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淑俊
內容摘要:陜西黃河流域文物遺跡保護開發不足,古籍文獻分散分布,管理混亂,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斷層,精神文化領域研究缺失以及歷史文化資源整合研究領域的空白狀態,加劇了其整合的必要性與迫切性。在研究陜西省歷史文化資源整合現狀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整合思路、方法,為有效保護與傳承陜西省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發展陜西省文化經濟,促進陜西省經濟全局性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創新 黃河流域 文化遺產 保護與傳承
陜西是歷史文化資源大省,擁有數量眾多的文物遺跡、古籍文獻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典型的地域精神文化。如何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宣傳與傳承可謂重中之重。
當下歷史文化遺址旅游開發同質化現象嚴重,旅游市場先喧囂后蕭條,甚至出現像白鹿塬民俗村耗資巨大卻被迫拆除的情況。如何以創新引領歷史文化遺址的保護與傳承,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文化遺產是注釋歷史的“活字典”。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敦煌時強調,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那些散布在全國各地、城市鄉村的古代建筑、歷史文物,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它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保護好我們的文化遺產,就是守護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
從距今8O萬年的藍田人到五六千年前的半坡遺址,從炎黃二帝到周秦漢唐,古老的華夏文明在三秦大地上留下了深厚而無法磨滅的歷史印跡。陜西黃河流域中的歷史遺存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值得我們挖掘并傳承下去、弘揚出去,在保護、活用歷史文化遺產中堅定文化自信。
一.陜西黃河流域歷史文化資源的現狀和存在問題
(1)文物遺跡數量眾多,但開發保護利用不足
據相關統計,陜西全省文物景點共計35750多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64處;館藏文物中僅國家一級文物即達3637件組。其文物古跡之多、數量之大、價值之高,不僅在全國位居前列,即使在世界上也是比較罕見的。西安作為陜西省的省會城市,名列“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與“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自古以來便有“帝王之都”的稱號。以陜西為中心的周、秦、漢、唐文化深刻地影響了華夏文化乃至周邊的東南亞諸國文化的發展進程。
然而讓人扼腕嘆息的是,如此眾多的歷史文物遺跡與文化景觀真正得到妥善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屈指可數,雖然陜西境內的帝王陵墓大部分已成立專門的管理保護部門,有的甚至已經開發為各種旅游景點,但是更多的文物遺跡與文化景觀的管理、開發則流于形式,部分遺址甚至僅有一塊所謂的保護標志而已。如泰陵、簡陵等僅是荒郊之外的一懷黃土堆而已,根本談不上什么保護與開發。
(2)古籍文獻數量眾多,而保存現狀堪憂
陜西文獻典籍收藏豐富,僅陜西師范大學圖書館古籍藏量即達24萬余冊,其中善本古籍700余部,9000余冊;西北大學圖書館線裝古籍達1萬余種,18萬冊之多;陜西省圖書館古籍總藏量37萬冊,2.4萬余部,其中善本古籍2906部,碑帖拓片總藏量達1.3萬多冊(件);其他諸如陜西省文史研究館、陜西省地方志館、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圖書館、西安市圖書館等,都存有較多數量的文獻古籍。各區、市、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等單位,亦保存數量較多、價值較高的文獻古籍。目前陜西省古籍文獻存藏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古籍藏量豐富,但是分布相對分散,并且存在嚴重的不均衡現象;文獻典籍價值較高,但是有效利用率較低;部分管理人員因缺乏專業知識與工作熱情,管理制度混亂,古籍保存狀況差。這些古籍文獻資源的分散分布,給我們傳承歷史文化傳統、弘揚歷史文化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這些文獻典籍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人類文明的瑰寶,保護和利用好這些珍貴文獻典籍,對于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與凝聚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3)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力度不足
作為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陜西長期以來積淀了豐厚的民間獨特藝術,是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年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建議名單中列舉了民問美術(9項)、民間文學及語言(2項)、民間音樂(12項)、民間舞蹈(21項)、戲曲(12項)、曲藝(9項)、民問手工技藝及建筑工藝(14項)、民俗及傳統體育競技(24項)、傳統醫藥及飲食工藝(8項),這些都是三秦文化中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保護與傳承。由于保護、管理資金以及人員不足等原因,存在較為嚴重的斷層現象,不少依賴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文化遺產逐漸消失或瀕臨消亡,相關管理部門重申報開發輕保護管理的現象普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真性保護面臨著嚴峻挑戰。
