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欣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生物與化工學院(青島 266555)
自2010年以來,國家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升級推進了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部在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信息化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撐,是教育信息化需要著重加強的薄弱環節”。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雙高計劃”實施意見和遴選辦法,將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作為“雙高計劃”遴選的基本條件之一。酶制劑生產技術是食品生物技術一門重要的工學結合、理實一體化課程,從2012年開始作為子項目參與建設教育部高職高專生物技術教學資源庫,2019年被教育部立項為資源庫升級項目。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以教育部教學資源庫建設為基礎,從2013年開始在智慧職教、超星泛雅等數字化教學平臺建課使用,進行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目前在食品科學領域,實施混合式教學[1]、翻轉課堂[2-3]的教育改革已經形成趨勢。
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來,“互聯網+ 教育”意味著教育內容的持續更新、教育形式的不斷變化,課程資源的建設與應用是實施“互聯網+教育”的核心所在。目前,國內外混合式教學改革都是研究熱點,其優點是由單一的課堂教學向基于“互聯網+”的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轉變,借助在線教學平臺拓展了教和學的時間和空間[4]。而校內教學中,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是施行混合式教學改革的基礎。
國家教學資源庫的設計思路是“一體化設計、結構化課程、顆粒化資源”[5]。參建院校的主要工作是后兩項。
酶制劑是指酶經過提純、加工后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制品。酶制劑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用不到,如食品工業(面包烘烤業、面粉深加工、果品加工業等)中,主要用于催化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化學反應,具有催化效率高、專一性高、作用條件溫和、能耗低、化學污染少等特點。
酶制劑生產技術課程打破學科體系,進行了內容重組(表1)。以酶制劑的生產流程為主線,將知識與技能模塊化,以崗位核心技能培養為主要中心,以工作任務的形式組織課程內容,滿足現代職業教育、企業培訓、在職人員繼續教育、行業新技術推廣等應用需要。
表1 課程的知識樹結構
資源庫建設的基礎是顆粒化資源的建設和動態生長,庫內資源的最小單元必須是圍繞獨立的知識點表現素材,教師可根據實際教學對這些顆粒化的資源進行重組,構建適合自身教學需要的個性化課程。建設的教學資源有微課、動畫、視頻、音頻、仿真、課件、試題庫、圖片、文本等多種類型(表2)。
課程組在升級項目建設中更新了較陳舊的視頻錄像,設計制作形式多樣的微課,如現場教學式、影棚錄播式、公開講堂式、現場實操式、動畫傳媒式等。同時,根據知識點設計制作動畫,并將動畫穿插入Power Point軟件中,形成動態的課件。
表2 近兩年的教學資源類別、數量、增長量
教學資源庫的應用要求:使用便捷、應用有效、共建共享,廣泛應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促進自主、泛在、個性化學習。
在席卷全球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如何運用網絡技術優化教學過程成為一線教師面臨的頭號問題。高職學生生源復雜,學習起點多樣化。在傳統教學中學習積極性較低,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能力較差。混合式教學是傳統教學與網絡化教學優勢互補的一種教學模式,既能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的引導、啟發、監控的主導作用,又可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已在智慧職教、超星泛雅進行多屆SPOC教學。教學平臺支持多級用戶及資源管理,有效管理學習進度,呈現多種教學資源,如手機App,供學生使用,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提高學習興趣與效率。利用智慧職教平臺,學生可完成課前預習、觀看視頻、學習資源,課上主要是討論與答疑,課后做練習、作業,接收教師的反饋,學生在平臺的表現和學習進度亦可被實時掌握,并納入考核體系,教學過程非常高效。
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教學過程,如使用簽到、測試、投票、討論等多種形式打造高效課堂。
在理論教學中,學生在教學平臺預習后反饋難點,教師據此備課,已懂的少講,難點詳細講解,并設計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內化,變課堂為答疑與討論的場所,以促進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課后學生平臺上做作業,得到及時反饋。學生在平臺的表現和學習進度納入考核體系。
