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再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文學作品閱讀評價”部分提到四個階段的考察評價。在第四學段也就是初中階段的評價標準為:憑借學生對詩歌形象的把握、情感賞析、語言的領悟,以及自己的深刻體驗,以此來評價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中也提到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強調了學生在鑒賞活動中既要能闡述作品情感、形象主題思想內涵,也要能對作品的表現手法、作品風格等做出評論,更要求學生能有自己質疑和看法。更重要的是,這當中也要求學生要嘗試用不同的的語言表現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要求學生對作品有獨到的感悟和理解。
因此,中學階段(初、高)課程標準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與鑒賞,要求是一致的,同樣強調學生在閱讀鑒賞中能有自己帶入的情感體驗,都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語言表現形式,都鼓勵和提倡學生能有個性化的解讀。本文就以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淺談在古詩鑒賞教學中的個性化解讀。
對這首詩的鑒賞,老師們的常規教學如下:首先知人論世,簡介杜甫極其作品,然后再朗讀梳理內容,接著具體去品析字詞句,最后悟出主旨,水到渠成。特別是在品析的字詞句的過程中,老師教授的鑒賞模式都是固化的。如“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一句,很多學生一般會這樣賞析:“這一句運用了神態描寫和動作細節描寫,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尷尬處境和無奈之情。”這樣的鑒賞,賞析角度單一,思維模式固化,長此以往,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漸趨模式化,缺乏創造性的解讀,賞析永遠只能停留在這個層次。實際上這句詩的留白藝術也是很好的探究點,杜甫嘆息的是什么呢?作者沒寫,我們可以去合理地想象。也許杜甫是嘆風卷屋殘,也許杜甫是嘆頑童幼稚,也許杜甫是嘆人情冷暖,也許杜甫是嘆亂世難安......這樣個性化的解讀,一來拓寬了這句詩的鑒賞角度,改變了賞析詩句的固有模式;二來學生的思維也得到發散,更能體會古詩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甚至學生對那無窮的意也會有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
那么像這樣個性化的解讀方式運用到古詩鑒賞教學中,應該如何去實踐呢?
一、淡化知人論世環節,減少學生因先入為主而產生的固化理解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者是杜甫,講到他的詩風大家自然就想到“沉郁頓挫”,講到詩的情感自然就想到“憂國憂民”,而實際上在這首詩中杜甫的情感是發生變化的:狂風卷茅他焦急;群童盜茅他無奈;秋雨漏屋他凄苦;期盼廣廈他內心又變得無比的堅定。如果學生總是以“憂國憂民”來總結杜甫詩的主旨,不僅千篇一律,毫無新意,而且有時有也不夠準確。這首詩,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側重體現在他雖窮困潦倒、處境凄苦,卻仍有舍己為人、廣濟蒼生的大愛情懷上。我想,這樣具體的闡述,絕對比“憂國憂民”要準確得多。知人論世,的確是我們閱讀詩歌,理解詩意的好方法,但不可否認,它有時會削弱學生的文本意識,走入賞析誤區。所以筆者認為,個性化的解讀,可以淡化知人論世環節,讓文本去吸引學生,讓文本去啟悟學生。
二、淡化閱讀鑒賞的固化模式,提倡自由表達
上文中已經例舉“唇焦口燥呼不得”,《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中也同樣有趣。寶黛初見,因黛玉沒玉,寶玉則發瘋式地摔玉,此時,“賈母急的摟了寶玉道:孽障!你生氣,要打罵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我們的學生讀到這里,很多都會按照套路去賞析:“這句話運用了語言和動作描寫,急、摟等詞表現出了賈母對寶玉的摯愛之情。”而實際這樣評價,語言的味道品出來了嗎?當然沒有!你看她喊寶玉“孽障”,說寶玉摔的是“命根子”。脂硯齋的評語是這樣的:如聞其聲,恨極語卻是疼極語,一字一千斤重。在閱讀鑒賞教學中,的確可以讓學生有更自由的表達,過于強調回答的規范性、模式性,我們的學生永遠只會都做粗淺又單一的鑒賞評價。當然,我們也不得不考慮考試的問題。詩歌鑒賞的標準答案該如何設置?如果學生寫出自由和個性的答案該如何評分?這些問題一線教師要考慮,命題閱卷老師更要考慮。
三、鼓勵思考與質疑
《茅屋為秋楓所破歌》中有一句“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在以往授課過程中,有學生就提到了“老無力”這個詞用得不當,因為當時杜甫寫作此詩時才49歲,不老,也不會無力;也有學生提到既然冷為什不寫“冷似冰”,而要寫“冷似鐵”。這樣的問題提出來,無疑是極佳的問題,也是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絕對值得我們鼓勵提倡。至于回答,見仁見智,不要求統一。
四、可讓名家的品論做閱讀鑒賞的引領
《唐詩鏡》中寫道:子美七言古詩氣大力厚,故多局面可觀。力厚,澄之使清;氣大,束之使峻:斯盡善矣。
《唐宋詩醇》寫道:極無聊事,以直寫見筆力,入后大波軒然而起,疊筆作收,如龍掉尾,非僅見此老胸懷。若無此意,則詩亦可不作。
這樣的評價我們的孩子寫不出來,可這樣的鑒賞文字可以作為我們教學的指導,讓老師的講評也更加個性化,頗具個性的講評引導學生個性的解讀,能讓詩歌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讓孩子們生出想象的翅膀,孩子們也因此體會到學習詩歌的樂趣。
當然,個性化的解讀也需要把握度,如果過度地去解讀,過度強調一定要學生個性化的解讀,那最終嚼出來的文字,也不過就是換種形式在故作高深,走到最后,也必然會失去語文的本味。朱光潛曾說“言有限,而意無限”。我們應敢于去打破常規,尊重每一個生命的獨特思考,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獨具個性的思考,讓他們用自己的理解拓展作品的藝術空間,把書本文字讀活,讓思想變得更深邃。
湖南省“十三五規劃”科協課題?之教學論文,編號XJKX20B309,標題名《培育初中語文核心素養從自發到自覺的教學實施路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