較。這種比較有助于我們認識并看清社會歷史現象或問題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將黨的百年放在中國近現代和世界近現代的歷史進程中審視,放在世界500多年社會主義發展史中比較,能突顯我們黨百年的艱辛探索,尤其是彰顯我們探索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以實現民族復興,在價值遵循、制度建構、發展模式等方面獨具的世界歷史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在全球的發展模式中,我們已經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中華文明新形態。對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中華文明新形態,如何全面、深入、系統地闡釋?顯然,這需要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總體進程的文明史進行比較,需要與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進行比較,需要對近代至今世界資本主義演進和社會主義發展進行考察。對此,我們必須突破歷史線性思維的僵化邏輯,放寬歷史的視野,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從大地域、長時段來分析,尤其是從馬克思主義整體性世界歷史的生成機理進行分析,辯證透視16世紀以后中國與世界歷史發展的脈絡和走向,深刻揭示鴉片戰爭前后中國與西方互動的多重維度和內在關系,系統分析黨的百年歷程在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與變遷以及在世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演進中的歷史作用和歷史貢獻等問題,并要注意和把握這些問題背后各種觀點之爭的問題視角、歷史映射和價值取向,尤其要注意在對近現代中國與世界多元關系的審視上,既要反對“西方中心論”,也要避免陷入“中國中心論”。
錢穆先生認為,歷史研究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歷史意見,一種是時代意見。人類總是出于對現實和未來的需要來回顧自己的過去,而研究歷史,便是為現實和未來服務的,這是歷史學很重要的社會功能。我們今天回望百年黨史,不是出于對黨史感興趣而學習黨史,而是為了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實際上,我們對很多歷史的評述往往游走在歷史意見和時代意見之間,并且常常不自覺地受時代意見的影響而對歷史意見作出適應時代的解讀。這種解讀有時可能符合歷史真相,有時可能有一些細微的差異,有時可能包含若干錯誤,有時甚至可能是偽造的假象。歷史解釋隨時代主題轉換作適應性調整的特點,常會給一些不求甚解者篡改歷史結論的機會。他們在割裂史料和缺乏嚴密論證的情況下,依據假設甚至猜想,強行推導出某種選擇性結論,進而實現其特定價值觀念的傳遞,如“告別革命說”等論點。但不顧歷史真實的任何妄斷和猜想,因缺少了材料和學理的支撐,便難免滑向歷史虛無主義??梢?,價值觀的取向很重要,我們要高度警惕并堅決抵制和批判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論點及思潮對青年學生的不良影響。
當前中國正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期,從當今中國的發展態勢來看,不管這個大變局怎么變,21世紀的中國已日益從世界舞臺邊緣走向世界舞臺中心和全球治理前沿,中國與世界的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特別是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形勢下,在以美國為主的一些西方國家的打壓情勢下,中國的發展仍然表現出勃勃生機,而且中美之間的貿易不降反升,這說明了什么?這說明了中國經濟的韌性,中國經濟結構的互補性,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性。正是基于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今天中國要為世界作貢獻,因為中國已然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此情況下,我們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和看待外部世界,科學分析目前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讓學生在世界大變局中看到中國的機遇和挑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變量,我們要著力推動世界大變局朝著有利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方向發展,朝著有利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演進。這是我們黨史學習教育中必須秉持的立場和取向。不僅如此,我們還要通過總結世界各國歷史經驗,通過歷史比較,突顯我們的優勢,增添我們的底氣,進而增強“四個自信”。
思政課強調思想性、理論性,這是思政課有說服力、吸引力的關鍵所在。黨史學習教育的目的是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學黨史、悟思想,第一個就是明理,就是要樹牢唯物史觀,強化理論思維、歷史思維,把握歷史規律。明理才能增信,增信才能有歷史自覺,才能伴隨情感、依托理智、升華于信念、體現于理想,最終化為行動,達到知行合一。百年黨史涵蓋了近現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黨建等方面,蘊含了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理論問題,不僅要求我們掌握和融會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重要專業知識,了解和關注我國及國際方面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領域的基本狀況,還要了解和熟悉這些學科的理論,并善于用這些理論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回應學生的關切。這就是為什么現在思政課教師難做的原因,難就難在要全能,十八般武藝都要拎得起,只要有短板,學生提問時就會露怯。
如何彌補這個短板?整個黨史學習教育中有很多理論問題:如何正確認識和準確把握黨的百年歷史和主題主線、主流和本質?怎樣看待黨的百年歷史取得的偉大功績和偉大成就?(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的核心就是總結黨的百年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問題。)如何認識學黨史與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性質宗旨的關系,學黨史與“四史”的關系,學黨史與保持同人民血肉聯系的關系,學黨史與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關系,學黨史和開創未來的關系等?如何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待和評價歷史人物特別是黨的主要領導人?如何認識偉大建黨精神的理論內涵和品格特點?如何認識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重溫百年黨史對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到底有什么歷史啟示,以及如何完整準確地認識、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所提到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表述?
