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55 歲的好萊塢娛樂大亨斯蒂夫·賓跳樓自殺,讓我想起他的兩起“好萊塢最具爭議”的父權糾紛。
兩起官司的原告分別是英國名模、明星伊麗莎白·赫利,和美國網球明星麗莎·邦德爾。概括來說,就是兩位女士分別與鉆石王老五賓生了孩子,但賓不承認,經過各種上不了臺面但上得了小報的撕扯,法院判定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并要求他支付撫養費。按賓以億計的資產衡量,撫養費少得可憐,以赫利兒子為例,賓每年支付孩子10 萬英鎊的撫養費,一直到孩子18 歲。赫利自己也是富人,這筆錢在她看來簡直不如說是侮辱,她堅定地拒絕了,獨自撫養兒子成人。
18 年前我在英國追著小報看認親狗血劇的時候,很不理解賓的做法。且不說愛護自己的幼崽是動物的本能,賓的家族位列“福布斯全美400 富豪榜”,他又是媒體贊美的慷慨大善人,資助了許多慈善組織,其中不乏兒童保護機構,為什么對親生孩子反倒如此冷酷無情?
賓是一個典型的富家子樣本。他祖父20 世紀20 年代在紐約做房地產開發,賺得大錢,給他留下一筆6 億美元的遺產,在賓18歲時作為成人禮送到了他手里。他忙不迭從斯坦福大學退學,進入好萊塢開始追逐他的電影夢。不過,他口碑最好的是幫馬丁·斯科塞斯實現搖滾夢想的《閃耀光芒》,別的好像也說不出來更多。
賓的父親彼得·賓博士是公共健康領域的專家,曾在林登·約翰遜總統的政府負責公共衛生事務,后來專心打理自家商業王國。1980 年,賓博士建立了自己的信托基金,用以“惠及(他的)未來孫輩”。去年,他提出新的意向,要求在該信托中明確規定,非婚生子女以及未成年時沒有在父母家中居住很長時間的子女,意指赫利的兒子、邦德爾的女兒,將不被視為受益人。賓的妹妹有兩個婚生子,他們才是賓家族合法的孫輩,是信托受益人。
和中國“多子多孫才多福”的觀念不同,西方有錢人的想法是降低繁殖,通過實行一夫一妻制,減少合法子女的數量,以保證家族財富的傳承。事實也是,社會地位越高的人,子嗣越少。歷史學家W.D.魯賓斯坦有個觀點:“有一種難以壓制的、自動作用的方法會把大財閥的財富退化至鄙陋的地步,這就是生育小孩。”意思是,經過幾代人的胼手胝足,家族終于積累起財富,爬到了金字塔的頂層;如果不控制后代繁衍的人數,就會產生馬爾薩斯效應,即人口增長過快會超過人口所需的錢的供應,稀釋每個人得到的財富,出現“三代之內從窮小子又變回窮小子”的窘況。勝家縫紉機的發明人就是因為合法的、私生的子女太多,多達27 個,導致家族現在回歸工薪階層。富人的一夫一妻制起碼可以把家族財富集中于合法子嗣身上,盡量延遲那可怕的“退化”,保住家族王朝的前途。
彼得·賓建立隔代信托基金,斯蒂夫·賓不認孩子,正是考慮到家族財富的繼承。家族傳承優于愛,著實也是一種動物的本能。動物世界里也有繼承制度,只不過發展不成熟而已。我先前認為的呵護幼崽本能、親情流露,是在保證了繼承制度的前提下才表現出來的。
賓博士的意向提出后,賓和邦德爾21 歲的女兒向洛杉磯法庭提出申請,要求獲得祖父信托基金的信息。這一次賓站在了兩個非婚生的孩子一邊,強烈譴責老爸聯手妹妹“策劃了一場大規模搶錢行動”,指責父親對信托基金的新意向扭曲了“孫輩”的定義。他聯手赫利,請了律師團隊。2019 年7 月,法官裁定,兩個孩子確實是賓博士信托的受益人。
律師呈交給法庭的文件中,斯蒂夫·賓說,他一直都為孩子們提供著經濟支持,這種支持將持續終生。其實到去年,賓的財產狀況已經出現危機,他患上了躁郁癥。平時圍繞在身邊的各色人等也作鳥獸散。或許此時他發現自己需要的是親人給予的情感,但他失去了。從孩子降生、他發表聲明說“赫利女士懷孕時,我和她并不是彼此唯一的伴侶……做一個單親媽媽是她自己的選擇”那一刻,他就放棄了他和孩子之間的愛。他自殺前幾個月,因為疫情隔離,更是無人與他來往。他終于忍受不了孤獨,縱身從27 樓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