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軼姣
一、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重要意義
語文素養是小學生具有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要求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而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素養中需要學生掌握的那一部分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重要內容。語文核心素養的要素主要是由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和文化理解與傳承四個方面建構起來的綜合素養,這種素養能夠為學生在以后的語文學習或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奠定基礎的素養,也是個體能夠實現終身發展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造力,形成對美的體驗與追求的關鍵期,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起著關鍵作用,閱讀教學在培養學生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也在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想象力與創造力。
愛因斯坦說過,知識的獲得必須依靠思維想象,想象力的培養有時比傳授知識還要有意義,合理的想象會使人的思維得到拓展,激發學生的潛力,獲得創新的能力。學生的想象主要通過閱讀來實現的,尤其對于低年級學生,想象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生動的語言描寫來進行的。優質的想象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充滿邏輯和思辨性的,且想象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系統,循序漸進的過程,語文閱讀教學需要為學生想象力的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與實踐的機會,為學生的想象插上翅膀,讓閱讀教學靈動起來,讓閱讀更有趣味,讓學生愛上閱讀,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路徑
1.創設良好的閱讀情境,讓學生的想象生根發芽
學習興趣是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不竭動力,良好心理環境的基礎是外部環境。尤其是低年級的兒童,有意注意的時間有限,學習的意志力還不足,趣味課堂更能吸引他們積極參與,享受學習的快樂,提高學習的效率,因此,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文本,除了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對文本甄選取舍,不隨意額外增加學生負擔。從核心素養角度設計的教學過程,在知識技能的學習中自然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經驗,創設有趣的情境,對召喚兒童參與學習,保持學習的熱情有極大的作用。
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中,給學生留有盡情想象的空間,學生才能積極參與,打開思路,樹立自信,主動探究,長此以往,在有趣的閱讀中,學生的想象能力就能得到提升,學生語文思維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就能得到提升。
2.多角度閱讀啟發,讓學生的想象更有畫面感
“將想象與現實基礎、生活經驗相結合,使想象有一定的合理性、思辨性,同時又有豐富的獨創性”,在閱讀教學中,將學生的想象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結,與語言文字相結合,啟發學生運用聯想、想象,還原場景,促進語文審美情感的體驗。如詩詞鑒賞,充滿畫面之美的詩句,離不開豐富的想象。多角度點撥想象,引領啟發,學生才能在腦海中浮現出具體鮮活的畫面,才能透過文字,體會文本多姿多彩的畫面美,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得到了訓練。
筆者在教學《荷葉圓圓》這篇散文詩時,荷葉被小水珠當作搖籃,被小蜻蜓當成了停機坪,被小青蛙當作歌臺,啟發學生想象假如你就是水珠寶寶,當躺在搖籃里,一陣風吹來輕輕搖晃,會有什么感受?圓圓的、綠綠的荷葉還有可能被哪些小動物當作什么?
《山居秋暝》的閱讀教學,啟發學生帶著美好的想象閱讀。筆者引導學生多角度體會“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豐富畫面。視覺角度:秋雨初歇,群芳已謝;月光皎潔,竹林茂盛,山泉淙淙流淌,風光旖旎。嗅覺角度:山雨初霽,空氣里彌漫著清新的味道,讓人心曠神怡。觸覺角度:掬一捧泉水,心中好似有一股清泉流淌。聽覺角度:流水潺潺,浣女的歡聲笑語,歸來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雅靜。遠觀角度:山泉如一條潔白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此外,還可以從“動景”,“靜景”,“景物攝取”,“特寫鏡頭”等角度去想象,感受景物獨特的清新美、寧靜美。多角度啟發想象,學生才能完整地領悟古詩的藝術形象,腦海中會將文字幻化成一幅幅生動可感的“活”圖畫,很自然就能體會到這般世外桃源的生活,由景聯想到人,更能感同身受地理解詩人王維做一個隱者的愿望。
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想象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遵循學生想象力發展的規律,通過有效閱讀,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培養,知識的積累,語言的表達,開闊視野等得到了提升。依托想象,促進了學生的審美體驗,語文思維的發展,學生閱讀文本的感知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時也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3.善用拓展閱讀想象,?提升學生審美與創造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上的課文只是一個范例,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種思維方法,如果完全依賴教材,就會局限學生的想象和思維能力的拓展。因此,除了閱讀教材中文質兼美的文章外,有效的課外閱讀也必不可少,課外讀物中貼近課文主題的優秀文章,就是教材的補充,能有效地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
如部編版一年級上冊《四季》一文,是一首源于生活的富有童趣的兒童詩,作者通過對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葉、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這幾種有代表性的事物進行描述,表達了作者對四季的喜愛之情。讓學生了解自然美、生活美無處不在,需要仔細觀察、發現。筆者在教學完《四季》之后,引導學生閱讀日本作家柴田晉吾的繪本《你好,四季》,春夏秋冬,除了教材中描繪的事物,其他的事物會有什么變化,山是什么感覺?水是什么味道?小動物和人類在干什么?山河、田野、學校、公園又會是怎樣的面貌?學生的想象在繪本中豐富的四季美中得到了有效地拓展,完成了新的情感體驗,而且積累了語言。
結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有其獨特的價值,教學中,借助想象這一要素,教師創設有趣、多樣、輕松的閱讀情境,充分挖掘文本,多角度啟發,激發學生優質想象。在具體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學生的語言能力,語文思維能力,審美體驗能力才能提升,語文核心素養才能得到切實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