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榮
喉位于人體頸前正中,舌骨之下,向上連同咽喉,向下銜接氣管,起到呼吸、吞咽、發聲及保護下呼吸道的作用[1]。喉癌是以喉鱗狀細胞癌為主的惡性腫瘤,可發于喉腔任意部位,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約占頭頸部惡性腫瘤的14%[2]。喉癌可分為聲門癌、聲門上癌、聲門下癌及貫聲門癌4種類型,喉癌早期病人并無明顯特異性臨床表現,且腫瘤位置較深,常規檢查難以發現,目前臨床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3]。根據有關研究顯示,喉癌病人預后受諸多因素影響,主要包括病人自身因素、疾病因素及治療因素,導致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嚴重影響病人術后的生存質量[4]。近年來,隨著對病人術前狀態和腫瘤全面評估、術中無菌操作及術后優質護理,喉癌病人術后感染發生率有所下降,但仍不能完全避免,如何降低早期喉癌病人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是當前醫務工作人員所面臨的重要課題[5]。有研究表明,了解和甄別術后發生感染的高危因素,提前應用先進技術加強圍術期管理,有助于降低術后感染發生率[6]。本研究通過探討早期喉癌手術病人術后下呼吸道感染影響因素,并針對性提出相應護理對策,為臨床進一步降低喉癌病人術后感染發生率,提供參考依據。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行早期喉癌手術的216例病人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46例,女70例;年齡45~80(62.59±8.37)歲;喉癌部位:聲門區49例,聲門上區47例,聲門下區62例;跨聲門區58例;手術方式:全喉切除術98例,部分喉切除術118例。納入標準:經喉鏡、CT確診為喉癌病人;首次接受手術治療者;具備一定的書寫、言語及理解能力;臨床資料完整;自愿參與該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有精神類疾病或心理障礙疾病者;不具備正常的認知及理解能力者;臨床資料不齊或中途退出者;有免疫系統缺陷者;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者;合并有肝、腎、心等臟器功能不全者;喉癌復發或轉移者。
1.2 研究方法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采取自行設計的一般情況調查表對入選對象的基本信息進行收集和分析,包括性別、年齡、吸煙史、飲酒史、基礎疾病、糖尿病、既往手術史、腫瘤類型、住院時間、術前放療、術前器官切開、手術方式、頸部淋巴結清掃術、留置引流管、手術時間、術后出血、術后放療、術后化療、術后氣管拔除、抗菌藥物使用時間、肺部疾病及血清白蛋白等。
1.3 下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7]病人術后出現明顯的支氣管和肺部感染癥狀體征,且經X線檢查可清晰發現病人支氣管和肺部炎性改變;采集靜脈血進行生化分析發現嗜中性粒細胞和白細胞占比明顯增高;通過纖維支氣管或1次性痰液收集,給予下呼吸道分泌物培養試驗,試驗全自動細菌鑒定儀對菌株進行鑒定和判斷。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行獨立樣本χ2檢驗,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對早期喉癌手術病人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早期喉癌手術病人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現狀及病原菌分布情況 采用下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對早期喉癌手術病人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現狀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216例病人中發生下呼吸道感染24例(11.11%);采用纖維支氣管或1次性痰液收集器對早期喉癌手術病人術后下呼吸道分泌物進行菌株培養試驗,結果顯示送檢標本共計分離出病原菌187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27株(14.44%),銅綠假單胞菌31株(16.58%),金黃色葡萄球菌24株(12.83%),鮑曼不動桿菌28株(14.97%),大腸埃希菌22株(11.76%),流感嗜血桿菌19株(10.16%),真菌20株(10.70%)及溶血性葡萄球菌16株(8.56%)。
2.2 早期喉癌手術病人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對早期喉癌手術病人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單因素分析顯示,吸煙史、基礎疾病、既往手術史、住院時間、術前器官切開、手術方式、頸部淋巴結清掃術、留置引流管、手術時間、術后氣管拔除、抗菌藥物使用時間及肺部疾病均為早期喉癌手術病人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關影響因素(P<0.05)。見表1。

表1 早期喉癌手術病人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單位:例

(續表)
2.3 早期喉癌手術病人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將早期喉癌手術病人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為因變量,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分析,賦值見表2。多因素分析顯示,住院時間、術前器官切開、抗菌藥物使用時間及肺部疾病均為影響早期喉癌手術病人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OR>1,P<0.05)。詳見表3。

