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偉 裴雨墨
早年馬克思也曾追隨黑格爾思辨哲學的“腳步”,但在面臨“現實難題”之后,他意識到了黑格爾思辨哲學的“抽象性”。馬克思認為,在黑格爾思辨哲學中,“絕對理念”是其“根基”與“秘密”所在[1]112。因此,馬克思首先便對絕對理念的抽象性進行了批判與變革,并進而在“實踐”的根基上,在對“唯物史觀”與“剩余價值”的揭示基礎上,實現了對黑格爾哲學的變革,開辟了真理觀與信仰觀在“實踐”基礎上的統一路徑。
黑格爾的思辨哲學,“從一個獨立的‘精神’存在出發,并將‘精神’和‘概念’視為第一性的東西。人和自然界只不過是‘精神’的派生物,視為第二性的東西。自我意識不過是主體對于‘精神’和‘概念’的反思,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則是‘精神’外化的對象。這樣,只有‘精神’才是最真實的?!盵2]黑格爾的真理觀與信仰觀都是建立在對于絕對理念的理解之上的。在黑格爾思辨哲學中,對于真理,只有思辨的哲學概念式思維通過概念的發展,才能表達、掌握與實現;對于信仰,只有與理性相統一的“思辨的信仰”,才能用表象的方式最終達成。黑格爾認為,真理與信仰的根據都在于絕對理念,“真”與“信”統一于絕對理念。
在黑格爾思辨哲學中,“一切都被頭足倒置了,世界的現實聯系完全被顛倒了?!盵3]絕對理念作為其整個哲學的立足點就是“抽象的思維”。絕對理念本質上是“理解自我的抽象”[1]112,“即抽象思維者”[1]113。黑格爾將人的本質抽象為了“自我意識”,具體的感性存在也被“意識”“理念”所取代,被絕對理念所“同一”、抽象化。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有一段經典的表述,可以說是對黑格爾絕對理念作為抽象性本質的最精辟的揭示,即“絕對理念”是“斯賓諾莎的實體,費希特的自我意識以及前兩個因素在黑格爾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統一”[4]。黑格爾“把現實的問題轉變為思辨的問題”[5],現實中的問題在其哲學中都被轉換成了思辨的表達。在真理方面,黑格爾滿足于在神秘的哲學語言的概念王國里解釋世界,這種解釋本身就是對現實世界的“顛倒”;在信仰方面,黑格爾認為,信仰與真理在內容上是一致的,哲學與神學在內容上是同一的,思辨的哲學就是思辨的神學。
馬克思指出,真理既生成于實踐又在實踐中發展,信仰不是宗教的“表象”的思維,而是由現實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所決定的“意識形態”,是人們思想觀念的集中表現,由現實的社會生活所決定,在本質上由實踐、現實的物質生產、社會生產關系所決定。真理與信仰都來自于實踐、根基于實踐[6]2。
馬克思指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歷史的任務就是確立此岸世界的真理”[7]2,“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7]139,開啟了真理與信仰的根據由理念向實踐的轉向。只有實踐才是“歷史之謎”的合理解答。實踐向上承諾著馬克思主義信仰,向下扎根于馬克思主義真理,成為了真理與信仰貫通的橋梁[6]3。
馬克思早年就將目光集中在了觀念與現實的關系問題上,并在對“現實利益”問題的考察分析基礎上,確立了以唯物史觀為基礎的實踐真理觀。
馬克思認為,真理的主體不是黑格爾思辨哲學視野下的“精神”,而是“現實的人”;真理的內容也非“精神外化的自我意識”,而是“現實的感性物質活動”;真理的根據在于主客觀統一的實踐,真理既來源于實踐,也作用于實踐,更是由實踐來檢驗[7]134。真理在“現實的人”的主客觀統一的“實踐活動”中產生、發展、檢驗。只有主客觀統一的實踐,才統一了“物質”與“精神”,才是真理的根據所在。馬克思真理觀的核心就在于其是以“實踐”變革了“理性”,實現了真理的現實化與革命化。
馬克思認為,“精神”和“物質”都是以人的現實生活實踐為前提的——“物質”是實踐中的物質,“精神”是實踐中的精神。在馬克思看來,以往的真理觀,如符合論、融貫論等由于限于認識論和形而上學的思辨,而限于“解釋世界”。只有以實踐為根據的實踐真理,才能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真正統一,才能實現“改變世界”的目的[7]9。以實踐為根據的真理,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實現出來,才能實現真理的價值,我們也才能真正理解真理。
馬克思所認為的真理的實現就是人的實踐本質的對象化[8]。同時,只有與人的實踐本質相對應的才成其為“對象”,“對象”的客觀現實的狀況,就是實踐真理的表現。
在人的實踐活動中,人的實踐本質的對象化,即是現實的人通過感性的物質“活動”,實現人的本質力量,實現人的“自由發展”。因此,馬克思實踐真理貫穿一致的關鍵即在于,它是與人的本質、人的發展、人的活動相統一。人的實踐本質的對象化就是要在對對象的把握中,把握到人的本質,實現人的發展,“達到人自身的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9]。馬克思的實踐真理觀的指向即在于人的本質力量的實現與完成。
馬克思哲學的實踐真理“必須關注社會并走向現實,才能真正體現改變世界的現實性和力量”[10],成為真正的真理。馬克思所揭示的人類社會必將走向“共產主義”真理,也正是在現實的人的“對象化”的活動中不斷“揚棄”自身,進而推動社會歷史前進,成為“革命的”、現實的歷史發展過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理解,“共產主義”要成為真理,就必須在現實的活動中才能實現;我們才能理解,“共產主義”作為“自由人的聯合體”是人的實踐本質的完全實現。同時,在人的實踐本質對象化的過程中,實踐真理同時也被以“觀念”的方式來把握,也體現為理論的樣態,這就是馬克思哲學中的“唯物史觀”。
馬克思實踐真理的樣態即唯物史觀。這一真理樣態的根據在于主客觀統一的實踐,其實現的指向在于人的實踐本質的對象化,是對人類歷史發展規律、人類歷史真理的揭示。
馬克思所揭示的這種真理的樣態的根本特點在于將生產勞動作為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最基本的實踐,是社會歷史的本質動力所在。“這種歷史觀就在于: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來考察現實的生產過程,并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盵11]馬克思所揭示的這一唯物史觀,在其《〈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做了經典的表述:“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盵12]32馬克思實踐真理觀體現于“唯物史觀”的這一真理樣態中。
