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鄉村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最為薄弱的環節。在鄉村振興和教育強國的背景下,振興鄉村教育的呼聲日益強烈。近年來,國家出臺了縣域校際資源均衡配置等一系列政策促進鄉村教育發展,得益于此,城鄉教育在硬件設施上的差距日漸縮小,但在軟件方面,尤其是教師素質上,仍有著顯而易見的差別。
無數鄉村教師日復一日地堅守在落后的農村地區,忍受清苦,獻身教育,以執著與奉獻托舉起農村孩子改變命運的希望,令人欽佩。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這一群體存在的問題。一直以來,鄉村教學理念陳舊、手段落后、方式傳統等問題廣為人關注,國家關于鄉村教師素質提升的種種舉措也多聚焦于這幾個方面。不可否認,這的確會在一定程度上助推鄉村教育發展,卻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其所觸及的多是鄉村教育的表層問題,更深層也更隱晦的問題在于,不少鄉村教師缺少教育的“精氣神”——沒有目標,沒有理想,沒有信仰。
在廣大鄉村學校,一種倦怠狀態在部分教師中蔓延:有的人渾身負能量,一味抱怨條件差、孩子笨、家長不配合,卻從來不去想自身存在的問題,也不尋求解決之道;有的人得過且過,每天踩著上課鈴聲慢悠悠地走出辦公室,學生學好學壞、未來如何,都不在他的考慮范圍;有的人故步自封,多年如一日講著同樣的知識、說著同樣的道理……就像一群泡在溫水里的青蛙,安逸久了,就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喪失了前游的能力。
這樣的教師,一節課能教給學生什么?一年能教給學生什么?一輩子能教給學生什么?我們又怎能指望這樣一群沒有“精氣神”的、“沉睡”的教師,能培養出有理想、有追求的學生,能推動鄉村振興、國家發展?振興鄉村教育,必須從喚醒鄉村教師開始。
那么,鄉村教師該如何喚醒呢?
首先,要加快推動教師聘用制度改革,打破“鐵飯碗”。多年來,體制內就像一個保護罩,只要教師不犯重大錯誤,就可以一輩子安安穩穩地待在一個崗位、一所學校。因有“王牌”在手,導致有些教師不思進取。為此,國家應當大刀闊斧進行教師聘用制度改革,徹底打破“鐵飯碗”,改變“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局面,讓能者多得、惰者讓位。目前,不少地方推行的“縣管校聘”改革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在編制制度方面,從“編制到人”到“編制到崗”,也是值得一試的改革思路。
其次,要在培訓方面向鄉村教師傾斜,拆除“圍墻”,引入“活水”。一直以來,鄉村學校都存在“在封閉的圍墻內辦教育”的問題,教師學習、交流和培訓的機會都比城市教師少很多。如此一來,他們固然難以接收先進的教育理念、學習先進的教育方法,也很容易因為沒有對比而陷入一種誤區——以為自己的樣子,就是所有教師的樣子,從而安于現狀。為此,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應當在學習、培訓方面向鄉村教師傾斜,為鄉村教師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機會,只有見識到外面更廣闊的世界,了解到教育的新思想、新變化,看到與其他教師的差距,才可能激發鄉村教師的活力,催生其努力上進的動力。
最后,要重視鄉村教師的成就感、獲得感,為鄉村教師提供公平發展的機會。不可否認,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就職業發展而言,鄉村教師所獲得的資源和機會遠遠少于城市教師。以職稱評聘為例,雖然同一地區城鄉教師的標準是一致的,但城市教師要達到標準卻比鄉村教師容易得多。更有甚者,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學校,教育局的人一年去不了一次,什么政策、文件都傳達不到。沒有人管、沒有人問,自然也就沒有發展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鄉村教師如何能有成就感?又何談理想和信仰?為此,國家應當給予鄉村教師更多的關注和尊重,消除城鄉教師之間顯性和隱性的種種不公,更要在教育資源方面有意識地向鄉村學校傾斜,為鄉村教師提供更多發展的機會,讓鄉村教師更有成就感和獲得感。
此外,國家還應該在切實保障鄉村教師待遇、提升鄉村教師地位等方面持續發力。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的靈魂。只有喚醒鄉村教師,才能振興鄉村教育,鄉村和中國的未來才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