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管理學校 上海 200433)
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世衛組織就以明確把肥胖劃為疾病。隨著社會經濟狀況的不斷改善,人們與肥胖展開了長期的拉鋸戰。近年來青少年的肥胖問題成為舉世矚目的公共健康問題,相較于成年人的肥胖,青少年時期的肥胖更容易導致成年后的健康問題。超重及肥胖極易引發代謝綜合征、胰島素抵抗、心血管問題等。我國經濟社會水平高速發展,加之處于營養轉型期,近年來青少年肥胖的發生率逐年增加。中職學生作為青少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中職學生超重及肥胖的發生情況并探析其成因提出可行性對策,有利于加強青少年肥胖的防控工作。體力活動與肥胖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采用經過信效度檢驗的體力活動調查問卷,對中職學生體力活動現狀深入調查和研究,了解中職學生日常體力活動特征,為中職學生健康促進工作提供一定參考。
2018年,以上海市某中職學校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開展研究。納入學生共計1081名,其中男性774名,女性307名,年齡15-18周歲。
調查人員經統一培訓后,對研究對象的身高、體重進行測量,并根據身高體重推算體重指數 (body mass index,BMI),BMI=體重 /身高2(kg/m2)。以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發表的中國兒童青少年性別年齡 BMI參考值作為超重、肥胖的判定標準。
分析歸納中職學生肥胖的相關因素,在此基礎上設計體力活動調查問卷,并對問卷進行信效度分析。主要調查內容有:學生的基本信息;中等強度體力活動的參加情況(每周的天數、時間等),現場指導受試者填寫完畢并回收,并對全部資料進行邏輯審校和修正,去除無效問卷。
國際體力活動調查問卷計算手冊規定,體力活動量(MET-minutes/week)=體力活動強度(MET值)*體力活動時間(分鐘)/天 *活動天數/周,根據MET值的大小分為:2≦MET<3為小強度,3≦MET<6為中等強度強度,MET≧6為大強度體力活動。而體力活動強度等級區別于體力活動量等級,中等強度體力活動是指每天累計進行大強度體力活動的時間≧20分鐘且每周大于3天,或每天累計進行中等強度體力活動時間≧30分鐘且每周大于5天;大強度體力活動是指大強度活動量≧1500MET-minutes/week。
使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體力活動數據使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為高度顯著差異。
1081例中職學生中,超重及肥胖共369例(34.14%,369/1081),其中超重 222 例(20.53%,222/1081),肥胖 147 例(13.60%,147/1081)。男生與女生組的超重率、肥胖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上海某中職學校男生與女生超重率及肥胖率比較[例(%)]

表2 中職學生體力活動調查結果(min/d)
本次調查共發放體力活動問卷1081份,收回有效問卷1081份,有效應答率100%。通過調查發現,男性學生在大強度體力活動時間上明顯高于女性學生,中等強度體力活動時間低于女性,中等以上強度體力活動時間兩性間無差異,視屏時間兩性間無差異。
肥胖是一種身體攝取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營養失調,在體內長期積累,導致脂肪在體內過量蓄積或分布不均勻,導致體重增加的疾病。肥胖人群在成年后患心血管疾病和代謝綜合征的風險高于正常體重的人群。肥胖分為單純性肥胖和繼發性肥胖。單純性肥胖是指非先天性或代謝性疾病引起的繼發性病理性肥胖;繼發性肥胖是指體內激素分泌紊亂和代謝紊亂。兒童和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是遺傳和能量攝入與消耗失衡。是遺傳和內分泌因素、體育活動、飲食因素和社會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本研究顯示中職學生超重及肥胖發生率超過30%,發生率處于較高水平,中職校學生肥胖問題不容樂觀。中職學生肥胖問題主要由三方面引起:(1)缺乏科學指導,受學校課程設置及家庭成員科學素養等多方面影響,中職學生普遍缺乏體重管理的科學觀念;(2)高熱食物攝入過多,課間零食多,飲食偏愛高油高糖等高能量密度的食物,喜愛膨化食品,并且進食速度過快,晚餐通常進食過量;(3)體力活動減少,視頻時間過長。學生人手一部手機,課間不參加體育鍛煉而是沉迷網絡,長時間上網或玩游戲機也是肥胖率增加的危險因素。在家長時間看電視也是導致學生體力活動減少的重要方面。
基因決定個體對肥胖的易感性,環境及外界因素影響基因易感性的表達。建議中職學生日常飲食應注重營養均衡合理搭配三餐;同時注意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學校應注重加強健康宣教,幫助中職學生建立良好的個人生活行為模式和飲食習慣。國家要進一步完善中職學生醫療保健體系,注重加強體醫結合,減少中職學生肥胖及超重的發生發展,減少肥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發生,從而降低全社會的醫療費用,減少衛生服務資源的消耗。
體力活動與健康關系密切已得到大量研究的證實。體力活動缺乏和不足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甚至可能導致死亡。目前對體力活動現狀的調查以體力活動模式特征和體力活動變化趨勢兩類為主,那么正確的評估和體力活動水平則成為研究體力活動對健康影響量效的重點。多數研究關注促進健康的體力活動為中等及以上強度體力活動,此外世界衛生組織推薦 5-17歲兒童青少年每天至少參加 1小時中等及以上體力活動。經調查研究表明本研究中男性與女性中職學生中等以上強度活動時間均未達到標準要求。
