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杰,李學俊
(安徽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金課”是一流課程的一種通俗說法,指的是受學生歡迎,授課內容和質量上乘的好課,其通常相比于質量平庸的“水課”[1]。
2018年6月,在教育部舉辦的面向新時代中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金課”這一提法正式出現,“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設正式提上議事日程[1]。一流本科教育,專業是基本主體。課程建設作為一種回歸教育的手段,是其核心工作。課程質量是當前本科教育普遍的薄弱之處,陳寶生部長指出,對大學生要有效“增壓”,要把“水課”逐步改造,轉化為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
教育部制定了明確計劃,實施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實施一系列以智慧課堂、智慧實驗室、智慧校園為代表的深化課堂教學的變革[2]。
教育部吳巖司長將“金課”的特性歸納為“兩性一度”三要素,即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3]。
高階性:就是課程注重知識、能力、素質各要素的有機結合,課程教學以能力培養為目的,改變灌鴨式的教育方法。對本科生畢業認證的一個關鍵要求,就是注重融合多面知識、不設唯一固定答案,關注能力培養和思維的訓練,使學生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
創新性:創新性體現在:一是前沿性的課程內容,體現當前時代發展趨勢;二是富有啟發性、互動性的教學形式;三是有個性化和探索性學習結果,不是只有簡單二元對錯,而是有發散性。具有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為目標。
挑戰度:是指課程內容具有層階性,部分內容需要有“跳一跳”才能夠到目標的深度和難度。對老師而言,備課要花精力、講課要用情感,提供給學生較多的自習時間和思考空間。
建設五大類型“金課”:傳統的線下“金課”,具有現代技術的線上“金課”、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解決實驗設備不足的虛擬仿真 “金課”和滿足思政教育的社會實踐“金課”。本文重點討論前四種。
課堂教學是“金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主戰場。
課堂的五種層次:
第一層次為安靜式課堂。特點是課堂上很安靜,老師講老師的,學生自便。
第二層次為應答式課堂。老師只讓學生回答一些非常簡單的問題:對還是錯?實際效果不大。
第三層次為對話式課堂。有內容和情感的交流,這種課為好課。
第四層次為批評式課堂。師生有頻繁互動,學生還敢于對教材和老師的觀點提出質疑,不盲從、不迷信老師的授課。
最高層次為爭辯式課堂。針對教學內容可以有爭辯、爭論,不迷信權威,學生可以不認同老師的論述,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
前面諸層學生只能掌握已有知識、只會循矩蹈規學習,缺乏創新能力。后一部分則可能成為勇于質疑、不懼批評,具有獨立思辨能力、有思維創新能力的社會有用之才。
慕課(MOOC)是互聯網與現代教育相融合的一種新型授課形式,特色鮮明、迅速發展,“新冠”疫情證明了線上課程提供了特殊環境下的有效教育手段。教育部非常重視,主導推出了多批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各高校也優選課程建立了自己的慕課。目前我國上線慕課逐年提升,數量超過萬門,大部分慕課都是所在高校的精品課程,都是“金課”的潛在候選。
線上線下的課,互相結合,可以揚長避短,發揮更大的作用。比方說翻轉課堂就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有效策略和方式,教學過程一般包括呈現、體驗、再現、反思四個環節。它以學生為中心的革命性學習方法,改變了沿用多年的傳統課堂以教師為核心的授課模式。。
基礎較薄弱的學校,特別是地方高校,因其資金和資源相對不足,如用傳統的方式與傳統名校去比拼,可能需要多年的追趕,而有了這樣的方式,則可能實現“彎道超車”,迅速提高此類學校的教學水平。混合式“金課”的實踐證明,教師提高了業務能力,學生提高了參與學習的熱情,尤其是以往被認為學習水平不高的學生,效果明顯。
虛擬仿真實驗實訓的課程呈現了一種新的教育模式,是成功的智能技術、信息技術與實驗教學的深度交叉融合。
虛擬仿真破解了長期困擾高等學校實驗、實習、實訓中的設備、空間不足、時間不夠等諸多問題,使原先“做不到”“做不好”“做不了”“做不上”的問題迎刃而解。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學生無法及時在校學習,虛擬仿真實驗類的課程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實現了“停課不停學”的目標。
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給數百萬大學生提供了完整的社會實踐體驗,產生了六十多萬個項目,也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青年紅色筑夢之旅” 使學生對國情有了充分了解,社會實踐課程也成為了思政課程的最佳載體。
為了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各級部門組織了多種形式的教學質量評估工作,各種評估、檢查的重點都包含了課程評價的相關內容。
教育部推進開展了“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級專業認證。其核心內容是,要把“金課”建設作為三級專業認證一個核心要素,對“金課”建設的評價制定具體的觀測點,使其可量化、可檢測、可評價。同時,把“金課”作為一流專業建設的基本要素,使“金課”、好課,成為國家的一流專業的必備條件。
為提高大學的教育水平,提升大學的教育質量,在教育部的指導下,各省根據自己的特點,開展本科專業綜合評價工作,制定評價細則和指標,其中課程質量是綜合評價的核心指標。
如何將“金課”嵌入到綜合評價之中,需要做好細致的細致規劃和制定。只有將“金課”的評價科學地融入到考評標準中,才能正確反映新時代對教育進步的要求[5]。

表1 安徽省高校本科專業綜合評價主要指標
以安徽省高校普通本科專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為例[6],其主要涉及到9項大的考評指標。包括:專業辦學目標與建設規劃、專業與課程建設、師資隊伍、教學條件與實踐教學環節、.教學管理、教學研究、科研水平、教學質量、社會聲譽。具體內容見表1。
從專業建設角度,此次本文主要討論與專業相關的課程,不討論學校的公共課。
專業指標的細致制定要考慮到如下因素:
科學性和全面性:要能夠充分反映考核各個方面,考核指標要全面均衡,即不以偏概全,也不搞平均主義。
良好的可操作性:作為綜合評價的指標,必須易理解、好操作,盡量使其實現可量化、可檢測、可評價,否則考評人員難以有效進行實際的考評工作。
考慮不同類型課程特點:不同類型“金課”差異較大,如線下、線上(MOOC、SOPC、翻轉課堂等)、虛擬仿真實驗等課程其結構和特點明顯不同,在教學形式上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也應該根據其特點,制定評價方法。
避免重復勞動,打通評估互認:近年來,各種評估幾乎年年進行,管理人員和教師為應對評估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作了很多重復的勞動,疲于奔命,但所檢測的很多內容大同小異。因此,評估時應在某些考核上實現互認,如工科專業認證,已經進行了多年,很多學校的專業為此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課程建設上都具備了扎實的基礎。另外很多課程已經獲得國家級、省級精品課程,這些課程的建設過程,一般從標準上都高于各省教育廳制定的評估標準。因此在制定評估細則時,滿足上述的條件,就可以直接認定為符合優等標準,不須再準備其它材料。
通過對“金課”在專業評估體系中標準方法的認定,對一流課程在評估體系中的體現,會給“金課”的產生和繁榮帶來積極的推動作用。各高校會提升“金課”建設在專業建設過程中的重視程度和力度,從長遠看,必將對本科教學產生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