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慶軍
在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下,國家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理性思考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改革當下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模式,尋求拓展傳統教育之外的多種教育教學方式,努力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1]因此,針對高職院校的發展現狀及問題進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能夠更好地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小而言之,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培養社會所需的“適銷對路”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大而言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國家對于職業教育的重視,促進高職院校迅速發展,各種高職院校陸續出現,學生的選擇也越來越多了。但各個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卻大相徑庭,辦學狀況令人堪憂,很難培養出社會所需的“適銷對路”的人才。一些高職院校為了生存,盲目出臺各種招生優惠政策,重“進口”,輕“出口”,重招生,輕教學,校企合作浮于表面,教學內容與工作崗位需求相脫節,沒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工學結合,導致學生進入學校之后沒有學到企業所需的技術技能。雖然高職院校都在推行實習就業一體化,但很多學生根本達不到企業的用人需求,很難擁有一技之長,未來職業規劃缺失,促進就業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其結果是就業難,對口就業難,高質量就業更難。
從當下的高職院校發展來看,很多的高職院校為了滿足不斷擴招的需求,在學校購地、建校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在學校的內涵建設上卻遠遠不夠,辦學理念滯后,辦學模式不能與時俱進,跟不上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針對學生專業技術培養與技能實操訓練,引進與培養良好師資、“雙師型”教師,高質量實訓基地建設,深度校企合作與實習就業一體化辦學,職業理念與“三全育人”,包括與國際職業技術教育接軌、開展國際合作辦學等方面,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投入與資金支持,導致一些高職院校在內涵建設上無法滿足高質量的教學需求。對于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所需的職業精神與工匠精神的培養、職業核心技能的掌握、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等方面也缺乏系統規劃,不具備良好的推動條件。
當下高職院校開設的專業及辦學模式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專業教學很難形成自身的特色。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質缺乏針對性研究,沒有緊隨區域經濟發展的脈搏思考高職院校的生存與發展,打造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用人需求的專業教學特色。對企業的調研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對企業的實際需求缺乏真正的了解及研究。缺乏區域特質的專業教學導致供需矛盾、高質量就業壓力凸顯。一些高職院校沒有充分認識到特色專業的形成是高職院校在培養專業人才上的一大競爭力,對于高職院校自身的建設與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可持續發展的意義。辦學模式和具有自身特色的專業教學滯后于企業用人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導致專業競爭力不強,可持續發展的后勁不足。
近些年來高職教育在不斷的改革當中,但具體落實的效果卻大相徑庭,甚至一些高職院校改革效果欠佳。一是應當制定高職院校管控制度,嚴控教育教學資質,制定嚴格的高職院校內控制度與標準,全覆蓋管控,全過程監督;二是改革相關管理政策,做好放管服工作,注重內涵建設,強化高職院校軟實力;三是理清內控建設重點,加強頂層設計,將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戰略。嚴把教育教學質量關,牢固樹立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學改革的核心地位。把教育教學質量管控工作作為重中之重,與時俱進,精準管理,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和工作運行機制,尤其是要做好制度創新,建立較為完備的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教育教學質量管控制度與標準體系,建立保障教育教學質量的長效機制,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并處理好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激勵機制的關系,以管控制度創新帶動教育教學管理質量提升,最終達到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
高職院校要立足服務區域經濟,對接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爭取行業主管部門支持,與域內企業深度合作,產教融合,校企政協同育人,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復合型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一是依托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不斷豐富校企合作內涵,完善校企合作工作運行機制,為區域經濟發展助力[2]。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建設、教材研發、社會服務、共建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等方面,進行寬口徑、多渠道、深層次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加強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遵循“雙證融通”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融“教、學、做”為一體,加強應用性實踐環節,按照“任務引導”和“項目課程”等模式實施教學,最終形成校企政協同培養機制,實現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區域經濟水平的同步提升。二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立德樹人,把“三全育人”融入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全過程。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專業課教學之中;加強對學生的養成性教育,培養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提升學生服務區域經濟的意識,提升學生專業的歸屬感、使命感、神圣感;弘揚工匠精神、勞模精神,厚植職業文化,著力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校企政協同培養對企業有認同感、責任感的高素質準員工。
