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波
【摘要】新時代,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形式正在發生變化。“微化”教學作為一種形式靈活多樣、可操作性強、教育效果理想的教學模式備受各方關注。思政課教師應當把握機遇,將這種教學形式引入常態化教育活動中去,使思政課教學提質增效。
【關鍵詞】高職院校;思政課;“微化”教學;常態化;實效
高職院校思政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場和主陣地,其教學成效直接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敗。近年來,許多高職院校在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微化”教學就是其中的一種全新嘗試。
思政課“微化”教學與傳統思政課教學方式的不同之處有三個方面:一是從教學時間上講,不同于傳統意義上思政課以課堂教學的固定時限為主,“微化”教學的時間分散,細化在任何有可能的、能夠產生教育實效的時間段內;二是從教學形式上講,不同于傳統意義上思政課以思想灌輸、書本說教等為主的單向性教育傳授方法,“微化”教學采取更多的是心靈溝通、啟發引導、互動交流等為主的雙向性教育互動方式;三是從教學手段上講,不同于傳統意義上思政課多以板書和幻燈片課件等為主,“微化”教學更多地以最新的且是教育活動雙方都比較樂見的教學工具。可以說,在當下的教育環境與教育實際狀況下,高職院校思政課采用“微化”教學更貼近教育實際,更符合教育規律,也更能夠產生教育實效。
一、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微化”教學將成為新常態
(一)“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為思政課“微化”教學定了基調
教育的根本要義是立德樹人。習近平總書記曾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這表明新時代我國教育的基調始終要圍繞著“立好德”“樹好人”來展開。而作為“立德樹人”主陣地的思政課也必須緊緊圍繞這個教育基調來展開教育教學工作,這也成為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與教育創新的常規性、常態化活動。
(二)“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為思政課“微化”教學提了要求
立德樹人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來開展各類教育教學活動應該成為每一門課程、每一個專業都必須時刻關注與密切追蹤的教育主題。因此思政課教育教學活動也應當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作為課程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這也是新時代育人工作向思政課提出的既定教育要求。
(三)“講求真效”的德育要求為思政課“微化”教學指了方向
學以致用、知行合一、講求真效是思政課教育教學活動的最高宗旨和最終目標。因此,無論采取何種形式、采納何種理念的思政課教育教學活動,都必須始終朝著這一方向去嘗試、去努力。而思政課“微化”教學的初衷與訴求也應當與講求真效的德育要求相匹配并為之而奮斗。
二、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微化”教學的常態化思考
(一)“大而全”與“小而精”的矛盾體思考
當下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發展面臨著“大而全”與“小而精”的矛盾狀態。“大而全”是指目前相當多的高職院校思政課無論是從課程的組織規劃、課程的內容范圍,還是課程的研究方向,甚至是授課的形式要求等大都趨同。而當代高職院校的課程教育強調“小而精”的理念,即小班化、項目式教學,強調和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個性,提倡互動與交流等,而這恰恰與“大而全”的教學實踐相矛盾。
(二)“意識流”與“技術流”的傾向性考量
高職院校思政課在進行“微化”教學時還經常面臨為了實現思政課的實際效果,是傾向于優先考慮思政課的思想教育屬性,還是優先考慮通過技術手段來實現思政課教育效果的問題。有些思政課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過多采用“聲、光、電”等技術手段以期實現課堂教學效果,其結果卻往往是學生只記住了思政課教育環節的形式,至于內容卻知之甚少,這顯然與我們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馳。
(三)“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側重性分析
目前高職院校思政課大體有三門,分別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及《形勢與政策》,這與本科院校相比至少少了兩門思政課程。面對當下的教育需求,這三門思政課程是否能夠完全滿足當今高職教育發展的需要,是否能夠完全滿足當代高職院校學生德育教育的需要,這是每一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必須直面的問題。思政課教師是側重于滿足將“供給側”一方的三門思政課課程傳授好、落實好,還是側重于考慮“需求側”一方的學生、家長和社會對高職思政課教育的需要,亦或是統籌兼顧,這些問題都要搞明白。
三、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微化”教學的常態化思路
(一)“微言大義”——主流價值觀必須引領思政課“微化”教學的前進方向
既然教育的根本要義在于立德樹人,那么所有的課程教學都應該采用能夠弘揚時代主旋律的主流價值觀來引領與指導,尤其是各類思政課程,既要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更要向學生傳播理想信念,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因此,高職院校思政課“微化”教學始終要以主流價值觀為引領,學習好、運用好、宣傳好我國當代的主流價值觀,為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而努力。
(二)“同行同向”——主要的思政課課程群必須相向而行、同頻共振
高職院校思政課“微化”教學要想取得實際成效,需改變過去“單打獨斗”或者“各自為政”的孤立局面,將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有機地結合到一起,無論線上還是線下,也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余,要努力實現時時有思政、處處有思政的終極目標。同時還要積極拓展思政課教育教學資源,將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內容結合起來,互相滲透、互相融通、互相作用。
(三)“顧名思義”——思政課“微化”教學勢將職業精神教育進行到底
思政課教師不僅要了解職業教育的發展歷史,還要關注職業教育的最新動態,更要提升和凝練各種職業精神,如“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等;以及其他能夠引起學生共鳴的企業文化,如“聯想之道”“海爾之路”“阿里價值”等,并且要充分運用“微化”教學手段、技術等優勢將這些職業精神及其折射出來的企業文化充分運用到實踐教育教學中去,以便更好地服務于思政課教育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1).
[2]浴云江.移動互聯網下的教學工具[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3]尹新,楊平展.融合與創新:高校教育信息化探索與實踐[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
[4][美]喬納森·伯格曼,亞倫·薩姆斯.翻轉課堂與混合式教學:互聯網+時代,教育變革的最佳解決方案[M].韓成財,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8.
[5]蘭國帥.“互聯網+”背景下信息化教學資源共建共享與服務[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本文系2019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思政專項課題“馬克思主義職業教育思想的歷史傳承與時代價值研究”(2019SJB43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