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瑾
一、緒論
(一)問題提出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對于健康領域提出了如下要求“保證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間,提高幼兒適應季節變化的能力”,“幼兒每天的戶外活動時間一般不少于兩小時,其中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季節交替時要堅持”。然而,有專家指出“低結構材料能引發幼兒不斷思考,主動地探究與學習。自然空間、自由選擇、自主展開、自發交流是幼兒戶外自主游戲過程的重要特征。因此材料的機構性能極大程度地推動幼兒戶外自主游戲的發展,對幼兒發展方面有著常規室內自主游戲所不能賦予的作用與價值。”[ 林秀明.《挖掘低結構材料,豐富幼兒戶外體育游戲》.超星·期刊,2016.22]
那么如何充分利用這兩小時的時間,組織設計并且實施活動就顯得尤為必要,而材料的運用作為活動安排的第一步,?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然而在現在的幼兒園中,很多教師對于低結構材料往往有一些錯誤的理解,一味提供給幼兒就可以任其發展,忽略了不同低結構材料之間利用方法以及利用效率的不同,因此進行此次比較研究,將有一定的教育價值。三種低結構材料在幼兒的戶外活動中究竟產生什么影響,本文就此進行了探究。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因素和范圍非常廣,本文僅限于三大經驗領域進行探討。
二、文獻探討
(一)大班戶外活動的目標
大班戶外活動一直是幼兒園一日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將戶外活動定位在健康領域,這也是新入園的幼師在組織實施活動的時候經常將戶外活動與體育活動畫上等號的原因。但是,體育活動的目標領域多數指向“促進身體全面發展”、“鍛煉幼兒手腦協調”、“加強幼兒的適應能力”等等,充其量會拓展到“彼此合作完成任務”、“克服恐懼”、“遵守集體活動的基本規則”等少部分社會領域,很少會有其他領域的目標設置。
然而在真正的幼兒園戶外活動中,有經驗的教師會盡可能的將目標分散在五大領域:如結合音樂開展戶外體操的創編,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樂感,就將活動目標放眼于藝術與健康兩大領域;又如傳統的老狼老狼幾點了,或者丟手絹,利用簡單的低結構材料就將活動涉獵了語言、健康、音樂以及社會等多個領域;還有呼啦圈,這一低結構材料在日常一日活動中只是簡單的個體體育活動,但是幼兒一旦掌握了呼啦圈的基本玩法,教師就可以引導幼兒兩個人玩,多人合作一起玩,一個人玩呼啦圈可以定點轉圈,用身體不同部位轉圈,多人一同游戲就能展開相互爭奪,交替轉圈或者互相拋接等,幼兒多人游戲除了地面這一平面之外,又多出了位置站立的空間分布,上空傳遞的空間等等,呼啦圈也可以從靜態動態多角度進行利用,豐富幼兒的游戲直接感受,拓展其經驗領域內的基本積累。(二)大班戶外活動的實施
大班戶外活動的實施需要適當的教育行為的支持,教師的教育行為主要包括創設教育環境、設計組織教育教學活動以及在活動中與幼兒的互動三方面。在此著重討論教師在引領幼兒提升材料的玩法中可以培養幼兒的素質,它要求教師做到隨時觀察幼兒對材料的實際操作經驗水平和興趣, 及時設計新目標, 在游戲過程中引領幼兒接受新目標, 并鼓勵幼兒達到新目標, 感受成功的快樂。例如玩棍棒游戲, 教師從幼兒自發模仿孫悟空耍金箍棒的個人自由玩耍中, 引導幼兒用棍棒擺成天梯去做蹦跳直線游戲, 并進而引領跳折線;?雙腿跳了單腿跳, 站著跳了蹲著跳;由近距離跳逐漸加大距離跳。在一系列的活動中, 不斷拓展新的跳法, 在增加了趣味性的同時逐漸提高了動作難度, 加大了活動量, 增強了幼兒的體質。引領提升玩法使幼兒感到常玩常新, 在玩不夠中保持了愉快的情緒, 從而全面開發了幼兒的素質潛能。[1]
