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燕
摘要: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有許多老師把學生的錯誤看成過街老鼠,避之不及。實際上,錯誤是學生真實的流露,是學生個性的張揚。老師要換位思考,要以寬容心接受錯誤的出現,以冷靜的心反思錯誤的成因,妙設錯誤故意示錯找突口,精設錯題集,善用錯誤促成效。從而讓“錯誤”在課堂教學中“活”起來,讓學生從“錯誤”教育中也能得到進步。
關鍵詞:巧妙 錯誤 進步
人非圣人,誰人無過?許多人都怕出錯,那對于一個一無所知的小學生,要想通過科學的學習活動求得真知,出錯是不可避免的。有些老師對于學生的出錯,不知所措,或回避或批評學生,經常抱怨影響工作情緒,甚至戳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尊心。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犯錯誤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不斷通過反復思考推敲挖掘錯誤的緣由,并逐漸消除錯誤的過程”。而課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是教師必然的義務。作為數學科老師關鍵要擺正心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積極創造條件,加上巧妙合理利用,運用多種途徑開發學生的思維,必能較好地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思維能力的發展,讓學生潛而默化地從錯誤中走出來體驗成功、獲取進步。
一、用寬容心,允許出錯
現在教學改革嘗試“愛種子”實驗課堂教學模式,倡導以學生為中心,提倡課堂開展探究學習的方式,構建愛種子教學模式下的合作學習小組。在開展合作探究的活動中學生的思維特別活躍,探索和實踐勁頭更猛烈。但由于受認知水平限制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作為老師,不要立即否定加以當眾嘲笑學生,或馬上批評學生,甚至人身攻擊,讓其自尊受損,那以后凡是老師提問題,學生都當縮頭烏龜不敢吭聲、不敢表現,怕出錯、怕出丑、怕批評,這種壓力感直接影響到一生的學習質量。
其實,老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應用寬闊的胸懷,給予理解的態度,準許學生犯錯誤。例如學生匯報小組合作成果時或回答問題時說錯了,老師及時點撥,允許重答;或者回答的不夠完整時,老師適當啟發,然后允許再想再答;或者學生集體反饋答案時,老師可以巧妙地讓對的學生揚揚眉,錯的學生微微地笑一笑;又或者學生一時說不出來、出來板演寫不出來,允許其他同學幫忙解圍。這樣既沒有學生出丑的尷尬和怕錯的顧慮,又營造了民主和諧、互幫互助的學習氛圍,更讓學生敢說、敢做、敢問,勇于大膽展現自我,樂于更正錯誤,參與探究創新的熱情更是不斷高漲,學習的趣味性與主動性就順其而然來了,接下來學習的進步是必然的,何樂而不為呢?
二、用冷靜心,反思錯誤
發現學生出錯,老師一般都是馬上糾正或防范回避,這些都是不可取的。?學生的接受能力存在差異性,犯錯情況就各有千秋。新形勢下,老師的專業角色定位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盡量避免直接糾正學生的錯誤,應創造機會引導學生自覺發現,主動糾正自己的錯誤,完成對學習內容的自我反思。
有時:教師只要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都能讓學生知道自己的錯誤,并且心悅誠服地接受。比如,個別學生練習三個數連減的豎式計算時,出現個位不夠減時,忘記借一或忘記借一后計算十位時先退一再減。這時,老師只需要用手點一下十位數的頭頂,學生就會反應過來,緬甸地改正。又如個別學生在學習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時,練習填寫合適的長度單位,寫了黑板長5(厘米),老師可以用眼神跟他交流,引導他觀察講臺的黑板,再慢慢舉起一個手指頭、兩個、三個……到五個手指頭并在一起時,該生馬上感性地反省一個手指甲相當1厘米長,5個手指頭相當5厘米長,寫給黑板就不對了,馬上跟老師領會的一笑。收到一種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有時:學生出錯了,不能一句“粗心”了結,新形勢下,老師的專業角色定位還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應冷靜深入地分析出錯的原因,挖掘錯誤的價值,使其藥到病除,改錯為正,更新自我,以促進教學的成效。
三、妙設錯誤,故意示錯找突口
結合數學學科的課堂特點、學生認知的局限性,老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適當故意設置陷阱讓學生犯錯,給學生自主突破知識的重難點創設條件,使其因錯生疑,接著在錯誤中尋找疑點,幫助學生解惑,加深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感悟。
比如,講授《小熊購物》那一課,重難點是讓學生掌握“先乘后加減”的運算順序。考慮到學生習慣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如何改變這個定向思維呢?老師不妨預設錯誤,故意引導學生出錯。
四、精設錯題集,善用錯誤促成效
數學是一門講究積累的學科。每次考試或做題時,大部分同學都認為自己對要題目的知識點掌握不夠,累計出錯的漏洞多而失分。要想盡可能減少失誤,就要善于利用錯誤,錯題集就是變錯為寶的良方。錯題集是對自身各類錯誤的系統積累匯總,錯題的原因和錯題的類型找出來了,你就可以更有針對性的著手改正錯誤,解決問題。于是,開學初,老師就要讓學生開設一個錯題集本子,每當講授新課后,讓學生及時把該節課有關易錯點、思路、突破口記錄下來,再把練習中做錯的原題及錯誤的解法在錯題集上原原本本地抄一遍,并分析該題都應用了哪些知識點,明確本題關鍵是運用了什么數學思想和運算什么公式,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等(提醒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標注)。然后隔周復習一次,老師還可以收集出錯頻率多的題目組成月檢作業,每月開展一次“再遇錯題”活動,所謂“溫故知錯”,讓學生經常想起曾經犯過的錯誤,從錯題中得到啟發不斷積累解題的方法,避免再犯,出錯少了,學習自信心就來了,成績自然而然就有較大的進步,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啦。
誠然,錯誤并不是洪水猛獸,錯誤并不那么討厭,只要善于挖掘錯誤的價值,巧妙利用,定能變“錯”為“寶”,讓學生從錯誤中體驗到別樣的成就感,促使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