總之,馬克思認為,真理的根據在于主客觀統一的實踐,真理的實現是人的實踐本質的對象化,馬克思哲學中的真理樣態表現為唯物史觀。
在馬克思看來,歷史的真正的根基不在理性的“意識”中,而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的進展之中,在人類歷史生產實踐之中,“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12]2
馬克思認為,對社會意識的認識不能停留在思辨的關系思維中,而是要深入到現實生活之中[12]33。信仰作為觀念,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一個組成部分,歸根結底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是由現實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關系決定的。由于現實中的“不合理”的生產關系,導致人們的信念往往被歪曲。例如,以“現實的苦難”為來源的各種宗教信仰,就是“歪曲的信念”的代表。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受資本邏輯支配,資本對人們的頭腦產生了制約,更是有許多“歪曲的信念”“統治”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因此,只有從“唯物史觀”出發,從現實的人的生存境遇出發,從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出發,才能批判性地解釋以往的宗教信仰形態,才能揭露現實“意識形態”的虛幻與虛偽,才能明確對于“共產主義”的“無神論”哲學真理性信仰。
馬克思認為,真正的信仰應是基于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真理性認識,其對象與內容應是關于世界的真理[13]71。馬克思通過對宗教信仰的批判以及一切唯心主義的信仰的超越,實現了信仰的現實化,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一方面通過對宗教信仰進行批判,清除了非理性信仰,另一方面通過對資本進行批判,而主張變革生產關系,進而消除私有制,確立“真”的信念,即共產主義信仰。
同時,馬克思指出,清除、消滅意識形態中的“假”的信念需要一個長時期的歷史過程,需要的是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人們精神境界的極大提高[14]。馬克思正是在“批判舊世界”中為我們開啟了對“新世界”的探索之路,對“唯物史觀”真理樣態的創建也進一步揭示、指明了“真”的意識形態——共產主義信仰。共產主義本質上是“實踐”“現實的運動”,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即是以實踐為根基的、以唯物史觀的真理為內容的、以實現人類解放為指向的真理性與價值性相統一的真理性信仰。
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共產主義信仰既不是宗教式的非理性信仰,也非科學式的知性信仰,而是在包含了科學性真理認識的基礎上,對自然、社會、思維等全部世界真理內容而進行的把握與追求。共產主義信仰是對宗教信仰與現存“私有制”的雙重揚棄,是對宗教“彼岸”的虛假信念和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空想”的雙重超越[15]。
“在根本意義上,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對象不是意識形態,而是關于整個世界的真理性認識。”[13]72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能明確,“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也是一種信仰,是一種科學的信仰。”[16]在馬克思哲學中,“真”的意識形態,即是與實踐相統一的;在“唯物史觀”的真理引導下,真正的信仰就是共產主義的信仰。這一信仰是對宗教信仰的批判超越,是與真理相統一的信仰。
總之,馬克思所創立的實踐真理觀和實踐信仰觀,在本質上是統一的,是“內在一致”的?!爸挥邪选胬碛^’合理地拓展為‘存在論’‘認識論’與‘價值觀’和‘歷史觀’的統一”[17],我們才能真正把握馬克思哲學的精神與理論實質。
在馬克思看來,真理必須在實踐中才能獲得,同樣,信仰也是如此。真理與信仰只是把握同一內容的不同方式,但在內容上是相同的。這一內容也可以說,就是馬克思所揭示的人類歷史必然的發展規律。馬克思的實踐真理觀的靈魂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其根本特點即在于現實性與實踐性,是揭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價值與真理相統一的理論。馬克思的實踐信仰觀把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作為自己的根本原則,是基于人類社會生活現實的對于“歷史真理”的信仰,是以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為指向的真理性信仰。真理與信仰統一于“唯物史觀”的真理內容。換句話說,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就是建立在人類生產實踐必然性和認識“歷史真理”內容上的統一,是真理與信仰真正的現實統一。
“一切信仰危機都可以歸結為信仰結構中價值因素同真理因素的分裂?!盵18]探析馬克思實踐真理觀與信仰觀統一的現實意義即在于,可以堅定我們繼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努力做到追求真理和追求偉大價值目標的統一”[19];可以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加堅定信念,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指引下,不斷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