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組是學校組織實施教學管理和教學研究的基本單位。我教研組老師梯度建設趨于合理,有資深的中高教師三名,區語文學科帶頭人一名,豐富學識的博士一名,年輕教師一名。我們面臨的難題是如何通過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來推動教研組的創新和發展。在學校領導的關注和引導下,我們確立了走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道路。這個選擇是教研組發展的需求,更是當今教育發展的需求。
一、確立教研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
(一)全球教育創新趨勢的要求
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5年頒布《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計劃》以來,可持續發展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聯合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規劃2012年報告》中指出,“在聯合國系統內,比起兩年前的情況,可持續發展教育正逐漸成為一個核心概念,而不是處于邊緣的次要概念,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可持續發展教育可以成為教與學的創新之源,發揮著巨大的價值”。
(二)社會發展的需求
可持續發展教育要求未來的公民對參與解決各個領域可持續發展實際問題做好充分的知識準備與能力準備,而且希望他們的行為習慣與生活方式同當前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相一致。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與成年公民養成了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和可持續生活方式,他們就越能享受高品位、高質量的幸福人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進程越能順利前行。
(三)自身發展的需求
教師是提升教育質量的核心,是一所學校的靈魂,也是教育改革中最為能動可變的因素。任何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最終都會落腳于課堂,體現于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之中。因而,切實將可持續發展教育落到實處,切實提高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首先要培養一批具備可持續發展精神的學科教師。切實開展教研組的有效管理,構建有序的教研模式,提高教師的參與率,剖析教育內在緣由,增強研究氛圍,最終提高教師可持續教育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整體育人目標是,幫助受教育者樹立可持續發展價值觀,學習可持續發展科學知識,培養基礎-可持續學習能力,踐行可持續生活方式以及關注和參與解決可持續發展的實際問題,要達到這一點,首先要求我們的教師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知識、能力、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并能夠通過卓有成效的課堂引導力落實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的學科思想,實現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通過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尤其是校本課程的編制和落實,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實現學生的均衡可持續發展。最終,彰顯教研組的特色,實現教研組的整體可持續發展。
二、教研組可持續發展的運作模式
可持續發展教育,歸根結底是要培養符合可持續發展精神的學生。通過綜合分析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整體育人目標,我教研組建構出了教師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必備的四項基本能力,分別為:超越現有教材的能力、整合課程資源的能力、形成學科思想的能力、完善課程引導力。
(一)“悅·學”體系,搭建學習共同體
1.創造機會,為名優教師提供高端培訓的平臺
我組通過“引進來、走出去”戰略,積極為年級教師,尤其是名優教師搭建高端培訓的平臺。
首先,與高校合作,利用寒暑假期對一部分教師進行系統化地學科知識、學科思想培訓。學習高一級的學科知識,并非是讓教師們在課堂上原封不動地傳授給學生,更重要地是幫助老師們養成本學科的基本素養,形成本學科的思維模式,并將這種學科思想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從而培養學生可持續的學科學習能力。
其次,我教研組會定期聘請校外專家來校對全體老師進行教育教學通識知識的培訓,提高教師的職業情懷和素養。積極利用海淀區、學校的培訓機會,將一批名優教師送出校門,首屆全國課堂教學研討會上,來自全國24個地區地9位優秀教師,進行了精彩的說課展示,我教研組張穎老師就有幸代表北京市參與了說課展示。學習了全市、全國乃至國外的優秀教育教學思想和模式,感受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深度學習、項目式學習、技術支持下的學習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拓寬了視野、不斷學習、積極反思、融會貫通。
2.經驗輻射,打造組內層次化學習網絡
為了使培訓效用最大化,我教研組構建了層次化學習網絡模式。首先,積極為名優教師搭建高端培訓的平臺。其次,充分利用教研組的常規教學研討和學習交流的時間,在教研組內部進行培訓,提高教師的可持續教育能力。最后,在全校以及更大的平臺上推廣輻射教研成果,通過教研組成員的引領和帶動,提高全校教師的學科思想和可持續教育意識。
3.教學研討,促進培訓成果的吸收和轉化
培訓之后的及時反思是提高培訓效果的關鍵。教研組每周至少組織一次的教研活動,活動以名優教師講座、沙龍和教研組成員溝通交流為主要形式,內容既涉及到名優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課堂策略,也包括每次的培訓學習研討和學科思想交流。還包括青年教師的閱讀分享、成長感悟。
4.立足課堂,將所學所思運用于教學之中
