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一、引言
幼兒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科學教育一直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內容。在《3—6歲兒童發展指南》背景下,我們將科學活動的目標解讀為:1.親近自然、喜歡探究。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3.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與想象。想要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培養初步的探究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們幼兒教師長期不懈的努力。那么如何導向幼兒在科學活動中深度學習,下面就結合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影子》的實踐活動談談科學集體活動中如何導向幼兒深度學習。
影子在我們生活中可以說是隨處可見的,孩子們對于影子也有一些初步認識如:“陽光下、路燈下會有影子、中午的時候影子最短等,還有些孩子知道影子的產生和光有關,但是具體的產生原因表述不清。根據孩子的興趣點和已有經驗,將教學目標放在“在探索中發現影子與光源、物體之間的有趣現象。讓幼兒運用粗淺的生活經驗,借助觀察比較等方法,引起幼兒對物體、影子和光源之間有何現象產生探究興趣。
二、教學再現
循證分析與思考:
《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幼兒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既然單一的提問無法很好的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首先要充分運用幼兒的已有經驗,從孩子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們平時對影子的觀察也是比較多的,那么我想如果直接將影子的形成作為低結構活動中的幼兒已有經驗,讓幼兒結合他們找影子的圖片,交流孩子們的已有經驗,孩子們是否會更有的說,興趣會更濃厚些。之后教師再結合孩子們交流的經驗進行梳理小結,此時的小結也會顯得更有力量。
循證分析與思考:
探索影子的變化是此次活動的重點,為了更好的促進幼兒學習科學,教師應該遵守:
1.動手操作原則:
2.主動探究原則
3.支架原則
三、討論
改進后的收獲和思考:
收獲一:明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標定位
從此次的活動中深刻領會《指南》中科學領域的目標入手,明確幼兒科學活動的目標實質,才能做到不偏離目標,保持正確的教育方向。
正如此次活動中來說,將探索影子的變化作為活動的重點,幼兒探索的點始終是在影子的變化上,注意力也更集中了,這一對比讓課堂得氛圍變得完全不一樣,孩子們躍躍欲試的神情,不正是老師所想要的嘛,畢竟有了興趣孩子們才能更好的投入到一節活動中。沒有興趣什么都是惘然。
收獲二:給予幼兒完整的探究過程
在科學活動中,給予幼兒完整的探究過程是至關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讓幼兒目的明確,至于在探索得過程中不管幼兒的方法是否能成功,我們都應該要讓幼兒有這個探究的過程,每一個環節,先猜測,然后操作試驗,最后分享交流,教師梳理總結,都是在孩子探究的基礎上進行的,孩子才是整個活動的主題,教師要做的就是將幼兒的分享經驗做好梳理總結,幫助幼兒更好的去理解。只有在這樣的探究過程中,才能更好的引發生生間經驗得交流和質疑,達到生生間的深度互動。
收獲三:材料和環境要有結構性
幼兒園的科學活動環境是教師開展科學活動的重要保障,可以引導幼兒積極的投入到活動中去,并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更加主動的進行學習與觀察.其次、科學材料也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具有較強的可觀性,是幼兒參與活動的有效支柱。
我的困惑:
在幾次的試教中,活動的流程所需的時間都相對較長,那么在動手操作原則中提出:要給幼兒充分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操作,那么在幼兒操作活動的基礎上,即先要讓幼兒獲取操作的經驗,引導其進行分享討論問題,又要控制好整個活動的流程,時間上的把控如何才能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