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靜 楊宏
摘要:馬克思和恩格斯“三農”理論是由農業基礎地位和農民主體地位思想的價值緯度、城鄉關系的理論緯度、農業合作化的實踐緯度和農業現代化的目標緯度四個緯度構成。新時代,習近平堅持以經典思想理論為基礎、以國家發展戰略為導向,對馬克思主義“三農”思想展開時代性繼承、創新性發展和現實性落實,有利于推進鄉村振興各項工作,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中國方案。
關鍵詞:馬克思;恩格斯;“三農”理論;新時代;城鄉融合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正因為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決繼承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精華,中國的“三農”問題才得以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并取得了歷史性進展。
一、經典溯源: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三農”的理論
(一)價值緯度:農業、農民地位的思想
早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農業基礎地位的思想、農民主體地位的思想。這一思想為后繼者們的理論和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持。
1. 農業發展的基礎性地位思想
馬克思把農業勞動看作是除它之外所有勞動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從社會來說,農業勞動為其他勞動提供必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在機器大工業生產時期,資本家們對原材料無窮無盡的需求,從農業勞動中汲取原料與養分,從而達到原始積累的目的;從個人來說,衣食住行一直都是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解決好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人們才有精力進行社會生產。換句話說,農業勞動是所有勞動存在的源泉和動力。只有農業發展好,社會才會在其基礎上更上一層樓。總之,農業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筑本之基。
2. 農民利益的主體性地位思想
馬克思最先在《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一文中表達了對農民處境的同情。隨著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不斷深入研究,他就越發感受到農民之于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性。在1848年歐洲革命之后,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工農聯盟”的觀點。恩格斯在1894年《法德農民問題》中全面系統的闡述了農民利益的重要性,他強調要“以政府的身份采取措施”讓農民參與進來。犧牲經濟保農業,加大對“三農”領域的補助與投入。把社會資金用在農民身上,這件事在資本主義大環境下看似是白花錢,但其更深層次的含義則是一項非常經濟的投資。因為,農民人口眾多,充斥在各個生產領域,在政治領域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無產階級想要奪取政權,就要與農民成為最親密的朋友,并得到農民的支持與擁護,“只有農民群眾加入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無產階級才能成為戰無不勝的民主戰士”。反之,得不到農民的支持,“它在一切農民國度中的獨唱是不免要變成孤鴻哀鳴的。”這充分體現出農民在整個階級革命中的主體性地位。
(二)理論緯度:城鄉關系的思想
“城鄉關系”這一問題是人類發展歷史長河上的重大問題之一。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認為“城鄉的矛盾運動的總結”與“社會的全部經濟史”處于等同地位。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時,對城鄉關系進行深刻的研究,對未來社會的城鄉關系進行科學的設想。馬克思認為,社會的面貌發展會隨著城鄉關系面貌的發展而發展,這體現了城鄉關系的面貌是社會面貌的函數。只有城鄉關系協調發展,社會才會真正做到大發展大繁榮。
1. 城鄉分離與對立
資本主義社會中,城鄉分離與對立是不可避免的,私有制以及其生產方式下的勞動異化導致了城市與農村之間出現分離與利益對立。繼而城鄉差別的形成對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變革產生影響,進而促進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如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到的民族的分工會導致“一種對立”和“兩種分離”。“一種對立”是指城鄉利益的對立。因為“這種對立鮮明地反映出個人屈從于分工、屈從于他被迫從事的某種活動,這種屈從現象把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城市動物,把另一部分人變為受局限的鄉村動物,并且每天都不斷地產生他們利益之間的對立。”“兩種分離”一是指工業勞動者和農業勞動者的分離;二是指城市和鄉村間的分離。換句話說,由于生產力的極大程度提高,被細化的社會分工使得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密切度降低,城市勞動者和鄉村勞動者受限于大工業下的高強度勞動,首先造成了勞動者之間的分離。又因為城市和鄉村的勞動者隸屬于不同的經濟利益體,導致城鄉關系最終走向分離。
2. 城鄉統籌與融合
縱觀人類歷史發展脈絡,馬克思、恩格斯總結出城鄉必將走向融合。時代理論反映時代特征,“工農聯盟”理論的出現和運用,將城市和鄉村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共產黨宣言》中認為資本主義發展時期,機器工廠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的建立,可以消滅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差別和對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時為一種新的更高級的綜合,即農業和工業在它們對立發展的形式的基礎上的聯合,創造了物質前提”。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把現代和古代的對城市和鄉村的理解進行了深刻的闡述與分析,他強調鄉村城市化是現代歷史的必然表現,而與城市變成鄉村的那樣的制度是極其不同的。城市在英國的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恩格斯對此作了表述,他認為城市中工廠和工人的集中,讓英國倫敦躍升為世界商業首都的重要位置。對此馬克思認為,大城市是推動社會意識發展的主要場所與力量,并帶動工人的意識形態的進步。所以,城市在中心輻射方面的作用毋庸置疑,有利于以點帶面,輻射周圍鄉村,促進鄉村在各個領域快速發展。
(三)實踐緯度:農業合作化的思想
農業合作化理論著重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土地集體所有的農業合作社,二是土地國有的農業合作社。馬克思認為農業化合作運動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并指出:“這個運動的重大功績在于,它用事實證明了那種專制的、產生赤貧現象的、供勞動附屬于資本的現代制度將被共和的、帶來繁榮的、自由平等的生產者聯合的制度所代替的可能性”。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農業合作化的運行和發展作了深度探討。
