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莉莉
我曾經在執教《認識物體圖形時》一課時,發現一個小男孩兒十分好動,處于與學習環境脫離狀態。我們知道,一般好動的孩子都比較聰明,可能性是他對學習沒產生興趣,一旦讓他產生學習興趣,恰當地刺激他的學習興奮點,他會投入極大的精力支學習。在進行了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區別時,我發現他采用測量法進行學習,這在一年級入學習不久的學生里是不多見的。老師在讓同學匯報時,我有意把他叫起來,讓他說一說怎樣學習的。他把手里的學具牙膏盒與化妝品盒舉起來說:“先看邊齊不齊,不一樣齊的是長方體,一樣齊的是正方體。“我及時用語言評價他說:“你太聰明了,我看全班同學只是看和摸,只有你用尺子量一量,說明了你真動腦筋了。你能做給同學看嗎?”他十分自豪地走到前邊,邊量邊講給同學聽。雖然他表達的不十分流暢,但他的方法引起同學的效仿。這時,我又要求他去幫助不會量的同學,他高興地跳了起來。在他的幫助下,許多同學都學會了測量法區分長方體與正方體,這個同學也受到同學的表揚。但我卻對他進行這樣的評價:“你的學習方法真棒,小朋友們都十分佩服你。如果你能坐下來認真和小朋友一起學習,聽小朋友和老師的講話,你還能學會更多的知識。下次上課一定要更努力聽講,好嗎?”
巧妙運用激勵性語言,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潛能,調動他們的參與意識,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培養他們在學習上情感投入,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老師不但評價了積極的一面,同時又評價了他們的不足。但不是直接了當,而且婉轉入耳入心,使學生樂于接受,不傷自尊心。這樣的評價關注了學生學習過程表現,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