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亮,雙 全,王俊國
(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18)
“雨課堂”是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推出的混合教學新手段[1]。“雨課堂”借助office平臺,在PowerPoint上安裝插件,將復雜的技術手段融入到PowerPoint和微信,進而建立課前推送預習材料與課堂互動教學間的溝通橋梁[2-3]。
“乳與乳制品工藝學”是食品類專業課中的一門核心課程,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蒙語授課班學生的必修課程;是一門講述乳的物理化學性質及各種乳制品加工工藝的課程,涉及到動物科學、化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營養學、現代生物技術及食品機械等許多學科的知識[4]。
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師對“乳與乳制品工藝學”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了研究,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要在高等教育過程中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加快全民信息技術普及和應用。高校依據綱要精神,都進行了教育信息化的加強工作,信息技術逐步深入地應用于大學課堂中,其中雨課堂、翻轉課堂、慕課等逐步成為研究熱點。如果能把“雨課堂”應用于蒙語授課班學生的“乳與乳制品工藝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講授與學生課前自學相結合,將更加利于學生對乳與乳制品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蒙語授課學生(蒙生),是指在基礎教育階段完全用蒙古語授課的學生[5]。蒙古語是其母語,漢語作為他們的第二語言,是通過課堂語言課程來學習的。高校蒙語授課學生多數來自少數民族聚居區,進入大學校門之前一直用蒙語授課,日常生活中也很少使用漢語交流,且入學分數比漢族學生低很多,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和讀寫能力非常薄弱[6]。進入大學以后,蒙生主要以漢語溝通學習為主;但是,大學課程實行大班上課的客觀條件,學生上課時沒有更多的鍛煉機會,致使學生難以準確地用漢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進而對純漢語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和吸收有一定的困難,對用漢語解釋和用母語解釋的問題理解起來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導致蒙語授課學生在專業課程中的學習顯得非常吃力[7]。
部分蒙語授課學生在初高中學習階段在家長和班主任監督下刻苦學習,考進理想的大學;等他們步入大學校門以后,沒有了學習監督人,學習自主能力稍差的學生不再用功學習,課堂上不做筆記、不與教師做互動,得過且過等待畢業[8]。另外,一些蒙語授課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基礎、甚至是學習能力不如漢族學生,學習一些專業知識沒什么用,考取公務員是畢業后唯一的出路。因此,等待畢業、考取公務員變成了大部分蒙生的追求目標,極度影響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蒙古族是一個優秀的民族,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寫下過壯麗的詩篇。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蒙生更喜歡揚鞭越馬而不是吟詩作賦,也就是說他們坐下來專注于研究、學習某方面知識的積極性遠不如動起來更有興致,即他們思考、學習能力,遠不如他們動手能力[9]。因此,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已不太適應目前蒙生的教學,即使借助多媒體的講課方式、配備蒙古族的教師上課,也達不到很好的一個教學效果。因此,怎么樣從課程上進行改革、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進而使他們的動手能力和課程內容有機的結合是目前蒙生課程教學中面臨的問題之一。
由于“乳與乳制品工藝學”具有多學科交叉性、實踐操作性強和應用廣泛等特點,長期以來該課程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方面一直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以考試為導向,課堂教學為主,表現為“灌輸式教學”[10]。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堂講授、實驗安排、期末考試給學生傳達固定模式的知識體系,使學生按部就班完成學習任務,學生的獨立思考、學習和發現問題的能力不能夠得到良好的培養。涉及到乳品生產設備、具體生產工藝及工藝中的操作要點等知識點的時候,講授的內容過于抽象、空洞,不利于學生有效且直觀地掌握乳制品具體生產工藝與生產設備的工作原理[11-12]。雖然,多媒體的教學手段覆蓋了很多高校,但是在演示文稿中大篇幅的文字敘述和理論講述,使蒙生聽得云里霧里,使他們的學習熱情極度降低。
