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紅宇
內容摘要:高中語文教學已經脫離了基礎的字詞和釋義范疇,更多是對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進行培養。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語文明確提出了兩個新的概念:核心素養和任務群。前者是對高中語文教學的目標要求,后者是實施語文教學的方式手段。我認為新形勢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應該以任務群為根基,以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目標,以“讀寫共生”為主要實施方略,本文對此做簡單探討。
關鍵詞:高中語文 任務群 讀寫共生 策略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可能是中國最早關于語文學習中“讀寫共生”話題的論述了。然而在中國當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閱讀和寫作處于割裂狀態,教師對兩者實施教學時往往各自為政。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實踐型工具學科,閱讀是學生儲備知識、認識世界和建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寫作是學生對已掌握知識的運用,是對自身所認識的世界的情感抒發,是對自己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主觀滲透描述。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就像古時諺語“磨刀不誤砍柴工”所表達的意思一樣,閱讀是磨刀的過程,寫作是砍柴的過程,兩者密不可分。
新修訂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學習任務群”概念,它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固化單篇思維模式,充分利用語文學習的綜合性、情境性和實踐性等特點,使學習任務群成為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載體。2017年版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讀”和“寫”的關系做出了明確表述,如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中要求學生學習思辨性的閱讀與表達,其中就包括了論述類文本的閱讀、理解、評價和寫作;“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也提出了對學生進行文學作品的閱讀、創作和評論的要求。由此可見,“讀寫共生”已成為新形勢下語文教學的重要實施方略。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當以任務群為基石,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終極目標,切實踐行“讀寫共生”教學策略。
一.以讀促寫——胸中有墨,下筆有物
高中學生寫作中的一大難題是胸中無墨,導致下筆艱難、語言干癟、內容空洞、情感虛偽,通過閱讀促進寫作是解決這一難題的不二法門。首先,學生在任務群和教師引導下的閱讀有助于豐富其知識體系,累積寫作素材。其次,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廣泛閱讀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豐富他們寫作時的表達技巧和能力。最后,對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的深度閱讀能夠凈化學生心靈,使其思想和意志品格得到提升,陶冶情操升華修養,這也是寫作的良好精神前提。因此,在以任務群為基礎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實施閱讀教學時,應將其與寫作有機結合,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生花妙筆和真摯情感,領悟其深遠意境,使學生將所得內化,并應用于自己的寫作和生活中。
例如:以任務群“當代文化參與”中的《古蓮花開——語體辨析與運用》為案例實踐以讀促寫:
1、教師發布任務,明晰任務目標——以古蓮為例,閱讀、學習文學作品中的不同語體的特色與功能,并進行分析和感悟,感受“古蓮”魅力,以其為描寫對象進行創作,將閱讀和學習掌握的語體進行應用。
2、學生搜集閱讀,實施任務進程——任務發布后,學生通過閱讀和互聯網進行資料搜集和深度閱讀,對所獲得的關于“古蓮”的各種語體(如實用類、科學類、文學類等)進行交流和分析。
3、教師展示范例,深挖任務內涵——展示“古蓮”寓言范例,并組織學生進行語體分析和評價,對學生通過閱讀自我總結的語體特點進行提煉、升華和建構,使學生對語體知識的認知和閱讀內化,成為其自身的“胸中之墨”。
4、學生應用創作,提升任務目標——讓學生在大量的自主閱讀、獨立思考后進行寓言創作,以“古蓮”為創作對象。
5、師生互動評價,完成任務延伸——通過教師點評、師生互評,在教師引導和互相之間的取長補短下,完成語體的辨析和運用任務,以閱讀促進寫作,實現“讀寫共生”。
二.以寫促讀——由己及人,入境悟情
寫作是閱讀成果的展示與實踐,它對閱讀具有反向驅動作用。首先,寫作能夠促使學生的閱讀主題明確、方向清晰且具有針對性。其次,寫作能夠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靜心閱讀、細致閱讀,不再是走馬觀花流于表面。最后,寫作能夠增強學生閱讀的個性化差異,學生主體的個性化差異化會使得他們的作品打上鮮明的個人烙印。這種差異化傳導到閱讀中,也就形成了他們對文學作品的主題認知、意境感悟和情感體驗的不同,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便是如此。
比如在任務群“文學閱讀與寫作”教學中,我設計了“追夢空間——創作繪本”的教學活動,旨在通過對學生進行小說閱讀的教學和引導,培養其想象和虛構的文學能力,讓學生認識到各種體裁創作時所需要運用的寫作手法和技巧,并帶著這樣的學習目的進行群文閱讀和群書閱讀,以寫促讀。首先,我以魯迅先生的《祝福》、《藥》和莫泊桑的《項鏈》等為范文設計群組,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比較閱讀。比如通過對魯迅先生在《祝福》中“祥林嫂,你放著罷”和“你放著罷,祥林嫂”這兩句話的精妙之處進行典型語境分析,讓學生帶著學習作者寫作技巧和手法這個目標進行閱讀。其次,以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雷馬克的《西線無戰事》以及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等范書作為一個群組,改變學生過去傳統的單篇閱讀和單書閱讀模式,讓他們進行群書閱讀,使其在閱讀中體悟作者在文章結構把握、人物心理刻畫、語言環境的創建等方面的高超技巧。