對接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深度開展產教融合,在校企互惠共贏中打造專業特色,凝練辦學特色,拓寬學生就業渠道,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一是結合域內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與區域特質,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特色,改革專業課程體系,打造專業特色課程,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專業教學特色,提高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對接度[3]。從形式到內容,包括環境建設、著裝要求、辦學模式、教學方式、課程體系、課程內容等都具有區域特質的專業特色。二是對接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在校企互惠共贏中培養具有區域特質和專業特色的“雙師型”教師。教師是“三教”改革之首,整個“三教”改革都要圍繞服務區域經濟這個出發點。首先,實施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模式,培養具有專業特色的“雙師型”教師;其次,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對接行業企業,以專項培訓的形式培養“雙師型”教師;最后,實現專兼職教師融合發展,充分發揮域內兼職教師的積極作用,與域內行業企業進行雙向互聘教師,共同研制人才培養方案,開展橫向課題研究,共同研發教材,校企協同教研,科技創新,并注重教學成果轉化為企業實際應用,校企共同發展,互惠雙贏[4]。
一是發揮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作用,對專業建設問診把脈,培育校企利益共同體,在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學生頂崗實習、訂單培養、師資交流、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改革、科學研究等方面深度合作,在校企互惠共贏中實現服務區域經濟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同步提升。二是依托教育部“1+X”技能等級證書試點平臺,與域內企業深度合作,成立技能大師工作站,引入域內有影響力的“工匠大師”,擔任“1+X”技能實踐指導教師,講授“1+X”技能等級證書的專業核心技能,探索校企共建實訓課堂,共同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機制,增強辦學活力。將企業文化引進校園,弘揚工匠精神、職業精神,培養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三是立德樹人,通過開設傳統文化課程,開展“區域名企名企業家大講堂”等活動,校企共同實施“三全育人”教育,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四是按專業建設需要,加強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一方面,對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進行調整與分類,遴選“訂單、定制式”人才培養企業,重點拓展一批產學研一體化緊密合作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拓展提升實習實訓基地的教育教學功能;另一方面,學校和域內企業共建校內實訓基地。學校提供場地,進行職場環境建設,企業提供實訓設備或經費,校企共同完成實踐教學,實現教學與就業的無縫對接[5]。切實提升校企協同育人的質量,最終實現學生入學即入職的目的,精準搭建高質量就業平臺。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等文件精神,本著“立足本地,輻射省內,面向全國,走上世界”的辦學原則,爭取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與時俱進,主動適應國際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在辦學理念、辦學模式、教學方式、師資培訓、課程體系改革、課程建設、技術創新、職業標準等方面與國際職業教育接軌,加強與德國、日本等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交流合作,走“雙元制”國際合作辦學之路,探索具有國際職業教育視野的現代學徒制。培養市場緊缺、社會急需、具有家國情懷、愛崗敬業、人文底蘊深厚、職業道德高尚、專業知識扎實、專業技能精湛的高素質、復合型的技術技能型專業人才。在引進發達國家優質職業教育資源的同時,要致力于職業教育資源本土化建設,注重技術研發,注重核心技術的掌握,參與職業標準的制定,量身定做符合本土化要求的職業標準,并逐步實現國際“雙元制”辦學本土化[6]。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高等職業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高職院校的機遇與挑戰并存,要想在激烈的校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理性分析我國目前高職院校發展的現狀及問題,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短板”,加強內涵建設,明確辦學定位,做好頂層設計,全方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本文從“制定高職院校管控制度,強化高職院校軟實力”“創新辦學模式,切實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服務區域經濟,在校企互惠共贏中打造專業特色”“深化產教融合,搭建高質量就業平臺”“與時俱進,與國際職業教育接軌”五個方面提出了高職院校的發展策略,以期對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賦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