綜上所述,還需要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就戶外活動的角度來說,值得注意的是幼兒在活動中的合作意識已經逐漸增強,能與同伴一起配合進行游戲,于是在活動安排的時候可以盡量布置一些需要幼兒合作才能夠完成的任務,提高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大班幼兒對于規則的認識還沒有達到自律,規則對兒童來說還是外在的,因此,兒童在規則的實踐方面還會表現出自我中心;大班幼兒動作靈活,控制能力明顯增強,他們已經可以使用比較復雜的運動技巧進行活動,在戶外活動中除卻大型玩具都可以對大班幼兒開放以外,教師還可以有選擇性的利用低結構材料架構相對開放的設施。
三、研究程序
(一)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標著重于以下兩點:1.觀察記錄幼兒在輪胎、泡沫塑料板和沙水的戶外活動中的具體表現,2.分析三中低結構材料對幼兒在三大領域產生的影響。通過多種研究方法,了解并且幼兒在使用低結構材料進行戶外活動時,其經驗領域的發展程度和情感體驗。在戶外活動時最有發展潛質以及有研究價值的,莫過于社會領域、健康領域以及科學領域,通過幼兒在這三大領域的經驗積累差異,可以對三種不同的低結構材料在話外活動中的影響進行比較并得出結論。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以5—6歲的大班幼兒為主,我以本人所在的幼兒園的大班幼兒為觀察對象。
(三)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
簡單的調查包括查閱一些有關的材料,如教案、教師的教學日記、教師的課程自評或者互評等等,這是為了便于了解教師在活動設計的過程中使用該種類的低結構材料預設了怎樣的教學目標以及關鍵性環節,同時掌握該種類低結構材料使用的重難點;調查還包括了向家長進行詢問、與家長溝通交流,家長作為幼兒最主要的照顧者,可以最直觀得感受到幼兒的變化,雖然變化的產生并非一定與本次戶外活動有關,但是也可以作為一定的參考為結果的比較做出指導;最為必不可少的是針對幼兒調查以及試探性觀察,要掌握幼兒的初始狀態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同時可以參考教師所給的資料對幼兒的初始狀況確立下大致的定位。
2.制定計劃
根據試探性觀察的結果,制定進一步的觀察計劃。
具體安排接下來的觀察時間、場合、具體觀察項目確定下來;明確觀察的目的、中心、范圍,以及要了解什么問題、搜集什么材料;安排觀察過程:觀察次數、密度、每次觀察持續的時間,如何保證觀察現象的常態等。
觀察者還需要策劃和準備觀察手段,根據研究需要,列出需要觀察的戶外活動,確定該活動所使用的低結構材料。著重選取此次比較分析中所涉及的低結構材料(輪胎、沙水、泡沫塑料墊),根據活動安排初步選擇將要使用的觀察表。
3.實施觀察
在觀察計劃的基礎上,研究者對每次或每段(幾次同一性質上一內容的觀察組成一段)觀察提出具體提綱,以使對每一次觀察的目的、任務和設計的低結構材料非常明確。觀察提綱包括本次觀察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是觀察者在前一次觀察的基礎上,經過深思熟慮之后提出來。在本次的研究中我采用了時間取樣,事件取樣兩種觀察方式,這兩種方式最利于觀察材料使用的整體效果以及幼兒在活動前后的變化。設計表格見附錄
(四)研究內容