1. 土地集體所有的農業合作社
恩格斯在《法德農民問題》中認為,因小農本質屬性與無產階級有差異,所以在面對合作社改革時,起初就將其個人生產變為合作社的生產,將其土地占有變為合作社的土地占有。馬克思也指出,可以通過國家的力量改編土地私有化的狀態,實現土地集中,進而通過農村合作社實現合作化經營,這種合作化有利于集中小的土地,實現了生產資料的利潤最大化;有利于提高農民積極性,促進農業產量的提高;提高農業合作社的規模效益,讓土地耕作發揮最大價值,進而促進生產力的繁榮與發展。
2. 土地國有的農業合作社
恩格斯在《法德農民問題》一文中指出,農民由于在觀念上受小農私有意識的桎梏,因此在推動土地國有化的過程中會出現由于反復的狀況。要想實現無產階級的領導必須要各方面改造農民。但恩格斯也指出,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是要用合作社并輔以示范和幫助,用農民可以接受的改造方式,而不是直接通過暴力進行改造。
恩格斯在《論住宅問題》中認為應該通過引導示范的來讓農民認識大規模聯合經營的優越性,尤其是大地產的模式,即只有通過規模化經營,才能讓現代機器和輔助工具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從而促成農民選擇合作化經營。在小農經濟為主導經濟的國家,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不能采取激進的強征措施集中農民的土地,而是通過經濟的道路來實現土地私有向集體所有轉變。對于土地變為無產階級聯合體財產的問題,他認為在無產階級政權下,實現土地使用權為農業勞動者所有,就可以實現勞動階級對社會的支配。
(四)目標緯度:農業現代化的思想
基于對農業基礎性地位的重視,馬克思、恩格斯總結了英、法、德等國在社會經濟轉型方面的經驗,一方面肯定了資本主義在改造農業和土地制度的重要意義,也同時認識到私有制與現代化農業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并指出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必將成為未來的趨勢。
資產階級工業革命,用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組織生產,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與此同時,馬克思也看到工業時代的來臨使得大量的小農遭受破產,變為無產階級。馬克思看到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合理的農業現實主義,并提出了“農業合理化”的理論。他認為,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的標志是規模化、科技化和社會化,其基礎是集體所有制基礎上的合作組織,其目的是為了消滅農工、城鄉差異,實現人的自由。
馬克思和恩格斯“三農”理論的科學闡述,為社會主義國家發展農業指明前進方向,對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二、創新發展:習近平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貢獻
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習近平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就是對馬克思、恩格斯“三農”理論的創新發展,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戰略下在農村發展戰略思想的與時俱進。
(一)重構“三農”問題的主體力量
習近平非常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并指出“三農”關乎整個大局及各項工作的開展。習近平繼承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農業基礎地位思想,進一步發展了對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并把“三農”問題進行總體性和全局性的考察,以此來做更深層次的分析。
農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力量,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的基本內核,農民的主體地位始終不能動搖。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一方面要加強對農業的重視,也就是增加農民收入。習近平認為,在農村農業改革中首先要保證農民的權益得到保障,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讓農民能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和其他資源并將其轉換成實實在在的收入。另一方面就是增加對農民的補貼,也就是減少農民負擔。這對于農民來說可謂是相當重要的利民政策,從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三者合并成為保持補貼。
此外,習近平還特別關注農民的醫療和養老保障問題,提出要為農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從而切實推進解決農民民生問題。這也是習近平關于精準扶貧論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圍繞新時代“三農”問題做了一系列重要部署,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和恩格斯農民主體性思想,這對重構新時代“三農”問題的主體力量意義非凡,是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行動指南和思想武器。
(二)城鄉關系進入融合發展的新時代
習近平關于城鄉關系理論的思考由來已久,從2012年黨的十八大到2013年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2019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都強調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和2020年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促,城鄉互補的新格局。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從中國實際國情出發,根據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成果,結合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理論,對城鄉融合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戰略分析。習近平指出中國城鄉并存是一個長期過程,城鄉融合也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務必處理好短期和長期的關系、市場和政府的關系、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關系,尊重規律,這些都是結合中國實踐對馬克思城鄉融合理論的重要發展。