首先,名優教師每學年至少在教研組內部做一節示范課。這節示范課以可持續教育思想為指導,滲透學科思想,結合本學科特色立足于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知識、能力、價值觀以及生活態度。課后組織教研活動對示范課進行充分的探討,深入挖掘示范課的教育價值,并引導教師將這種可持續教育思想落實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當中。
其次,教研組核心成員每學期每人至少做一節研究課。同樣以可持續發展教育思想為指導進行備課活動,通過課后研討,名優教師進行評課指導,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
最后,為青年教師量身設計發展規劃。在教研組內部結對子,建立師徒關系,為期三年,明確職責,做到有章可循。
(二)“悅·研”體系,搭建研究共同體
通過科研,將自身的教育教學經驗上升為教育理論,成為研究型教師,是名師的必達之路。以科研課題為依托,將名優教師的教育理論在工作室范圍內推廣,引導教研組教師以科研的高站位去反思自己的常態教學,在教研組內部形成全員反思、全員科研的氛圍,在全體教師中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教學理念,是“悅·研”體系的最終目標。自立足教研組建設以來,倡導人人做課題負責人,開展了一系列科研課題活動。
(三)“悅·為”體系,搭建成長共同體
以學促教、以研思教,最終目的是將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思想落實于日常的教
育教學工作中,扎根于課堂上。通過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研究開發、扎實推進、特色實施,提高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1.精心研究國家學科課程,培養學生可持續學習能力
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依托,高質量地開足開齊國家課程。在這次疫情期間,學生居家學習,我們經常線上研討。前八周網課,本著不教授新課的原則,我們明確了疫情期間年級學科體系框架。運用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以學校三大課程為載體,整體推進。
基礎類課程按字詞句段篇的內容推進。字:了解漢字文化,培養自主識字能力。詞:提升運用多種方法自主理解難懂的詞語的能力。句:培養學生書面語言的嚴謹性,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篇:準確、完整概括、提取信息,梳理文章結構,解決簡單問題。
閱讀類課程,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推進促習作類課程達成。提升學生可持續學習能力,形成可持續發展價值觀,踐行可持續生活方式,解決可持續發展實際問題的能力。
縱觀這次網課整合國家學科課程的實施過程,我們有了一些收獲,實現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我們要進一步樹立資源意識,加大推進課程建設的系列化、專題化、多樣化、普式化、個性化、層級化、時代化。其次,我們改變了教學方式,后疫情時代更需要我們基于腦科學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學習的本質。唯有探明學習的根本,方能從根本上實現學習的真正發生。
2.構建學科內實踐活動課程,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實踐能力
以教研組為依托,小學五年整體布局,初步構建具有育英特色的可持續發展專題學科實踐活動課程體系,學科內綜合實踐活動的時間不少于總課時的50%。
3.扎實開展校本課程,培養學生可持續問題解決能力
以教研組為依托開發特色鮮明的“班級文學社”校本課程。校本課程主要采取學生社團的方式進行活動,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可持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研組建設的初步成效
通過這五年的實踐探索、對培訓模式的不斷豐富和完善,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培養模式已初見成效。目前,我組在職語文教師6人,培養出區級學科帶頭人1人,校長助理1人,年級主任1人,1名教師在首屆全國課堂教學研討會上代表北京市進行說課展示,2名教師到濟南市槐蔭區進行“區域聯動、聚焦課堂、素養提升”現場整合課教學展示,1名青年教師在北京市啟航杯說課比賽榮獲一等獎,1名教師獲區“世紀杯”說課比賽特等獎,1名教師在區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基本功展示活動中,教學設計、論文、說課均獲一等獎,多人論文獲獎,并在不同平臺進行經驗分享。老師們積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并訴諸筆端,積極參與教育部重點課題、國家級重點課題、市區各級課題。
教研組將繼續探索、完善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的培訓路徑,提高教師的可持續教育教學能力,有意識地梳理總結實踐成果,進而培養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具備可持續知識、技能、價值觀、生活方式及問題解決能力的學生,實現教研組的整體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4.
[2]楊小敏,馮志成.課改賦予教研組新的內涵[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7期
[3]魏薇.對主題單元整體教學實施的思考[J].2011.19.
[4]胡惠閔.教師專業發展背景下的學校教研組[J].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07期
[5]張來春.教研組面臨的新問題及其變革和轉型建議[J].教學與管理,2009年28期
[6]魏國棟,呂達.新課程改革研究叢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注:本論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一般課題“依托‘名師工作室培養教師可持續教育能力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CDJB16251)的結題成果,論文作者為課題負責人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