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潔靜
摘要:學齡前的數學啟蒙教育,對幼兒的數學思維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數學教學作為教育的基本形式,是一種較特殊的教育活動,是每一位幼兒教師都在從事著的常態工作。數學教學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在場。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有效的數學教學不僅是技術層面的操作問題,也是一個價值層面的選擇問題。有效的數學教學不僅讓學生“學會”,還要學生變得“會學”,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得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無窮樂趣,獲得幸福感,享受學習即“樂學”。
關鍵詞:數學教學;“教”;“學”
幼兒園進行數學啟蒙教育,對幼兒的數學思維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幼兒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把“教”與“學”更好結合并融入到幼兒園各科教學活動中呢?
數學教學活動中“教”的強勢與“學”的弱勢
教學是由“教”與“學”兩個字組成的。今天,我國學術界對于數學教學的基本認識為:數學教學,即教師教學生認識、理解、應用數概念并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教育活動。[1]可見,數學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活動,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統一的過程。沒有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只能叫“自學”;而教師的教沒有對象,充其量只能叫“說課”。
然而,在數學教學實踐中,一直占優勢地位的是教師的“教”,而學生的“學”則被矮小化、邊緣化了?!白饚煇凵睆囊粋€側面也說明了“教”的強勢與“學”的弱勢,把師生擺在了不平等的地位上教師的教過多地代替了學生的學,以教代學的現象十分普遍。我一般認為:我不教,學生就什么也學不到;教的東西越多,學的東西就越多。這種把“教的價值”代替“學的價值”的觀點,其初衷是讓學生學得更多、學得更好,但結果卻背道而馳,同時也造成了幼兒將學習視為教師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的事情。
好的教師,教得到位而不是越位,打破傳統的“控制與被控制”的師生關系,構建起民主平等、合作對話的新型師生關系。新數學教學改革的理念之一,是“一學習者為中心,把教學的過程從僅僅關注知識的獲得,轉變到關注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本真的數學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教學過程應該緊緊圍繞學生而展開。學生既是教學活動的中心,也是學習活動的中心。數學教學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在場。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既是數學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數學教學活動的歸宿。
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并不等于學生的“學”
毫無疑問,教師專業水平的高低、素質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數學教學的方向和質量,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教”就等于學生的“學”。圖1是華生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學習觀的形象表達。
建構主義則十分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認為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學生的學習時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圖2源于德國的一則寓言。講的是青蛙在向小魚描述自己見過的一頭老牛的外形特征,小魚一邊聽一邊建構關于牛的故事。該寓言說明人對知識的理解依賴于自身的經驗,給我們的啟示:第一,學生不是被動接受教學內容的;第二,教師的教并不等同于教師的認知。
在數學教學的實踐中,云臺里幼兒園自2014年成立了園本課題《班際間數學區域活動的研究》,老師設計并制作各類數學材料供幼兒在班際游戲時間進行操作,它不同于正規的教育活動嚴謹,又不同于其他活動的分散。學具的投放是參照兒童發展及其特征做出的漸進式安排。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詳細目標作為方向,制定六大模塊的數學教學內容??紤]到同齡孩子的發展水平相近,我們分別對3-4歲,4-5歲,5-6歲三個年齡段的數學區域活動進行檢驗。發現同齡班數學區域材料共享,提供的操作材料更好地分層次做到難易結合。通過在活動前自己制定學習計劃,充分體現了孩子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鞏固其各類知識的整合。它打破了班與班之間的距離,開放、自由、自主的活動方式,在“玩”中學數學,在操作中親近數學,感知數學和理解數學。
在數學教學的實踐中,除了設計和應用先進的電子數學軟件,我還會設計并制作各類數學材料供幼兒在數學區域進行操作,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鞏固其各類知識的整合。
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有效性與倫理性
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是教育界一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有效數學教學有著不同的理解。但是,有一個基本趨同的理解就是:通過提高效率,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有效地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現代教育之父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1592—1670)在《大教學論》一書的扉頁上指出了該書的主要寫作目的在于:尋找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數、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
如果說早期的有效教學研究較多關注方法、策略、模式等教學技術層面的問題,那么,近幾年來,學者們正逐漸將目光轉向有效教學的價值、方法論及實踐的合理性等本體視域的問題。加強了對教學情境變量一級方法承載的道德意義的考量。【5】有效教學研究由此出現了現實悖論: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往往不顧幼兒的接受能力與意愿,知識過廣過深,會有拔苗助長之嫌;而教師越主動,教學越有效,學生就越被動。
合乎倫理的有效數學的教學過程,應尊重學生,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教學的完善應當以學生為本,教學效率與教學公平相結合,教學效果與教學倫理相統籌,教學效益與人的發展相兼顧。【6】教學不僅是引導學生完成特殊認知的活動,更是激發學生個體潛能、提升生命價值的過程。在幼兒數學區域活動中,我們既是讓孩子學會數學的各種技能,更讓孩子快樂地把數學應用到歸納整理自己的玩具、學習中去,讓孩子終身受益。讓孩子主動與學具、環境、同伴、老師的交往中,不斷學習與提高,最大限度地發展幼兒的潛能,而教師發展和豐富幼兒教育理論,成為具備理論與實踐雙重意義的數學教學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