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猛
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對學生理解能力和解答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因此,為促進學生整體水平的提高,教師應該主動革新思想觀念,強化教學方式方法的探索,合理制定教學策略,保證應用題教學質量在整體提高的同時,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也能越來越強。
一、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學生的主體性較弱
在具體的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期間,主動權經常把握在教師手中,教師在課堂上往往過于“負責”,將應用題的解題步驟、思路、方式等詳細講解給學生,幫助學生分析題目,讓學生找出題目中的隱藏信息,并對學生加以引導,輔助學生對題目展開分析,找出其中的數量關系。針對這一教學方式,雖然教師所提供的幫助相對較多,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沒有太多自主思考和分析的時間,只能依照教師的思路來解決問題,學生的思考能力不強,如若擺脫教師獨立解決問題,那么學生則很難精準找出問題答案。并且,在課堂上,問題的產生大多是在教師預設的問題之內,雖然能讓教學活動的開展相對順利,但也說明了學生不能積極進行思考,阻礙了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增強,不利于學生今后系統學習數學。
(二)教學方式方法缺乏創新性
現階段,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過程中,講授以及問答是應用較為常見的兩種方式。在課堂上,教師習慣以講授為主,在課堂上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由教師進行講解,而其余的時間則是教師與學生進行問答,這一教學方式缺乏多樣性以及創新性,即便教學方式方法得到了創新,但也只能停留在表面,并不能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應試教育方式,包括填鴨式、灌輸式等,同時,教師在對教學目標的制定過程中,仍然以學生會做題為主,為了能實現這一目標,講授法無疑是效率最高的一種手段。由此可以看出,教學目標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教學方式的多樣性,不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良好形成。
(三)對學生反思習慣培養不注重
結合當前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成效來看,部分學生在學習期間,大多是教師一講便會,但是在實際做題的過程中卻經常出現錯誤。這一現象,明顯體現出學生在做題時的粗心大意,學生并沒有養成認真反思的良好習慣,最終導致同類型的問題經常出錯。同時,在實際的應用題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習題完成情況的檢查,只關注學生的答案是否精準,很少能對學生驗算作出明確的要求,致使學生為了做題而做題,不能及時地進行反思,找出自身存在的錯誤,有針對性地加以改正,從而使得學習效率不能得到提升,制約了教學質量的進一步增強。
二、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的基本途徑
面對現階段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為了能徹底解決,教師在實際教學時,應該找出問題的成因,并以此為依據,深入探索提升教學方式方法的途徑,積極地進行嘗試,保證學生數學解題能力在整體提高的同時,教學水平和效率也能進一步提升。
(一)選擇貼近生活的數學實例
為了能從整體的角度上提升學生應用題解題能力,教師應該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效銜接在一起,讓學生能借助學習的知識,靈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在對應用題解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情況無非有兩種,一種為比較明顯的問題,在題干中已經給出具體的條件,在實際解題過程中,可以依照題目中的定量關系,精準地將已知條件找出來,快速對問題進行解答,這類題型在以往應用較為普遍,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題型。另一種問題是需要學生自主發現以及選擇題目中給出的定量關系進行求解,在實際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要深入地對題目中各類信息進行分析,找出其中關系。通常,這種問題難度很大,教育價值非常強,學生在解題期間可以作為探索者以及發現者,深層次地對問題進行研究,側重培養學生收集信息以及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能準確解決問題。
例如,小東家里的一個水龍頭內徑是2 cm,小東洗手之后忘關水龍頭,如果水龍頭里水的流速是2.5 m/s,那么一分鐘浪費了多少水?這一問題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比較貼合,學生在解答問題時能更主動地進行思考,或者回家進行實踐活動,自己總結規律,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在本題中,自來水管的形狀是圓柱形,要求浪費多少升水,就要結合圓柱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將每秒流出的水量計算出來,然后乘以60即可。具體為:1分鐘=60秒,2.5米=250厘米,3.14×(2÷2)2×250×60=3.14×1×250×60=47 100立方米,47 100立方米=47.1升,所以1分鐘浪費水47.1升。在解決這一問題期間,主要分清所求物體的形狀,然后轉化為求有關圖形的體積問題,整個過程直觀清晰,學生能快速且精準地計算問題。