1.戶外活動中幼兒在輪胎游戲中的觀察與記錄
經過觀察,某幼兒在游戲過程中通過輪胎與其他幼兒合作,競賽,有很多的社會性交往行為;在滾輪胎的過程中幼兒的身體協調能力獲得了鍛煉;輪胎的操作難度相對于大班幼兒依然較高,即使是小型的輪胎依然很難讓幼兒靈活滾動;輪胎的外形導致很多活動中的意外事故,易引起幼兒之間的爭論;平放的輪胎比較穩定,可以在戶外活動中充當一些其他作用,如輪胎的堆疊將輪胎作為了建構材料;一定數量的輪胎可以在組合之后成為大型游戲場所。
2.戶外活動中幼兒在沙水游戲中的觀察與記錄
情境描述:教師帶領幼兒來到戶外的沙坑旁邊,組織幼兒圍著沙坑進行沙水活動,水龍頭就在沙坑旁邊,幼兒可以用教師提供的小水杯盛水。
經過觀察,沙水游戲在活動中依然保持傳統的活動方式,作為一種基礎的建構材料提供給幼兒使用;在沙坑中進行游戲的幼兒并沒有主動與周圍幼兒合作;而另一名幼兒通過模仿其他幼兒開始了游戲,然后因為搭建的物品有共同點所以開始了合作游戲;幼兒在游戲進行的過程中大多數時間保持在平行游戲的狀態,即便出現了共同挖坑這一行為但是并沒有更多的交集,談話很少而且拒絕其他游戲行為的介入,排除其它的干擾;幼兒在進行沙水游戲的時候開始了傳統的建構,充分發展了科學領域和藝術領域;幼兒在經過了長時間的平行游戲后,發現了游戲的其他方式,于是在討論過后達成共識,開始利用建構的成果展開游戲,鍛煉了語言領域和社會領域。
3.戶外活動中幼兒在泡沫塑料墊游戲中的觀察與記錄
經過觀察,泡沫塑料墊很明顯地作用就是作為障礙物進行戶外體育活動;大班幼兒很熟練地進行泡沫塑料墊的使用,但是就是因為慣性思維,所以很少將其發揮其他的利用;教師在活動中引導幼兒展開更多的活動,讓幼兒掌握了更多的使用方式;部分幼兒在自行調整難度之后可以很順利地進行游戲,但是幼兒很取巧地運用泡沫塑料墊本身完成了教師的游戲方式;泡沫塑料墊本身就是可以攀爬的穩定材料,通過一定的操作可以讓幼兒安全的操作;材料數量不足的情況下,泡沫塑料墊輕便的特性有利于幼兒自行操作。
四、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三種低結構材料的戶外活動對幼兒三大領域發展的影響分析
1.對幼兒健康領域的影響分析
輪胎在戶外活動中很典型地被使用在了健康領域,教師的活動目的一開始在于鍛煉幼兒的大肌肉;輪胎本身就是一個圓形的外觀,因此才能讓幼兒方便的滾動,不然大而沉的輪胎即便大班幼兒也很難使用,整個搬運的過程就是一個鍛煉幼兒力量和身體平衡能力的過程,輪胎作為幼兒滾動操作的材料,很適合鍛煉大班幼兒的身體協調和平衡;與輪胎相比較,泡沫塑料墊雖然都可以進行搬運擺放,作為障礙物,但是兩者之間外形的不同、重量的差異很容易將游戲的重難點往兩個方向發展,泡沫塑料并沒有鍛煉耐力的發展,但在擺放之中其輕便的特性利于其構成一定高度,有助于跑跳和支撐等動作的訓練;與這兩種相對大型的材料對比,沙水材料則更強調幼兒小肌肉的鍛煉,在堆疊砂礫和用水澆灌的過程中可以將幼兒的手部抓握能力強化;砂礫甚至可以用手指進行操作,讓幼兒的手指運動更加精確。
2.對幼兒社會領域的影響分析
輪胎這一材料的特點就是又大又重,是一個幼兒單獨很難使用的材料,布置在戶外活動中很容易就引發了幼兒的合作行為,幼兒如果要將大量輪胎堆疊,必然需要多人配合一起擺放,且輪胎的數量有限,幼兒為了利用輪胎也必然會產生分享或者爭奪,這些過程都是社會行為發展的契機;泡沫塑料墊在這方面與輪胎有略微差別,它可以讓幼兒自己隨意拿取,幼兒也可以獨自拿取多個進行建構,并沒有合作的契機;沙水活動很難擺脫傳統的游戲模式,由于沙水這一材料很容易就會弄臟雙手,所以沙水游戲在戶外活動展開的過程中不可能并列拓展出其他游戲,于是大量的幼兒集中在一起游戲,為共同游戲創造了機會;但是沙水游戲本身材料非常充足且容易操作,大班幼兒即便不合作也可以很方便的進行游戲,游戲的自由度非常大;于是游戲對社會領域的發展很微妙的變成了展現幼兒自身社會能力的平臺:善于交往的幼兒爭取與他人合作或者起著領導榜樣的作用,而社會能力略差的孩子會緊跟其后模仿,再次之則會完全演變成獨自游戲;沙水游戲創造的合作機會在于幼兒合作搭建,如果進行的沙水活動并沒有具體目的,在沒有教師引導的前提下很難讓其他幼兒介入;一旦有了成型的建構,幼兒會彼此吸引,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將各自的成果自由組合。