“乳與乳制品工藝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實驗教學占整個課程的1/4學時。從以往的實驗課程安排來看,一般會把實驗課程安排在理論課程結束之后,集中完成實驗。這樣會大大影響實驗課的效果,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學生對前期理論課程有些遺忘,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回憶課堂知識、查找相關資料上,或者直接讓教師解答,缺乏主動性和創新性。“乳與乳制品工藝學”課程實驗內容包括原料乳物理性質的檢測、新鮮度的測定、酒精實驗等基礎實驗,以及酸奶、干酪和冰激凌的制作等乳制品加工實驗。實驗內容豐富,但是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尤其在乳制品加工實驗中,學生一直在教師的指導下配制產品配方、學習儀器設備的使用,使學生的動手能力、獨立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不能夠得到良好的培養。此外,對于蒙生來說缺乏新編蒙文實驗教材,不能適應現代食品科學實驗教學需要。
“乳與乳制品工藝學”課程從內容上來看,由淺到深、由理論基礎知識到產品的加工;但是在理論教學過程中過分強化書本上的知識,很少結合到乳制品生產工藝的介紹和視頻的展示,對乳制品生產的全過程學生只有大致、粗略的理論上的理解。此外,教師在授課時對乳與乳制品國內外最新的發展動態和最新產品介紹不足,一味地以課本為中心,照搬課本上的內容,課后很少給學生留相關讀物,缺乏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造成了學生除了教材沒有其他書籍參考材料的情況,進而影響了教學效果,阻礙了學生對知識的創新性思考。
“雨課堂”是清華大學“學堂在線”推出的一款基于互聯網和微信創新的教學軟件;是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學的最新成果[2]。學生通過微信掃碼進入課堂,并可以進行實時答題及提交作業等任務;教師通過互動、答題及作業完成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進而雨課堂讓傳統課堂上的互動貫穿于課上、課下永不下線[13-14]。
“雨課堂”在“乳與乳制品工藝學”課程教學中的實施設計思路見圖1。

圖1 “雨課堂”在“乳與乳制品工藝學”課程教學中的實施設計思路
課前教師提前在微信雨課堂公眾號中建立“乳與乳制品工藝學”在線課堂,并結合蒙生的基本情況發布課前預習蒙漢雙語版PPT、布置預習任務、上傳相關視頻資源,使學生在課前對授課內容有所了解。學生端接收教師推送的預習資料,在教師制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并對自己不清楚的學習內容完成“不懂”反饋。教師端可實時監測學生預習進展,對學生的“不懂”問題及時在線解答,對未完成任務的學生通過發公告的形式及時督促,時刻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難點,課堂教課更有針對性,學生學習更有目標性,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提高了教學效果和質量。
完成實驗課程中的理論部分的講解,將“乳與乳制品工藝學”實驗要求、實驗安排、實驗內容課件、實驗儀器說明及操作規程和實驗注意事項等內容通過雨課堂同步推送給學生。學生預習完之后教師對學生疑難點進行解答,并分組討論實驗具體操作步驟,如實驗條件、實驗中的注意事項等,為順利完成實驗做準備,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課前推送預習資料,學生對講課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上課時教師以蒙漢雙語的形式,采用邊講邊提問的方式進行;教師可在講解過程中的每個知識點中都設計選擇題、填空題或投票的形式,當場推送給學生并限時作答,鞏固知識點。每個人通過答題,跟上教師的思路,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同時答題的形式可活躍課堂氣氛,有效提高學生積極性,教師能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理解程度,可針對錯誤率高的知識點進行詳細反復的講解,達到精準教學。課堂上教師可根據情況開啟彈幕,學生通過發彈幕發表評論并與教師互動。
每節課結束后教師都要求學生進行課程總結,并上傳至雨課堂中;教師可根據學生課堂表現和課后總結情況,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并通過個性化、針對性地輔導幫助學習表現不太理想的蒙生。課后,學生可收藏教師授課PPT,在課后隨時可以重新查看復習,教師會實時與學生互動探討,為學生答疑。
在課后,教師查找課程相關的拓展文獻和相關資料,推送到雨課堂上,每節課可安排1~2名學生用漢語講解文獻或相關資料的讀后觀點,與其他學生進行分享專業知識或讀后感。這樣不僅能夠提高蒙班學生的閱讀文獻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還能拓寬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認識與眼界。
“乳與乳制品工藝學”課程基于“雨課堂”教學模式實現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的教學活動,可充分調動蒙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很好地發揮蒙生好動的性格,培養蒙生獨立的思考能力和語言溝通能力,提高師生互動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筆者利用“雨課堂”平臺,基于蒙授班學生的現狀進行“乳與乳制品工藝學”課程教學改革,通過精心設計課前、課中和課后全過程教學活動,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