習近平認為,重塑城鄉關系,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要加強工業和城市對農業和鄉村的定向支持,加大在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斷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務體系,從而實現城鄉一體,共同繁榮的遠大目標。新時代下,鄉村振興戰略要走城鄉融合之路,城鄉融合方可實現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是通向現代化的康莊大道,一步步都要環環相扣。習近平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鄉融合發展的理論,根據中國具體國情,創新性的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城鄉發展的相關理論,既符合歷史邏輯,也符合理論邏輯。
(三)合作社是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農業合作化方面的探索,值得后繼者學習與發展。從馬克思、恩格斯的時代到今天,小農戶依然有其自身局限性,國家必須采取政策來進行積極引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指出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要特別關注土地的利用形式,尤其是土地流轉和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土地流轉主要是指土地使用權流轉,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以轉包、租賃等方式進行流轉。在不改變家庭聯陳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設,即部分農民將土地使用權讓渡給另一部分農民進行規模化生產。土地流轉既緩和了人地矛盾,也使部分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來并投入到第二、三產業中,還促進了農業規模經營,是提高農業效益的又一利好。黨的十九大以后,黨提出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在原有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礎上,將承包時間再次延長三十年,為農村土地流轉實踐提供得以更加切實的政策保障。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還提到要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必須在制度層面為農業經營主體保駕護航,完善相關的保障制度和服務體系刻不容緩。“在這樣情境中,農民合作社的產生和發展既有符合現代農業合作一般邏輯的內在動因,也有基于中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基本情況的客觀必然,更有因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新階段的現實要求,還有根植于各地鄉土社會的具體情況。無論如何,農民合作社無疑是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關鍵載體;而‘組織化小農的培育和成長,或曰‘小農組織化過程,將是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必由之路。”
(四)用“五個振興”來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目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道路必須堅持馬克思、恩格斯“三農”理論的指導,并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習近平指出,“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沒有農業現代化,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鄉村振興不是單極的振興,是同時要實現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的多極振興。
振興鄉村產業是第一要務。產業發展起來就可以有力地帶動人才成長、文化繁榮、生態優化、組織強化。城市和鄉村的產業高度融合的互動,有利于“現代農業+”創新發展新業態的發展;人才振興是關鍵,留住本土人才,同時將城市的優秀人才吸引過來,才能為鄉村建設添磚加瓦。要推進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從根本上打破要素單向流向城市而鄉村長期處于“失血”“貧血”狀態的局面;振興文化振興是鑄魂工程。要重視傳統文化、鄉土文化、紅色文化、家風文化的建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繼續尋找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村民整體素質;興辦文化產業,提高農民收入;豐富鄉村文化業態,活躍鄉村文化市場,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進程;振興生態是重要支撐。將農村美、農民富、農業強聯系起來,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組織振興是堅強保障。要特別注意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中是起到關鍵性作用,黨的領導關乎農村各類經濟、社會性組織的走向,必須嚴格監管。
習近平認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時,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又在于農民利益的最大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深化農村改革的行動指南和行動綱領;“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習近平鄉村振興戰略是馬克思主義“三農”理論中國化進程中的又一創新。追溯經典,尋覓始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在“三農”領域“重整行裝再出發”的新長征,“三農”關系全局,鄉村振興關系民族振興,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華章。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2]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3]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4-185.
[4]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52.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19.
[6]馬克思,巴庫寧.國家制度和無政府狀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徐旭初,吳彬.合作社是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理想載體嗎?[J].中國農村經濟,2018(11):80-95.
[8]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9]全面做好新時代農業農村工作[N].人民日報,2018-04-04(04).
*基金項目:2018年遼寧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鄉村振興視角下遼寧省公共醫療資源城鄉合理配置研究”(項目編號:L18AGL010)和2018年大連市社科聯項目“大連市公共醫療資源城鄉一體化研究”(項目編號:2018dlskyb022)。
(作者單位: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