身體活動不足是慢性傳染病的主要原因,也是非傳染性疾病死亡率上升的第四大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體育活動不足列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共衛生問題。身體活動不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日益嚴重。喬玉成等對近20年來國內外期刊和WHO發表的關于身體機能不全的研究報告進行了系統分析。結果顯示,全球15歲以上人口缺乏運動的總發病率約為31.1%,女性高于男性,兒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檢出率高于其他年齡組。有研究顯示16-17歲年齡段學生群體體力活動呈明顯下降趨,一方面是該年齡段處于高中時期,學習壓力日益增加,體育課上課頻率降到一周兩次甚至更少,自主參與運動的積極性較低,以及課外體育活動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輔導班或藝術培訓班;另一方面是超重及肥胖青少年的體重不是一日累積而成,而是與受試者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有關,由于過度肥胖產生自卑心理或是堆積的脂肪限制自身參加體育活動等,導致體力活動呈明顯下降趨勢。
盡管手機及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學生的學習及社交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本研究中發現中職學生普遍存在視屏時間過長的問題。這可能會給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尤其是在學生的超重及肥胖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根據美國心臟學會(AHA)的報告,兒童及青少年,因為長時間看屏幕而肥胖的概率將大大增加。這份報告調查了坐姿行為與青春期肥胖和其他心血管代謝疾病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久坐會對肥胖和心血管代謝的健康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而久坐行為多于視屏時間高度關聯。視屏時間過長還會引發飲食及睡眠問題,而飲食和睡眠又會作用于超重及肥胖的發生過程。因此美國心臟協會呼吁,把電視和其他屏幕從臥室內和餐桌上移除,鼓勵“無屏幕的”社交和戶外活動。另外一項研究發現每天使用手機至少5個小時的參與者肥胖的可能性增加了43%。特別是,男學生超重的可能性為36.1%,肥胖的可能性為42.6%;另一方面,女學生超重的可能性為63.9%,肥胖的可能性為57.4%。使用手機或電腦的時間過長,則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不鍛煉和體重增加會增加患糖尿病、心臟病、各種癌癥、骨關節不適、肌肉骨骼癥狀甚至過早死亡的風險。
充足的體育活動可以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減少肥胖和抑郁癥狀的風險。自青少年都幼稚到成熟階段的心理和生理狀態,家庭、學校、社會應該回應他們正確的指導和干預,培養他們良好的健康行為,尤其是體育愛好,使他們掌握了一個或多個體育項目,努力將其注意力轉移到互聯網和電視,為良好的生活質量奠定基礎。
(1)家校聯動加強健康教育尤其是對肥胖學生人群的健康干預。肥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其中遺傳、致胖環境、社會經濟和文化以及行為等因素均占重要比重。肥胖的預防和治療要著重從以上途徑加以干預。注重發揮家校聯動模式的宣傳教育,利用校園廣播、多媒體平臺、專家講座教育、板報知識宣傳、家長沙龍等手段對家長及學生的營養知識、飲食行為、生活習慣及其心理因素進行良性引導,從而有效的預防和控制肥胖;
(2)科學飲食,嚴格控制高能量密度食物攝入。科學進食是行之有效的體重控制策略,通過科學安排自己的飲食計劃,包括改變宏量營養素的攝入比重,增加膳食纖維及優質蛋白質攝入量,減少油脂攝入量,適當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入等等。課間休息或閑暇時間減少各類零食的攝入量。按時吃飯,適當放緩吃飯速度,細嚼慢咽等同樣有利于體重控制;
(3)改變行為,增加體力活動。積極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模式,糾正不良行為。用積極向上的學生活動把學生從手機、網絡游戲中吸引過來。引導學生多讀健康有益的書刊,多多投入到戶外活動中去。適當參加體育運動增加脂肪消耗,有氧慢跑快步走、球類運動、跳繩等各種各樣的運動不僅可以保持身材勻稱,而且可以保持心情舒暢,充滿活力。針對肥胖中職學生體質逐年下降的現狀,采用適當合理有效的體育鍛煉方式幫助他們減肥和提高體質健康水平,是我們體育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因此,我們必須進行正確的健康教育并給予體育運動方面指導。通過科學的體育鍛煉,使肥胖學生體重逐漸減輕,以達到更好的減肥和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1)上海某中職學校學生肥胖及超重發生率較高,合計達到30%以上,男女學生間肥胖及超重無差別;
(2)上海某中職學校學生中等以上強度的體力活動明顯不足,女生在大強度體力活動時間上明顯少于男生。男女生均存在視屏時間過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