(二)增強學生理解應用題的能力
在數學試題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引導學生將題干中的問題轉化成數學語言之外,也要側重提高學生的讀題能力,加大對學生的訓練力度,保證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可以及時找出題目中的重要信息。由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偏低,使得在應用題解題過程中,并不具備良好的數學思維以及邏輯能力,無法清晰地對題意進行分析,也不能找出其中的數量關系。因而,教師應該采取科學方式,促進學生理解應用題能力的提升。教師在對應用題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需要直觀且清晰地為學生講解,讓學生能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解題,保證學生可以及時發現題目中的隱含條件,在短時間內將題干中的數量關系找出來,從而快速解答。
例如,某小學五年級共有152名學生,選出男生1/11和5名女生參加興趣小組,剩下的男同學和女同學人數相等,那么五年級的男同學和女同學各為多少人?這類題目,以五年級學生的水平來解答應該相對容易,因為較為簡單,只是求多少人的問題,所以只需要設置兩個未知數就能輕松地找準答案。具體為:將男生設置為x,女生y,為x+y=152,1-x/11=y-5,最終所求出的結果為男生77人,女生為152-77=75人。但是,部分學生在解答這類問題時,經常會出現粗心大意的情況,計算過程或者方程設置不對等,致使出現錯誤的答案。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問題深入分析,強化學生的能力,保證學生可以精準且快速地將問題解決。8715E4DC-A70E-4B11-AE8C-8E41406CF042
(三)注重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對于絕大部分的小學生而言,由于年齡相對較小,再加上認知水平偏低,所以在歸納總結期間,能力較為薄弱,無法將同一類型的題目有效整合起來。因此,教師在對學生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培養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采取不同種方式來解決問題,可以將學到的方法靈活應用到問題解題中,提高解題的精準度。
例如,一列車的長度為150米,在行駛時每秒行駛19米,一座大橋的長度為420米,如果想要通過需要花費多長時間?對于這類過橋問題而言,在解決期間,學生只要掌握三個公式便能對問題靈活地進行解答:路橋=車長+橋長;時間=(車長+橋長)÷速度;速度=(車長+橋長)÷時間。當掌握這類公式之后,可以依照題目所給出的條件來解答問題,具體為:(150+420)÷19=30(秒)。學生在解決這類問題之后,教師可以繼續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想一想有沒有其他方式方法來解決問題,保證學生學習效率在整體提高的同時,還能強化學生的數學應用題解析能力。
(四)運用信息技術深入挖掘應用題潛在信息
當下,在教育教學期間,信息技術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應用題教學過程中,應該將信息技術合理融合到課堂中,著力促進學生應用題解題效率及精準度的提升。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對微課進行利用,將例題、習題以及課程內容等組合在一起,為學生播放動態視頻,引導學生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背景等信息,將隱藏的信息挖掘出來,保證學生的解題效率能得到提升。
例如,一個長方體底面是一個周長為8厘米的正方形,側面展開后是一個正方形,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在小學教學階段,求長方體體積是一個比較難的知識點,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會出現錯誤。所以在解決這類問題期間,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找到題目中的隱藏信息,讓學生關注長方體側面展開為正方形這一重要信息,之后再輔以視頻講解,通過動態的方式來進行呈現,保證問題能變得直觀化和簡單化。在解答該問題時,側面展開就是側面積,是“長×高”和“寬×高”的4個面。所以,長方體的長和寬為8÷4=2,高為2×4=8,具體的體積為2×2×8=32立方厘米。通過對這種方式的有效利用,學生在解決應用題過程中,不僅會非常容易,解題的速度也會有所提升,有利于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
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階段,教師必須采取正確的教學途徑和方式,科學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掌握做題的技巧,提升學生解題的精準度。在實際教學期間,教師可以運用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解答應用題,增強學生水平,保證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可以快速厘清思路,找出題目中的重點,提高學生解題效率。8715E4DC-A70E-4B11-AE8C-8E41406CF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