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海容


在故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就要賴于教師利用有效的提問建構可進行思維訓練的情景。陳大雙認為小學英語課堂有效提問應該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提問不應是簡單地尋求一個答案,而是要切中要害、發人深省,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從而激發學生自我的問題意識和探索精神但并無具體的實施策略。本文通過分析、比較不同的提問方式所產生的效果,探索有效提問的特點以及提出問題背后的原因,以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和語言運用能力。
一、不同的提問方式產生不同的效果
(一)在簡單的提問中獲取信息
圖1是故事Daddy Robot一頁中的內容,教師應該設置什么樣的提問開始故事的講解呢?初次的設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What does his father do?學生們根據文本信息,迅速找出答案“He Is an engineer.” 教學流程非常順暢,機械的師問生答,問題本身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缺少教師和學生之間應有的心靈上的互動,在課堂伊始就顯得毫無生氣。
隨后我修改了設計,利用畫畫的形式進入T:Children! Lets play a game: DRAW WITH ME. Firstly, draw a square, please. Then, draw two antennas on the square. Guess what it is. Next, draw two small circles as eyes and a short line as a mouth. What is that? 學生邊畫邊猜:Its a robot.這樣的設計由于有動手和猜,符合孩子的天性。但似乎還是缺少思維的碰撞。
(二)在恰當的情景中激活高階思維
在后面的嘗試中,我改變的問題的切入點,從文本信息轉變成從圖片信息入手設計問題,去掉了圖1的文本部分,見圖2。T: From this picture what can you know? S1: I can see Daddy is working. S2: I can see a robot. T:What else idea? S3: I guess Daddy is making?a robot. S3: I can see a boy is sitting on the floor. S4: I feel this boy is unhappy. T:Do you think theyre related? You can discuss each other?一個小小的改變激發起學生探索的熱情,來源于引發學生思維碰撞的問題,問題并不多,但是有效,把原來文本上“逝去”的語言變得更加的“鮮活”。
二、有效問題的分析
有效提問要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獲得的動態過程,即是指語言具有“流動性”。我們要采用符合生活實際需要的、符合學生接受能力和水平的問答方式。
(一)提問前的準備
根據故事的主題,授課前對學生進行調查:你認為擁有各種好玩的玩具快樂,還是與父母的陪伴成長快樂?可以調查問卷、調查報告、繪畫等形式進行前期的準備。這樣能夠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準確理解故事主題,能在故事情境中感受故事做好鋪墊,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提問的展示與推廣
問題的設置就像一顆石子投進平靜的水面,激起學生思維的鏈漪。依照情景進行提問是師生、生生的多維互動。教師通過一步步創設情景,讓學生更加真實地感受情節、展開對話。這種提問拉大了問題和答案的空間,有了很多不確定性,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他們生成很多新的認知,培養學生的應急處理能力和創造力。
三、有效提問的特性
巴西著名教學學者弗萊雷曾經說過:“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他指出,只有在“對話式教學”中學生才能得到自我發展,而提問作為一種實施教學對話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課堂上廣為應用。
(一)啟發性
胡淑珍老師的觀點:“教師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
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和氛圍,精心設置問題情景,提問有計劃性、針對性、啟發性,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有助于進一步培養學生創造性的高階思維。”
(二)主體性
在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教師的話語權凸顯得格外重要。教師利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和豐富的肢體語言引領學生感受繪本閱讀的魅力,在與學生的心靈碰撞中來實現故事教學的目標要求。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唯一方法就是教師語言的恰當運用。這些問題的有效設置,才使教師和學生之間應有更多的心靈上的互動,反之課堂就會顯得無生氣,教師自己唱獨角戲。
(三)簡單性
這種簡單性并不是要求老師采取的簡易的文本問答,而是要有循序漸進性,才能提高學生們的語言素養。我們要采用符合生活實際需要的、符合學生接受能力和水平的問答方式。
(四)情景性
學生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引導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如果原有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則要引起“順應”過程,即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 。語言能力是一個整體,不能碎片化,培養語言能力要立在一個整體性的語言學習活動中。教師以實際生活經驗為背景,創設情境,使其成為學生鍛煉語言的載體。
總之,有效的提問應當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求知欲和探究欲;能夠促進學生的思考,提高思維水平;在某些具體問題的切磋之后,學生在豐富了自己的知識;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樂于參與交流,能夠提高信息交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