三.讀寫結合——變式練寫,靈動豐滿
在高中的語文教材中,所選入的課文文質優美,為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提供了資源。所以,在語文課上,教師則要將教材的資源優勢利用起來,掌握讀寫結合的切入點,構建讀寫結合的訓練點,選擇讀寫結合的訓練法,巧妙的將讀和寫結合起來,借助變式練寫,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增強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一)掌握讀寫結合的切入點
在語文教學中,對于教材文本的解讀,可以從文本內容、人物形象、中心思想等方面進行研讀。所以,對于讀寫結合的切入點,則需要立足文本的獨特性,做到有的放矢。首先,將文本插圖作為讀寫結合的切入點。在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圖,這對于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有一定的作用,更是學生進行練筆的絕佳素材。其次,以字、詞、段、篇作為切入點。從教學層面上看,每篇文章都可以用來進行字、詞、段、篇的訓練。所以,在課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閱讀,從一篇文章的謀篇布局上,抓住寫作的切入點,增強寫作訓練的有效性。最后,以單元主題作為切入點。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的文章都是依據單元主題來編排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單元主題著眼,對學生進行讀寫結合訓練,更能夠增強教學的效果。
(二)構建讀寫結合的訓練點
在實施“讀寫共生”教學時,找到讀寫結合的切入點,這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接下來則是對讀寫結合訓練點的構建,這也是增強“讀”與“寫”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與保證。
首先,抓住“仿效點”。從語言表達的角度來看,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中,蘊含著很多的精彩片段,如典型句式、結構、語言、表達技巧等內容,這也是構建讀寫結合的訓練點。所以,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找出這些精彩之處。在引導學生探究作者文章構思的基礎上,并將其引入到練筆中,可以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其次,尋覓“沖突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作為重要的環節,對于讀寫結合訓練點的構建,教師可以從閱讀環節著手。在閱讀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故事情節、人物特點,并依據語言描述,從多個視角進行剖析,實現學生思維的碰撞。借助思維的“沖突點”,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獲得寫作的動力。
最后,捕捉“補白點”。在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會有留白,而這些留白恰好給了學生發揮想象的空間。所以,在閱讀教學時,教師就要充分的將教材中的留白利用起來,引導學生捕捉文章中的空白點,進行寫作訓練。
(三)選擇讀寫結合的訓練法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材作為工具,課堂訓練則是實現教學目的的途徑,所以語文教師就要善于發掘教材的潛力,將文章內容作為寫作的素材,并密切結合閱讀教學,尋找讀寫結合的生成點,并借助合適的訓練法,以達到訓練讀寫基本功的目的。在讀寫訓練的過程中,采用的訓練法主要有遷移法、模仿法、擴展法、縮略法。語文教師必須結合教材中的內容,合理地選擇訓練法,對學生進行寫作技法的指導,幫助學生真正通過讀寫結合,實現其寫作能力的提升。
結語: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中處于左右手的地位,我們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時要以“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姿態進行“讀寫共生”實踐。“以生為本”,努力踐行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以任務群為載體、以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以讀促寫,以寫促讀,讀寫共生,推進學生文學水平和人文素養的提高,使之成為新時代下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倪江.文學鑒賞活動之維--高中語文"文學鑒賞與創作"學習任務群理解與操作[J].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16(6):4-7.
[2]陳旭強.基于“學習任務群”的群文閱讀教學[J].江蘇教育研究,2018(14):33-35.
[3]張華永.基于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的閱讀教學策略[J].新課程?下旬,2018,(10):48-49.
[4]牛森惠.高中語文"以寫促讀"預習策略的實踐與探索[J].甘肅教育,2019,624(04):59.
[5]李卿瑤.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策略[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9(8):10-11.
[6]黃烽.中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方法探究[J].課外語文(下),2015,(1):47-47.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梅李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