對上述這些問題作出回應,促使我們思政課教師要有深厚的學養。幾年前,上海市教委搞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時曾專門編寫過針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學養讀本,對廣大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很有幫助。今天,面對“00后”大學生,我們思政課教師的知識儲備、知識結構能否適應學生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如上海外國語大學,很多學生有在國外學習交流的經歷,他們的國際知識比我們了解得還要多。我曾要求青年教師一定要能雙語教學,而且我當時每年派教師到國外去訪學,幾年下來學院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師有過三個月以上的訪學,不這樣就無法和學生進行對話。此外,教師的理論功底、理論素養能否應對現實問題、解答學生困惑?我們的話語表達、情感溝通能否貼近學生、吸引學生、引導學生?這對教師的學養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為此,我們需要從以下三方面加以提升:
一是拓展自己的眼界。視野本身是指眼睛看到的空間,但是今天我們的眼睛能看到的地方來自書本、來自傳媒、來自實踐,在交通和資訊極其發達的今天,最遠的距離已不再是地理上的遠與近,而是我們手中的書本、腳下的感知以及認知的眼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看天下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二是強化辯證思維和歷史思維。今天我們的思維或思考已能觸及我們認知的所有領域,而辯證思維和歷史思維是最根本的思維。馬克思認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通過歷史,認識歷史和社會發展規律并最終認識人類自己,有助于我們自覺地控制和掌握現代的社會運動,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我始終認為,人最欠缺的就是預見性,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準確預見自己的未來。但歷史學具有反映歷史發展的連續性的特點,所以能夠比其他學科更多地滿足人們在這方面的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愈是具有強烈的歷史意識,那么愈是表明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在關注著自己的現實狀況和未來命運。就近代中國而言,西方不僅僅是認識中國的鏡子,它就是我們歷史的一部分。我們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其實都和一個被建構的西方有直接關系,不論那個西方的好與壞。一百多年來,在中國人心目中尤其是知識分子眼中的西方既曾是憧憬的對象,也曾是詛咒的對象。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如何把握中外之間的關系,這一認識、這一建構的進程仍在發展之中。
三是強化語言表達能力。力求用簡單準確的語言表達清晰的思想。哈佛大學的研究認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僅占人群中的10%。今天我們思政課教師絕對應該是這10%,你怎么把思想灌輸到學生頭腦里,需要有相當程度的話語表達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知識點脫胎于意識形態話語、文件話語和權力話語,具有鮮明的政治大話語特征。所以,思政課一定是意識形態的政治話語。如何把意識形態的政治話語學理化,學理化話語通俗化,通俗化話語趣味化,書面化話語口語化,剛性話語柔性化,熟悉話語陌生化,這些話語轉化,是我們今天要做的工作,而要做到這點,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