實訓教學以學生操作為主,學生在教學平臺中觀看教學視頻與儀器操作視頻,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方案,由老師批改合格后進入實訓室操作,教師指導。實訓完畢后,實訓結果上傳教學平臺討論區,并讓教師點評分析。
設學習程度好的學生為助教,幫助輔導學生,以先進帶動后進,組織討論、小組作業設計等。高職學生學情復雜,有高考錄取,有單招,還有本科、中高職聯盟等,需針對學生的特點定位,分層次教學。
職業教育的辦學特色在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應用為校企合作搭建了平臺。校企合力調配資源,組建大共建共享聯盟,深入合作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等[6],以提升高職教育質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課程組擁有優秀穩定的師資團隊,主講教師擁有豐富教學經驗和企業工作或研修經歷。與多家企業合作開展教學科研工作,可積累大量的案例與素材,開發制作高規格的豐富教學資源。
一方面,企業把技能大師和生產實踐引入資源庫;另一方面,資源庫又被廣泛應用于行業企業的培訓和考核,實現了校際之間、校企之間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我院與青島蔚藍生物集團、中科院黃海所、科谷酶業等酶制劑企業合作,企業派員擔當兼職教師,學生在頂崗實習中歸納生產案例,教學資源不斷更新。
采用過程化考核,總評成績包括平時成績和線上成績,如教學平臺的學習情況、線上考試成績、實訓等,按照比例換算綜合成績。酶制劑生產技術為理實一體化課程,采用過程化考核,評分方式見圖1。考核方式能夠綜合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水平、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實訓操作的技能水平。
圖1 過程化考核評分方案
智慧職教平臺課程設計便捷,可進行教學團隊管理、跨校管理、資源多級管理,題庫與考試評測功能強大,可跨校跨專業聯盟應用,還可借助手機實現移動教學;基于數字化教學平臺,以學生為中心,可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教學過程。
將網絡教學方便性與現場教學的參與性、互動性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線上和線下資源的有效融合,實現課前、課后在線檢測;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時間與空間,使學生在學習中處于主體地位,以實現學生自主性學習。對近幾年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主性、學習效果、教學參與度、師生關系均有明顯提升[7]。2019學年發放的120份調查問卷結果顯示,95.00%的同學認為智慧職教平臺好用,96.67%的同學使用教學平臺進行課前預習,99.17%的同學認為混合式教學優于傳統教學,82.50%的同學改變了學習習慣,主動學習愿意有所提高,96.67%的同學對混合式教學持贊成態度(其余為中立態度)。
從2012年開始建設至今,酶制劑生產技術作為教育部高職高專生物技術教學資源庫子項目,為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學院建設了滿足校際、校企需求的教學資源,提升了社會服務能力,具備規格高、門類齊全的教學資源,受眾面廣。由于應用效果良好,2019年被教育部立項支持為資源庫升級項目(教職成司函(2019)26號)。2018年已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完成數字化課程出版,ISBN號為978-7-89510-163-0,列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目錄。
酶制劑生產技術課程已在智慧職教的職教云與MOOC學院平臺進行SPOC教學以及開展MOOC四期。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完成2016年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課題:高職理實一體化課程基于數字化教學平臺的教學改革-以酶制劑生產技術為例(16SC176),獲2017年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課程獲評2017年度山東省職業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一篇教育改革論文獲得2019全國職業教育優秀論文一等獎。
資源庫已成為推動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標志性工程[8]。資源庫是與專業緊密結合的信息化教學改革工程,在推進本專業建設的同時也帶動其他專業和院校的發展[9]。課程的升級轉型應朝著共建共享方向努力:
通過課程出版提供知識產權固化服務,擴大課程影響力。面向全國各高職院校有相關專業課程設置的學校推薦,并以MOOC的形式促成課程在更大范圍推廣。
對課程的相關知識點、課程案例、實訓任務等內容優化頂層設計,為課程提供優質的教學資源[11],打造智慧課堂。根據調查問卷結果調整資源,如絕大多數同學認為微課視頻長度在5~10 min更容易被接受。
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行業技術的發展狀況,增添課程的趣味性、知識性和應用性,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為食品生物技術行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