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豐
日本規定,年滿二十歲,方可算成年,方可抽煙飲酒。盡管如此,年輕人要想做點出格的事情,總有辦法。有人說,誰的青春不迷茫?那么,誰的青春又沒有張狂過呢。
然而,日本某律師事務所的工作人員表示,近來,前來咨詢“電子文身”相關事宜的人越來越多了。何謂“電子文身”?通俗點說,就是曾經在網上發布的言行。這些言行,就像文身一樣,無法徹底清除。
眾所周知,在日本,有文身的人不被允許進入公共浴室,而有“電子文身”的年輕人,也很難被大公司接受。
有一些日本企業在面試應屆畢業生時,會要求對方提交個人社交賬戶的資料。在大數據越來越完備,電子檔案越來越強大的時代,曾經做過的事情發過的照片敲過的言論,都會被一一記錄。
不少年輕人萬分懊悔,因為他們發現,自己當初一時沖動發布在網絡上的不當、不雅、不適信息,如今變成了永遠存在的“電子文身”,成為被大公司拒之門外的“人生污點”。
在日本,找工作有一個專有名詞——“就活”。就活,代表一個人跨越了學生到社會人的鴻溝,標志著人真正的成長,其意義,極其重要。日本的大學生活相對自由,學生們通常在校外居住,校方對于衣著、發色、生活方式都沒有要求。一旦需要就業,學生們就必須買一套干練的職業裝,把亂七八糟的發色染回黑色,一板一眼地參加“就活”。而校方,也會提供各種形式的就業培訓,幫助學生們就業。
高中時曾經和朋友一起在網絡上開設博客的男子,為自己十幾年前做過的“傻事”惴惴不安。醉酒后的照片,被朋友發布在自己的博客上,如今跟朋友失聯,想求他刪除都不行。像這樣的“電子文身”如同懸于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讓日本的年輕人處于恐慌之中。生怕自己年少輕狂時的不當行為,成為判處自己職業生涯“死刑”的“鐵證”。
“年輕人犯了錯,上帝都會原諒他。”是否應該因為一時的錯誤,就“一言定終身”,在“就活”的道路上,讓“電子文身”成為一輩子的污點呢?
“電子文身”的存在,還暴露出許多問題。一方面,當事人因為當時發布的網站已經失去維護,而無法刪除或修改。另一方面,黑客技術永遠比網站維護者更快一步,當用戶發布的信息被攻擊或者利用的時候,誰又來保護他們的利益呢?
對“電子文身”這一問題提出質疑的,還有日本《每日新聞》的資深記者佐佐木尚俊。他認為,人類發明了文字,記錄歷史,傳遞科學和文明,這是一種進步。然而,網絡時代的到來,讓記錄變得如此的容易,電子檔案隨時隨地都能存在。記錄的成本變低了,是否意味著,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可能變大了呢?
其實,“電子文身”這一社會現象背后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歸根結底,在于應該采取怎樣的方式對網絡言行進行監管,以及如何把握監管的力度。僅僅靠主觀的判斷,對其他人進行所謂道德的評價,不應該是文明社會的運行規則,最終,文明的前進,還要歸于立法的細致和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