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陰中學新城校區 趙惠敏
提問是初中數學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它可以檢測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從正面引發學生思考問題,促使學生主動應用知識。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提問更需要改變為以問題作為驅動力,通過引導,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初中數學有很多具有對比分析性的理論,經過加工,可以將其轉化成問題,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自主思考,鞏固課堂知識;另一方面,可以發展學生的知識遷移意識,使學生能自主吸收更多數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用函數觀點看一元二次方程”時,其中涉及之前學習的一元二次方程和剛學過的二次函數,這兩者之間存在形式上的類似性,在實際教學中就可以運用條件對比教學法組織學生學習。(1)板書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數的常用表達形式,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兩者之間的不同(一元二次方程中的c是常數,而二次函數中c變成了c-y,為變量)。(2)引導學生探討一元二次方程對于二次函數的特殊意義(事實上,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就是當二次函數值y=0 時對應的x值,即為二次函數圖像與x軸的交點)。(3)引導學生深入進行條件對比:①二次函數圖像與x軸無交點的條件與一元二次方程無解的條件對比;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與二次函數圖像對稱軸的關系;③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正負判定與二次函數圖像的關系。以此為牽引,讓學生自行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有一解為0 和二次函數圖像必過點(0,0)的條件。通過基于條件對比的引導教學,學生可以深入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數的世界中,讓學習充滿活力。
因此,在難度較大的數學知識教學中,運用條件對比非常有效。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掌握條件對比的方法,可以讓數學變得更有魔力,讓學生在不自覺中建立遷移意識,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初中數學中有很多知識點具有相關性,這些相關性的知識點運用到解題中,可以形成多種解法,一方面可以鞏固學生對多個知識點的掌握,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分析問題,提升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一題多解”是培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日常教學中,教師需要潛心研究和實踐,同時引導學生開展類似探究,優化學生的思維。
生活中蘊含很多數學知識,實際教學中,設置與生活相關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對知識點更有興趣,啟發學生聯想,開發學生的實踐應用思維。
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時,讓學生思考:三條邊相等的三角形全等。那么四條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全等嗎?為學生展示工廠門前伸縮門的移動視頻,學生發現,隨著伸縮門的移動,雖然邊長不變,但平行四邊形的形狀在變,所以不全等。接著,讓學生先動手裁出3 張紙條,用圖釘釘住首尾,組成一個三角形;再裁出4 張紙條(兩兩長度相同),然后首尾相連(對邊相等)用圖釘釘住,組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最后,讓學生拉扯三角形的一邊和平行四邊形的一邊,大家就會發現三角形不會動,而平行四邊形的一邊在動,也就知道了伸縮防護鏈中平行四邊形的工作原理。
生活是學生數學學習的源頭活水,通過讓學生主動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應用,進而開啟學生的實踐應用意識,增強學生學習信心。
綜上,思維與問題息息相關,在教學實踐研究中,需要老師想方設法地落實“問題驅動”,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在潛移默化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