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超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重慶 401520)
近年來,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量壓力持續增大,結構性矛盾比較顯著,就業任務更加繁重。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越來越多大學生的就業意識逐步加強,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許多高校開始逐漸重視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對就業指導過程中出現的種種情況,進行反復思考,并做出相應的改革,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大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就業。
新工科專業,主要是當今社會新興產業的專業,以互聯網信息技術和工業智能為核心,包括了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相關工科專業。新工科建設是應對新經濟的挑戰,從服務國家戰略、滿足產業需求和面向未來發展的高度出發,以提升國家硬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新工科專業學生雖然看似就業前景理想,但是真正能否實現高質量就業,取決于高校在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中發揮的作用。
在上個世紀40年代,美國人庫伯提出的“體驗式學習圈”,被認為是體驗式教學的萌芽,他認為體驗式學習是體驗、觀察、反思和歸納四個部分的學習重復,后來還有其他學者提出了帶有體驗式色彩的教育理論。
體驗式教學以學生為本,把學生放在教學活動的核心位置,并引導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參與者,營造平等、開放的學習氛圍;體驗式教學內容適合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體驗式教學更加注重實踐,尤其在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去體驗社會,去適應社會,以便增強學生今后在社會中的生存能力,并且在這種體驗過程中,有效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早在2008年教育部就發布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并每年都下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根據調查,大多數高校開設了就業指導課程,但實際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雖然各高校開設了就業指導課,但是重視程度不夠,多數將課程歸納為選修課、輔修課等等,管理權大多在學生工作管理部門,與專業的人才培養融合比較低;部分高校雖然將就業指導課納入必修課程,但是在課時的總量上大打折扣,甚至沒有規范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而且在時間安排上,只能在大三或大四開設該課程,內容還是圍繞生涯規劃進行,缺少必要的就業指導,沒有貫穿于大學四年的本科教育中。
由于沒有規范課程體系,再加上尋求教學資源的節約,方便管理,大多數高校把不同專業、不同班級的學生組合成一個大班,人數多達數百人,基本上沒有實現小班教學;另外就業指導課應該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但實際上,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老師大多采用傳統的講授灌輸式教學模式,由于人數較多,互動環節減少,學生很難在實踐中體會就業的困境。
在就業指導過程中,學生普遍存在共性和個性的情況,大多數任課教師只針對學生的共性問題進行講解指導,如畢業生的求職準備、畢業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形勢等方面;而個性情況,更多是與專業的人才培養相關,由于任課教師的學科背景不同,對個性的問題缺乏有效指導,如新工科專業在社會上的前景、學生需要掌握哪些技能,社會對新工科專業人才的需求等等,從而導致了課程與課程之間的融合不充分。
由于就業指導課程現狀情況頗多,針對學生在接受課程教育出現的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采用體驗式教學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多數學生把就業指導課程看作“水課”,學生也不太重視,常常出現老師唱獨角戲,學生課上干其他事情,甚至缺課、逃課現象嚴重。筆者認為這是一個職業思想覺悟問題,教師跟學生的第一次見面就應該把職業素養和職業行為內容融入到教學內容里,教師充當一個老板或董事長的角色,學生干部充當部門領導角色,普通學生充當員工的角色,課堂即是工作的場所,基本的職業操守應該跟學生講清楚,并約法三章;與此同時,還可以進行換位體驗,讓某些學生充當老板角色,如果出現違犯單位制度的情況,自己該如何處理,這樣就可以把課堂創造出工作情景,以違反職業操守的案例為導向,制定出獎懲機制,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通過課堂營造的職業氛圍,使得學生能夠意識到職業素養和職業操守的重要性。
在就業指導教學當中,很多學生對就業態度比較冷淡,同時也不善言語,老師應適當拋出一些求職關鍵問題,讓學生自行辯解討論,這也是為了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表明自己的態度,同時也訓練基本的溝通交流能力。比如,針對就業中的開放問題——“求職成功是靠態度,還是靠運氣”,“自己比較內向,求職時該如何做”,“找工作時,是學歷重要,還是能力重要”,“目前求職過程中,自己還存在什么不足,該如何彌補”。把學生分成若干組,通過自由討論后,由一名代表發言,教師則可以了解學生所想,總結陳述相應的觀點,并提出自己的建議,為進一步設計教學環節做好鋪墊。
根據調查,多數學生在求職前,基本上對本專業具體的就業形勢、行業發展、人才需求、用人單位以及薪酬標準都不了解,只是盲目去找工作,或者只停留在網絡招聘平臺中,并沒有從實際出發,從根本入手,這對求職的畢業生非常不利。教師應從就業準備的角度出發,根據學生的專業背景以及就業意向,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活動。調查的內容從就業的地域、招聘市場、用人單位文化、專業人才需求等方面入手,充分讓學生知己知彼,并且看清社會的真實現狀。比如某專業在本地是熱門還是冷門,就業的前景如何;招聘某個專業的單位多不多,規模多大;招聘單位對某個專業的需求量是多少;親自去招聘市場看看,某個專業的招聘情況,具有有哪些單位等等。

社會調查體驗現狀要素
競爭壓力是畢業生就業的常態,但是對于一些比較保守、比較沉寂的學生而言,由于不參與任何活動,不參加任何比賽,在學校始終遠離競爭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求職失敗遭受打擊后,心態會很不穩定。因此應該組織學生參與校園招聘觀摩活動,每年9月-11月,學校會組織很多用人單位直接到校招聘應屆畢業生,學生在投遞簡歷后,會當場進行筆試或面試環節,通過現場觀摩畢業學生的求職表現,可以促進非畢業生的就業意識,同時與畢業生進行對比,找到相應的實戰差距,進一步對自己有所了解。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組織學生到其他兄弟院校進行觀摩,更加能夠體會校與校之間學生求職意識、求職壓力的差距,體驗競爭的壓力。

競爭壓力體驗現狀要素
如果以上體驗式教學模式屬于學生在就業指導過程的共性問題的解決方式,那么實習實訓就是個性問題的解決方式。實習實訓體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根據調查,絕大多數學生希望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實習工作,并且在真正求職時,找專業對口的崗位就職,因此高校的就業指導應該與高校各專業的人才培養相結合,利用好校企合作實習基地和校企合作平臺,通過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能指導教師,對畢業生進行系統的培訓和實踐。目前,多數高校都與相關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的模式,針對新工科專業的學生更是如此,新工科專業有別于傳統的工科專業,涉及的知識更加全面,技能要求會更高,為了使畢業生能夠高質量就業,很多畢業生會先進入校企合作實習基地接受重新學習,更多是針對技能實踐的學習,實習考核達標后,畢業生會被推薦到相關知名企業就業。在這個實習實訓的期間,企業技能指導教師會嚴格按照企業管理模式對學生進行指導管理,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是否滿足標準,也會被暴露出來,在進行優勝劣汰之后,最終學生之間的差距就會顯現出來。
在新工科專業的就業指導過程中,體驗式教學主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靈活運用教學技巧和方法,對學生的基本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加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同時在就業指導過程中,與專業特色相融合,把課堂從室內轉移到室外,從教室轉移到實習基地,讓教學情境更趨于現實,并且通過實踐的訓練,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在這個指導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只是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進入現實的實踐情境,以達到教學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