表2 早期喉癌手術病人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變量賦值

表3 早期喉癌手術病人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3.1 早期喉癌手術病人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析 本研究采用下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對早期喉癌手術病人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現狀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在216例病人中發生下呼吸道感染24例(11.11%);采用纖維支氣管或1次性痰液收集器對早期喉癌手術病人術后下呼吸道分泌物進行菌株培養試驗,結果顯示送檢標本共計分離出病原菌187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27株(14.44%),銅綠假單胞菌31株(16.58%),金黃色葡萄球菌24株(12.83%),鮑曼不動桿菌28株(14.97%),大腸埃希菌22株(11.76%),流感嗜血桿菌19株(10.16%),真菌20株(10.70%)及溶血性葡萄球菌16株(8.56%)。由于腫瘤呈浸潤性增長,且生殖迅猛,破壞人體組織器官,影響病人的吸收代謝功能,同時術后行氣管切開術,會導致外鼻腔過濾濕潤系統和氣管黏液傳遞系統遭到破壞,加之病人術后連續大量的應用抗生素導致菌群失調,口腔內細菌污染氣管套管,進而給下呼吸道造成感染[8-9]。
3.2 早期喉癌手術病人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本研究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住院時間、術前器官切開、抗菌藥物使用時間及肺部疾病均為影響早期喉癌手術病人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OR>1,P<0.05),此結果與既往文獻研究結果相一致[10]。分析原因:①住院時間延長者,其暴露在院內環境時間越長,受到各類菌群侵襲機會較大,且致病菌更易侵襲而引發下呼吸道感染風險[11]。②喉癌手術病人多數都需要氣管切開,對組織破壞較大,改變病人正常的呼吸模式[12],同時切口極易受到致病菌感染,術后氣管分泌物過多,難以自主排出,易引發下呼吸道感染。③長時間過量使用抗菌類藥物會導致致病菌產生耐藥性,耐藥菌株繁殖迅猛[13],且長時間應用抗菌藥物會導致免疫淋巴細胞減少和免疫功能下降[14],導致機體出現菌群失調,大量致病菌寄生,造成下呼吸道感染。④病人術前合并有肺部疾病,對致病菌的抵抗和防御能力減弱[15],加之手術創傷性治療造成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導致肺部原發性疾病的致病菌大量繁殖,引發下呼吸道感染[16]。根據有關研究顯示,術前合并有慢性基礎病者,術后感染機會顯著增加[17]。
3.3 早期喉癌手術病人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關護理對策
3.3.1 規范操作、強化意識 醫護人員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消毒隔離制度及手衛生規范等,手術過程嚴格按照外科手消毒步驟進行消毒[18],提升術中規范及熟練技能,提高手術治療效果,縮短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規范病房探視制度,減少探視次數,告知病房進出入需佩戴口罩,必要時可穿戴隔離衣防止交叉感染。
3.3.2 術前健康宣教 術前指導病人進行呼吸系統功能鍛煉,如深呼吸訓練、吐納訓練等,詳細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如手術治療方法、日常注意事項、自我護理技能及并發癥預防和處理等,提升病人對相關知識的認知程度,以促進自我疾病管理能力的提升。
3.3.3 術前準備 定期對手術室相關操作流程及相關業務知識進行培訓和考核,要求熟練掌握手術環節中的每一步驟,了解手術醫生的肢體、語言及眼神等表達的意思,提升醫護間默契程度,術前對手術器械、儀器等做好清點和記錄,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手術治療效果和縮短手術治療時間[19]。
3.3.4 加強術后營養 當病人胃腸道功能恢復后以高蛋白食物為主,遵循少食多餐原則,確保腸胃內營養吸收。觀察病人有無胃部不良反應,必要時進行腸胃減壓,預防術后發生嘔吐引發感染;鼓勵病人多進行呼吸功能鍛煉,促進肺部及支氣管周圍痰液脫落[20],降低感染風險。
3.3.5 口腔護理 每日分時段對病人口腔進行pH試紙檢測,并根據相應的比值選取合適的漱口液,當pH呈堿性時可給予2%~3%的硼酸;當pH呈中性時可給予1%~3%過氧化氫溶液;當pH呈酸性時可給予3%~4%的碳酸氫鈉溶液[21]。
綜上所述,住院時間、術前器官切開、抗菌藥物使用時間及肺部疾病均為影響早期喉癌手術病人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為此臨床應針對性實施護理干預對策,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改善病人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