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甜,陳 敏
(1.東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2.曲阜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青年一代的發展。而大學生作為國家、民族的未來和希望,他們是否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直接關系到國家發展、民族復興事業的成敗。因此,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必須準確定位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價值所在,不斷探尋切實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現實路徑。
習近平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1]這充分說明青年群體對于國家發展具有的重要影響。因此,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關乎國家和民族的事業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各項事業的發展成就,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與機遇。但是,全球化趨勢和市場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也阻礙著新時代大學生的發展,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受到一定沖擊。正確理想信念的樹立,能夠指引大學生選擇正確的人生發展之路,引導大學生積極實現自身價值,而錯誤的思想傾向,只能讓大學生偏離正確發展的方向,甚至迷失自我。因此,只有通過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才能使其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和處理辨別各種錯誤思潮與不良文化,從而實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得到極大提升。
青年學生的發展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廣大學生的努力與奮斗。大學生正值樹立理想信念的關鍵時期,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也就使得中國夢的實現有了重要的支撐力量。習近平號召大學生:“把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統一起來,把自己的夢想融入人民實現中國夢的壯闊奮斗之中。”[2]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全體人民為之奮斗的目標,新時代的征程,也就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偉大征程,因此習近平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3],通過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號召其將個人理想與共同理想、遠大理想結合起來,在實現自身理想的過程中,為實現共同理想、遠大理想而不懈努力,敦促廣大青年學生以自身理想的實現助推共同理想、遠大理想的實現。
習近平指出,廣大青年應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4]。這是對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刻總結,也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強化大學生的“四史”學習教育,培養其正確的歷史觀。在結合時代發展和國情變化的基礎上,切實更新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推進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學化。
“社會主義意識是一種從外面灌輸到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中去的東西,而不是一種從這個斗爭中自發地產生出來的東西。”[5]因此,對青年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必須自覺進行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尤其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
首先,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決定了其先進性,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思想引領大學生。黨的十八大以來,為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習近平在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擔當起“鑄魂育人”使命的同時,鼓勵廣大青年做“有理想、有擔當、有本領”的“時代新人”,而教育者的“鑄魂工程”與受教育者的“理想培育”,就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的傳授過程。其次,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決定了其發展性,不僅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更要堅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因此,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青年,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應有之義。習近平指出:“廣大青年要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2]50黨的十九大以來,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三進”,成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首要任務。審視新時代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始終圍繞著“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守正創新,在根本方向上不忘初心,在具體方法上不斷創新,以高校的思政課建設為重要抓手,實現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突破。如果說高校思想政治課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術”,背后支撐它的“道”則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內容設置的不斷完善、學科研究隊伍的不斷壯大及“本—碩—博”全方位的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健全,為高校思想政治課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學理支撐和資源保障。
理論上的清醒根植于歷史上的認同。一方面,對現實的認可來自于對歷史的認同;另一方面,理想信念是建立在長期歷史認同基礎上的積累。因此,新時代必須強化大學生的歷史觀教育,在對歷史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中,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離不開對于歷史的了解和正確把握。總結過去對青年進行的理想信念教育的經驗,不難看出:只有“根正”才能“苗紅”——一以貫之的大歷史觀是歷史觀教育的主線;只有“根深”才能“葉茂”——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是歷史觀教育的主題。新時代以來,習近平運用大歷史思維梳理中華民族的發展,提出了“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1]540的重大論斷,為青年歷史觀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在高校中積極號召大學生進行“四史”學習,首先要實現“四史”內容進教材、進課堂,使廣大學生正確把握其內容。通過將“四史”學習教育以課堂學習的方式進行,廣大高校思政課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歷史觀,也在學習過程中啟發學生思考并解答學生疑問,在師生的雙向互動中,進一步讓大學生高度重視并強化自身歷史學習。其次,將網絡媒體作為大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互聯網已成為“四史”學習的重要陣地,廣大學生通過媒體實現資源共享,在網絡媒體的傳播中,獲得了更加廣泛和便利的學習資源。此外,在實踐中加強大學生的“四史”學習,強化歷史觀教育,是新時期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內容。如通過組織大學生參觀歷史紀念館、紅色旅游景點等實踐活動,切身感受歷史文化,了解和學習歷史史實,從而增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