(4)地域性特色文化研究不足,缺乏代表性的典型精神文化產品
陜西地處中國西北內陸,包含陜北、關中、陜南三大地域風情區,其中陜北地區自周、秦、漢、唐以來,都是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交錯雜居的過渡地帶;從炎黃時代開始,關中便是中華民族與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農耕文化特色濃厚;陜南地處秦嶺以南,氣候較關中、陜北濕潤多雨溫暖,其文化體系屬長江流域的南方文化,與關中、陜北截然不同。
陜西境內各地區飲食、服飾、居住、交通、生產、貿易、婚喪壽誕、歲時節慶、信仰禁忌、娛樂游戲等都具有比較鮮明的地域特色,都是值得開發的典型地域性特色文化。事實上,陜西省境內的地域性特色文化研究基本上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大部分地區缺乏全局意識,立足于小范圍地域文化的研究與宣傳,其研究力度、范圍均嚴重受限,無法形成代表性較強的典型精神文化產品。
二.陜西黃河流域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承的基本路徑
第一,在保護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開發省內各文物遺跡,規劃系列專題旅游線路,如漢唐帝王陵墓、佛教文化旅游專線,在有條件的文物遺址上設立專題博物館,系統介紹古跡景區的相關歷史文化景觀與歷史知識,普及歷史文化常識。如在渭河北岸的咸陽塬上建立綜合性漢唐文化主題博物館,統一規劃漢代、唐代帝陵,宣傳漢唐文化;在西安市內,以明城墻為依托,連綴唐代諸宮殿遺址,建立興慶宮、大明宮、曲江池等唐文化遺址專區;發展以黃帝祭祀為中心的祭祖、懷祖文化,增設專門旅游線路,從改善交通條件入手,激發人們將諸多帝王將相陵墓作為旅游對象的興趣與欲望;在歷史文化旅游專線中穿插地域性民俗文化體驗項目,推動地域文化與民俗風情的健康有序發展。
第二,組織全省專家與專業工作人員,對省、市各圖書館、博物館、文史館、高校、地方性與民間性古籍存藏單位內保存的所有古籍進行初步的摸排、登記與整理工作,在此基礎上進行級別較高的版本鑒定、分類與修復工作;鼓勵有關專家、學者與科研人員對有歷史價值的珍貴古籍文獻、地域特色突出的珍貴地方志等進行高水平的???、注解性研究,推動學術界對珍貴古籍文獻的有效利用,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利用與傳承。
第三,對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普查,設立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專項資金,加大宣傳與保護力度,積極申報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部分具有典型意義的地方戲曲、歌謠、手工技術等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整理、挖掘。陜西各種民俗節目、工藝美術、民間建筑、音樂舞蹈、婚俗禁忌、趣事傳說等,典型者如鳳翔泥塑、安塞腰鼓、眉縣眉戶戲、三原城隍廟、陜北民歌、戶縣農民畫、耀州磁窯等,都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與文化積淀。農業鄉土社會與生俱來的“濃厚的區域本位主義和家鄉觀念特色的非規范性”特點,賦予了民間藝術文化極大的淳樸性與神秘性,對城市游客、外地游客甚至海外游客來說都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旅游管理部門可加大與文化管理部門之間的橫向聯系,將旅游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參觀、保護與傳承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二者共同繁榮。
第四,宣傳地域特色文化,擴大社會影響,成立專門機構,讓特色文化走出陜西、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目前為止,地域文化研究的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大部分地區都表現為局部區域性關注,地區性文化主管部門往往都只關注本地區的特色文化,對其他地區的特色文化往往視而不見,陜西省也不例外。陜西地跨陜北黃土高原、關中平原與秦嶺山地三大地形區,地貌特征與氣候條件都存在較大差異,各地域特色文化的宣傳與發展路徑亦各不相同,各自為政的特點極大地局限了陜西省地域性特色文化的和諧發展,也嚴重制約了陜西本土的代表性地域精神文化產品的形成與認同。因此,有關部門應該在地域精神文化產品的選擇、宣傳與培育方面慎重考慮,在專門機構的統一領導與運作下,選擇一些諸如黃帝文化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域精神文化產品,以輿論媒體為主要宣傳手段,擴大文化認同感,提高號召力與影響力,最終推動特色文化產品乃至陜西省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愷,莎車古城——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傳承,2016,東方出版中心.
[2]魯春曉,新形勢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關鍵性問題研究,2017,中國社會科學研究.
[3]喬曉光,中國經驗:多元化的非遺傳承與實踐,2019,江西美術出版社.
(作者單位: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陜西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