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寬,辜文杰
(漢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
教育部推行的診斷改進工作,最終的目的是使各高職院校構建全要素、網絡化、常態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立縱橫聯動全覆蓋的質量改進螺旋運行機制; 建設校本特色的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提升學院信息化管理水平;強化質量自我保證意識,形成具有行業特色的質量文化。 診斷改進工作在總體上必須遵循復核依據、核心要素和診改軌跡三個重要原則[1-3]。
本校診斷改進的依據主要有三個:國家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 [2015]2 號)、《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 (試行) 啟動相關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5]168 號)和陜西省教育廳《陜西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實施方案的通知》(陜教高[2016]3 號)。
診斷改進工作要求院校始終圍繞目標標準、 監測預警、機制建設和運行情況四個核心要素來推進。 本文將在實例中圍繞這些要素具體展開實施過程。
診斷改進工作不像評估那樣,督促學校建立起層級式的人才培養質量管理系統,而是要引導學校發揮教育質量主體作用,自主開展診改工作。 在診斷改進“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的運轉過程中,不斷的完成院校質量體系的建設和完善。 過程中要求堅持數據分析與實踐研判相結合,基于學校平臺數據分析,以軌跡變化為關注點,輔以實際調查研究,做出與事實相符的判斷。
“單片機與車載網絡系統檢修”課程是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開設于第三學期,共72學時,4 學分。 參考教材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汽車單片機與車載網絡技術》,于萬海主編。 課程的主要內容為三部分: 汽車ECU 和單片機、 簡單數字電路基礎、三種車載網絡(CANLINMOST)。教學主要以項目為主線、以任務為驅動模式。 原教學資源有:教案、PPT、圖片、實訓工作頁等。教學團隊有教師3 名,其中專任教師2 名,企業兼職教師1 名,雙師型比例達67%。
根據漢中職業技術學院“十三五”改革和發展規劃、汽車與機電工程學院“十三五”專業改革和發展子規劃、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課程建設規劃,確定了“單片機與車載網絡系統檢修” 的建設目標是院級混合式教學改革課程。現狀和目標之間的差距主要有:師資力量、教師實踐能力、線上資源,線上線下融合等方面。 通過對課程建設目標進行分解和細化,將這門課程按課程規劃、課堂教學、教學團隊建設、教學資源建設、實訓條件建設、考核方式建設和教學效果評估7 個維度進行分解,按照2016—2020年五個學年細分年度目標,制定了課程診改五縱七橫的目標分解表[4-5]。
依據上級建設標準,國家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和陜西省《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項目指標體系》《漢中職業技術學院課程建設標準(試行)》,梳理細化了本門課的課程建設標準。涵蓋課程目標、課程基礎、課程資源、教學改革、教學團隊建設、課堂教學和教學效果七大要素,并設立了32 項課程診斷質量保證體系,做到量化可監控。
按照事前設計建標,事中實時監控,事后診斷改進的思路,構建“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如圖1 所示。 利用學院校本數據平臺和課程藍墨云數據平臺的運行,在“8”字螺旋中進行動態監測預警。

圖1 “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
為了保證診改切實有效,課程團隊成立了質量保證小組,圍繞課程建設標準中的7 大要素細致分工,責任到人。
實施過程就是課程的教學過程,要進入 “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的小循環,動態的監控課程是否滿足各要素質控點。 對于低于預警值的質控點要持續進行改進,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課程目標和標準建設。定期召開課程實施研討會,邀請行業企業和高校專家指導課程建設,并修訂課程標準。
2)推動教學資源建設。 按照計劃完成圖片、課件、視頻、動畫等建設,保質保量的達到建設目標,并根據課程標準的更新不斷優化教學資源。
3)完善師資隊伍建設。 要求團隊教師參與企業調研,參加企業實踐實習,提升教師實踐能力;鼓勵教師參加信息化教學比賽,指導學生參加技能大賽,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組織教師參與行業企業和院校的各級培訓。
4) 積極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 利用云班課實施教學,通過課前發布資源,課中布置任務,課后進行點評的方式實施,具體過程如下: ①教師課前發布工作任務,以任務為引領,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和課前預習,同時發布導學視頻,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部分學生課前展開討論,基本達到了課前導入的效果。 對于沒有查看資源的同學,每一堂課都要進行預警。 改進措施為:通過平臺提醒學生查看資源,豐富資源類型,如視頻、圖片、動畫等,教育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②課中發布測試,測試結束前對于未參與的同學進行預警。改進措施為監督其完成。③課后布置作業,設置結束時間,結束時間前一個小時,及時查看未提交的同學,做出提醒。 每周根據藍墨云后臺數據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并每周發布預警消息。 根據每周發布的預警消息,及時針對問題學生,精準查找問題進行改進。 改進措施為:加強學生考勤監督,督促學生觀看資源,豐富班課活動等。
5)實施多元化考核。 考核評價分別按過程考評(60%)和期末考評(40%)兩種途徑進行,其中過程考評分為出勤考評(10%)、作業和工單考核(20%)、技能考核(30%)三個方面。
截至2020年7月,對照2020年課程建設目標標準,年度課程建設任務完成率為62.5%,教學過程運行良好,預計年底能完成預定目標。
為推動目標的順利完成,并滿足質控點的要求,需制定相關激勵措施。 其中教師層面,積極獎勵參與建設課程的教師,并在各項比賽拿獎的教師給予激勵,在年度考核、評優、職稱晉升中優先考慮;學生層面,根據課程考核方案,將學習過程中表現優秀的學生給予較高評分,依據獎助學金政策給予激勵。
作為“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的最后三步,是診斷改進工作循環的結尾,同時也是下一個循環的開始。 在循環中遇到的問題要進行學習、創新、改進,從而達到螺旋式上升的目標。學習創新改進的舉措有:1)邀請校外專家,尤其在資源建設經驗豐富的教授做專題講座。 2) 安排課程建設團隊外出參加培訓。 依據團隊成員個人特長,合理安排任務,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3)學生參與到資源建設工作中來。 定期研討實施過程,針對實施過程中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4)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改進教學理念和課程實施方法。 5)逐漸增加信息化平臺的使用比例,為師生線上線下互動教學提供支持與保障。
通過構建“單片機與車載網絡系統檢修”課程“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并進行診改實踐,取得了積極成效,從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來分析。
1)教師層面。 教學團隊通過參與診改工作,增強了自身業務水平和實踐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團隊成員立項省廳級課題1 項,結題院級課題2 項,公開發表論文5篇,參加各級各類比賽獲獎3 人次,外出學習、掛職鍛煉3人次。
2)學生層面。課程診改工作直接使課程教學質量有了顯著提升,對比2018 級三年制高職和2016 級五年制汽修兩個班的學習成績,學生成績合格率、 優秀率明顯提升。而且學生實踐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教學過程中,重在實踐,強化技能,通過理實一體課程的潛移默化,學生參加2019年汽車專業技能大賽、陜西省創新創業大賽、數學建模等比賽,均取得了一定成績。
診斷改進工作是教育部全面深化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是以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制度,健全管理、監控機制為目標,以構建和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提升信息技術水平、樹立現代質量文化為任務。 對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和學生五個層面實施診斷與改進,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本文以課程層面的診斷改進工作為實例,詳細闡述了“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的實施過程,對高職院校課程診斷改進工作提供了借鑒參考。 診斷改進工作是持續不間斷的,希望今后各高職院校在診改工作中能積極開拓創新,腳踏實地找差距診斷自身問題,努力尋求提高教育質量的新方法,扎實推進改進工作,不斷完善高職院校內部質量體系,規范教學管理、提高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