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队⒄Z課程標準》(2011)指出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模仿,體驗,探究,展示等方式學習和運用英語,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2017年正在試行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將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定義為四個方面: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相對2011版的《課程標準》可以看出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提高到了更為重要的位置。
在當今深化教育改革,打造教育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需要不斷優化。任何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的方法都值得實踐探索。思維導圖是英國心理學家東尼.博贊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它是一種放射性思維的有效圖形工具。通過一幅幅形象的“圖”直觀呈現大腦的放射性思維過程。英語教學中,將關鍵信息用圖解的形式和網狀的結構,運用線條,符號,圖像,詞匯等,將信息系統化,有利于理清思維的脈絡,提高學習效率和發散思維能力。
本校班額較大,英語課時不足,學生所用魯科版教材年級知識跨度較大,尤其高年級語篇較長。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學習方式以被動式學習為主,主動歸納,主動思維能力欠缺,學習興趣較低,缺乏有效的學習策略指導,效率較低。
如何有效的借助“思維導圖”這一工具提高課堂效率?課堂實踐中,筆者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基于教材編寫意圖,基于學生實際,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教學思路。
一、趣味導入,整體感知是起點
《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發展狀況,整體規劃各個階段的教學任務,有效整合課程資源,優化課堂教學,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高年級語篇較長,句型復雜,筆者認為應進行興趣導入,然后引導學生抓住主題,從整體上感知文本,梳理文本的基礎上感知理解語義。比如在學習“He lives next to me.”一課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圍繞如何了解一個人展開發散思維。學生從”是誰,來自哪里,喜歡什么“等方面了解授課教師,然后順此思路對本課的中心人物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本課主題”介紹鄰居“,并從主要方面整體感知應該如何介紹。
二、思維碰撞,借助導圖出框架
一是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圍繞主題進行頭腦風暴,對文本相關細節進行預測。
比如在學習”What club would you like to join?”這一課時,從單元主題school導入,引導學生對學校的科目,設施,活動等進行闡述,在此基礎上,圍繞本課主題clubs對本課進行預測。
二是引導學生利用多種方式走進文本,在理解感知的基礎上借助導圖梳理文本,在梳理文本的過程中解碼語言,學習鞏固。
三是活用導圖,合作拓展新語言。語言知識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語言技能的重要基礎。梳理文本的過程中,理解并學習目標語言,為更好的理解文本掃除障礙,同時為接下來的語言運用打好基礎。各種語言知識的呈現和學習都應從語言使用的角度出發,為提升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服務。
本環節借助思維導圖的框架,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情境語言的實際需要,圍繞本課目標語言,適當擴展情境語言,在相對真實的情境中活用語言,提高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
總之,筆者以課程標準的指導性理念為導向,在研究所有與思維導圖助力英語課堂教學的相關文獻基礎上,立足課堂,立足學情,在傳承中創新,將思維導圖巧妙地應用在課堂實踐中,提高不同層次的學生自主探究,主動思維,邏輯講述等英語學習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尤其是在高年級閱讀教學的教學中,思維導圖的利用不僅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效率,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學生的學習習慣。過去的課堂學生被動參與,課堂上機械重復目標語言,思維參與少,死記硬背多,課堂效率低。在本課題的慢慢滲透下,學生對于思維導圖這樣一種工具從陌生到熟悉進而主動使用,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基于整體意識認識文本,并在問題引導下主動思考文本框架,自主構建文本中心脈絡,英語課堂上學生們思維活躍了,變得主動了,積極了,學習效率也越來越高了。在課后的作業中學生們從課時到單元,在自主繪制思維導圖的同時梳理文本脈絡,自主提煉語言框架,學習能力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