3.三種材料在科學領域的比較
(1)輪胎
輪胎一旦平放在地成為了一個極為穩定的材料,而且橡膠的材質很安全,讓幼兒操作的可能性極高,能讓幼兒產生擺放的興趣,促進了幼兒科學領域的發展;唯一值得注意的是輪胎堆疊之后的安全性因為幼兒是操作者而產生了降低,輪胎中空的特性既是樂趣的來源也是安全的隱患,對幼兒科學領域的發展有一定的限定;
(2)泡沫塑料板
泡沫塑料墊同輪胎同樣是一種建構材料,且操作的安全性更高,幼兒擺放的自由度也更大,更能促進幼兒科學性的發展,但是其形狀有限,也會對幼兒想象力的發展加上了范圍;泡沫塑料墊類似于室內的樂高積木,可以在室內的活動中完成的操作都可以在泡沫塑料墊這個材料本身進行體現,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經驗對游戲的模式進行改動,幼兒完成反復練習這個操作,鞏固科學領域的已有經驗;
(3)沙水
沙水材料的自由度注定其在科學領域可以完美利用與各種搭建,沙水的定型極其簡單,幼兒可以讓自己的想象力完全具象化,在利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對沙水材料做各種處理,使科學領域獲得極大的發展。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不同低結構材料雖然都擁有低結構材料的特性,但是由于游戲的方式不同會有很大的差異:而作為低結構材料,沙水、輪胎、泡沫塑料墊三者都有各自的優劣,鍛煉的幼兒大小肌肉也不同,促進的健康領域也不同,通過交流進行搭建以及通過想象力完成搭建就發展了健康、社會、科學不同方面的領域;同樣低結構材料的安全性也是戶外活動的一大要點,三種低結構材料毋庸置疑有很大的差異;幼兒的游戲體驗也會因為材料的操作難度的差異而有所不同,沙水活動很難有難度的差異,幼兒的情緒也比較平靜,而能夠有難易跨度的輪胎和泡沫塑料也會造成幼兒情緒的波動,借此發展社會領域不失為一大教育策略;而且這兩者在數量方面的設置也會讓幼兒產生社交行為和探究行為,但沙水活動就不具備這樣的特點;探究行為在低結構材料的利用中經常出現,輪胎本身具有的操作難度讓幼兒更容易產生思考和探究,泡沫塑料墊也相同,但是同樣沙水活動操作簡單,更容易讓幼兒表達自己的想象。
參考文獻:
[1]賈秀春.從提供戶外活動材料著手促進幼兒持續漸進發展.學前教育研究,2007,9:36-38
[2]林秀明.挖掘低結構材料,豐富幼兒戶外體育游戲.學苑教育,2016,22:12-13
[3] 陳文潔.小圈圈,大學問——淺談中班戶外體育活動中呼啦圈的投放與幼兒運用的培養研究[J].新課程(中),2015,(第22期).
[4]戴應萍.走近玩沙活動,搭建大班幼兒合作游戲的橋梁[J].科技展望,2015,(第9期).
[5]朱芳芳.如何在玩沙游戲中培養孩子的創造力[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5,(第4期).
[6]余昳麗.廢舊輪胎在幼兒園戶外活動中的實驗研究[J].教師(上),2016,(第9期).
[7]席偉偉.幼兒園大班戶外活動的研究[J].讀與寫(上,下旬),2015,(第22期).
[8]楊佳紅,劉志清.大班區域活動低結構材料的投放與指導[J].山東教育,2015,(第17期).
[9]《上海學前教育課程指南》
[10]《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