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羨瑋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修訂稿)》的總體目標中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夠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課堂教學設計時,力求活躍思維,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最大限度的給學生創造一個積極、活潑、樂學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在整個課堂活動中都能夠處于適度緊張狀態,認真動腦思考。因為“多想才能出智慧”,所以在備課時就要站在思維分析的高度來鉆研教材,力求有效地結合教學內容,堅持運用“靶向意識”,注重展現知識形成過程和思維方法,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一、讓學生發現規律,注重知識形成過程
學生在課本上看到的大都是思維的結果,即定義、法則、公式等數學結論,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使結論活起來,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探索、推斷、嘗試、驗證這些結論是怎樣得到的,把自己的思維過程展現出來,不斷掌握思維的方法,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就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創造機會,穿針引線、正確引導,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真正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學生才能有所發現,而由學生自己發現的規律及獲取的數學概念和結論才是深刻的、有價值的。
在教學“除法的初步認識”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幫助熊貓兄弟分竹筍,提出問題:“10個竹筍分兩份有幾種方法?”學生利用數的分成找到五種方法,1、9;2、8;3、7;4、6;5、5。哪種方法每份分得同樣多?從而得出“平均分”的概念?!霸鯓硬拍芷骄帜??大部分學生是利用數的分成(10可以分成5和5)得出平均每份是5。這時老師拿出一袋皮球請同學們平均放在兩個盒子里。有的學生說倒出來數一數才能分,老師隨即提出不倒出來能平均分成兩份嗎?這時同學們都興高采烈、躍躍欲試,最后都同意每次從袋子中拿出2個,每盒各放一個直至分完?!盀槭裁催@樣分能夠平均分呢?”“因為按份分,每份才能分的同樣多,所以能夠平均分”。如果要放在3個盒里呢?“每次拿3個皮球分別放在3個盒里,直至分完”。4個盒呢?(略)怎樣確定每次從書包中拿幾個皮球呢?“看分幾盒(也就是分幾份)每次就拿幾個”。最后每盒中的皮球數相等,我們可以把它叫做一份數。袋中有多少個皮球?(12個)我們就把它叫做要分的總數,分幾盒叫份數,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12÷2=6(個) 請說一說每個數表示什么?
12÷3=4(個) “÷”表示什么?(略)
12÷4=3(個)
什么情況用除法計算呢?“平均分用除法”“分完每份同樣多用除法”“求平均一份是多少用除法”教師點撥:平均分什么呀?“一個數”。誰能把大家的話連起來說一說?經過幾個同學發言,其他同學補充,學生能較順利地總結出“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12個皮球每盒放3個,可以放( )盒。你打算怎樣分?請幾名同學到前面分。有的拿出3個按前面的方法一個一個分,可放3盒。有的拿3個放入一個盒里,再拿3個放一個盒里直至分完可以放4盒。兩種分法為什么結果不一樣呢?幾經爭論,學生最后自己認識到,因為題里要求每盒只準放3個,所以第二種方法對。怎樣列算式呢?12÷3=4(盒)表示把12個皮球每3個放一盒,可以放4盒。
請同學們用學具來分:12個皮球每盒4個、每盒6個各可以放幾盒?
12÷4=3(盒) 12里有3個4
12÷6=2(盒) 12里有2個6
為什么這幾道也用除法?“因為也是平均分”。和前面的方法哪里不同?“這是把一個數按幾個一份,一份一份的分,求可以分成幾份,也就是一個數里有幾個幾,也用除法”。
除法的兩種情況就是讓學生自己在操作中分析、比較,把思維過程和方法全部展現出來,為以后有關除法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二、多角度進行訓練,培養學生創造思維
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我力求創造一個民主平等、積極思考、暢所欲言的課堂教學氛圍。課堂上,學生有時可以到講臺前邊講思路邊畫圖,有時由一個同學自己編題再由他指名請另一位同學解答,有時可以分小組交頭接耳議論,有時小組之間大聲爭論。尤其是遇到一題可以有多種解法時,我總是引導鼓勵他們,給他們盡量創造交流想法、啟迪思維的機會。對那些思路巧妙靈活、解法簡捷獨特的發言,同學們經常報以掌聲和贊美,良好的課堂氛圍有效地激發了同學們創造思維的熱情。同學們的思路有時比老師還要深還要廣。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也非常激動和幸福,一定會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贊美和鼓勵,班級形成了積極探索、比學趕幫、創新創造的良好學習風氣。練習課中我精心設計了這樣一道拓展題:青蘭高速公路聊城段原計劃36個月修完,實際8個月就完成了它的25%,照這樣計算,實際比原計劃提前幾個月修完?我備課時想到了三四種方法,然而到了課堂上,學生卻想出了8種方法:
通過多角度思維,學生將整數、分數、百分數、方程、比和比例的知識通過互相融合產生聯想,既激發了靈感,又充分體會到探究知識奧妙的樂趣,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敢于創新、善于創造的良好思維習慣。
注重知識形成過程,培養學生創造思維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既要在備課時精心準備,盡可能多的為學生創造開放性的題目,激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又要在課堂中因勢利導,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創設情境,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積極活躍的嘗試、探究和研討狀態中,這樣才會激起他們強烈的好奇心,激發他們持久的求知欲,讓他們在自主快樂的成長環境中不斷享受到獲得新知識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