新時代如何深化和拓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徑,仍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必須在現有的實現路徑的基礎上,結合新時代發展的特點,繼續探尋新路徑。
新時代,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組織規模日漸擴大,著力構建涵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高校、共青團、青年社團等協同發揮作用的組織體系,豐富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式和場所。首先,高校應健全理想信念教育機制,通過思政課教學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強化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才人保障,注重培養大學生自覺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能力,同時利用網絡拓展教育方法和建立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網絡監督機制。其次,拓展高校共青團組織發揮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通過自上而下的理論宣傳,明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向性和引領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群團工作的重要論述,為共青團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針對群團工作“機關化、行政化、貴族化、娛樂化”的傾向深化改革;另一方面,不斷推進共青團工作的制度化發展,《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基層組織“三會兩制一課”實施細則(試行)》的頒布,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遵循。此外,高校共青團與青年社團組織相聯系,使大學生通過參與社團活動的實踐,強化自身理想信念。各式各樣的青年社團通過自下而上的組織互動,充分調動大學生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共青團成為聯系黨與眾多青年組織的紐帶,中心作用得以凸顯,最終形成黨領導下以共青團為中心的多種青年社團協同發力的組織結構。
馬克思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6]而理論掌握群眾需要無產階級政黨的宣傳武裝,要善于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傳播。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離不開科學技術宣傳手段的運用。
對于青年群體來說,媒體具有非常強的感染力,理論宣傳通過媒體更能引起共鳴。因此,通過媒體對大學生進行理論宣傳和思想武裝,是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依托。進入新時代,在電視、廣播、報刊傳統的大眾傳媒之后,網絡傳播已成為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第四媒體,也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有利工具,使高校思政課教學中使用的現代化教學媒體克服了以往的不足,運用了現代化手段。通過聲音、圖像、動畫等多媒體資源,可以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容再現,讓思政課變得更加生動,吸引廣大青年學生投入到課堂之中,有利于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讓青年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激發愛國情感,堅定理想信念。網絡媒體技術可以擺脫地點、時間的限制,利用技術優勢,使理想信念教育的范圍與影響力日益增大。廣大學生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課堂之外的自我學習、自我提升,在多方的交流互動中主動接受理想信念教育。
媒體是一種技術性中介,隨著科學的發展其形式不斷豐富、手段日益多樣,在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始終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在爆炸性增長的同時,其真實性與準確性也在降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媒體作用的雙面性逐漸顯現。如何正確區分正確思潮與錯誤思潮,不受錯誤思想的干擾,是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
馬克思指出:“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7]大學生理想信念的養成,離不開其所處的社會生活。因此,必須注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與大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相結合,與國家發展實踐緊密結合,從而推進在不同生活條件與背景下,對青年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形成與具體實踐的進行。
進入新時代,首先要使理想信念的培養融入大學生的生活之中,以體現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與青年的家國責任密切相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從民族復興的高度,鼓勵廣大青年“努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2]50。大學生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體力量,其理想信念教育的養成離不開復興之夢。也正是在復興之夢的指引和黨的領導下,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在實際生活中得到強化。大學生投身于加強自身理想信念的實踐,使其更加堅定在新時代強化自身理想信念的信心與決心,更加自覺將內在認同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其次,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培養與實踐緊密結合,要引導大學生積極投身于各項社會實踐之中。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投身于各項志愿活動中,積極貢獻自身力量,體現了當代大學生應有的堅定理想信念。同時,共青團和青年社團組織應為其提供良好的實踐活動與實踐環境,積極探尋強化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實踐探索。
在對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歷程中,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這些既是當下進行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遵循,也是為未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長期發展提供的重要依托。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拓展拓寬未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現實路徑,仍是未來必須關注和解決的重點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