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慧
(湖南女子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4)
進入大學后,很多大學生都是迷茫的,女大學生更是如此。高中時,學業緊張、目標明確,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比較強。而進入大學后,自由支配時間增多,壓力突然驟減,再加上女大學生就業難等問題,女大學生對學習變得無所適從,不知道為什么學、學什么。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引導女大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提高學習主動性,就成為促使女大學生順利適應大學生活成長成材的關鍵。認識影響行動,解決這一狀況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提高女大學生對專業的認知。
人的行為產生的一般模式:知、情、意、行。知是認知,是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情是指情感,人腦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意指意志,行是指行動。認知影響情感,情感決定堅持性,從而影響人的行為。所以,專業認知會影響專業態度,進而影響專業學習的行為[1]。
專業認知是指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識,包括:對所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要求,對將來從事具體職業的工作特點、工作內容和發展方向的整體認知。專業認知是否清晰,影響對專業的認同感,進而影響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行為。研究表明,專業認知度越高,對專業越感興趣,學習狀況就越好。
女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她們既有一般青年大學生的普遍心理特征,也有一般女青年的心理特點。當代女大學生同以往女大學生相比,更具有時代特征,自尊心較強,成才意識十分強烈,渴望學業有成、事業成功、家庭幸福。但由于缺少對專業、對課程、對社會和對行業的了解與把握,致使部分女大學生迷失了方向,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
本次調查以某高校某專業的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是100%,問卷回收的總體情況良好,可以反映出該專業女大學生專業認知的狀況。調查結果分析如下表1、表2、表3、表4所示。
從表1可以分析出:在填報高考志愿時,真正按照興趣愛好選擇專業的僅占19%,考慮到日后就業的占29%,這兩部分人對專業有一定的了解。按父母要求填報的占22%,服從分配的占9%,隨便選擇的占21%,前者反映出父母對專業有一定認識,后兩者反映出學生根本沒有了解過專業。

表1 專業選擇調查表

表2 專業興趣調查表

表3 影響專業興趣調查表

表4 對專業了解調查表
從表2可以看出,對所學專業非常感興趣的占21%,一般的占70%,不感興趣的占9%。由此可見,只要教師在專業上引導得當,使學生對專業有深刻、全面的認識,可以培養起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從而提高專業學習的興趣。
從表3分析出,影響學生對專業學習興趣的因素中,專業發展前途占39%,個人興趣特長占34%,工作性質占11%,經濟收入占9%,社會地位占2%,前兩項比例較高,反映出學生對所學專業的發展趨勢與方向不夠了解,對于如何來學、如何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不甚了解。可見,加強學生對專業的認知是非常必要的。
從表4可以分析出,對專業很了解的學生僅占3%,這個比例相當低。大致了解的占89%,不了解的占8%。由此可見,學生對專業是缺少認知的。
綜上所述,由于在入大學前學生了解專業的渠道有限,她們對自己所選專業的認知是比較片面與膚淺的,這就導致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茫然,進而影響她們學習的積極性。所以,進入大學后,應加強女大學生對專業認知的教育,使她們清楚了解所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的設置、學習的要求以及就業需求等。
學生進入大學后,由于對所學專業知之甚少、知之甚淺,導致大學生對大學學習的錯誤認知以及學習的迷茫。因此,加大學生的專業認知,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專業的培養目標、行業對專業人才的要求、大學應當學什么、怎么學以及對所學知識如何運用等,就可以讓學生有選擇性和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并且在不斷地探索學習和實踐之中,確定自己未來的工作或研究方向,消除迷茫感,從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專業學習之中。當然,加大學生的專業認知,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循序漸進地開展[2]。為了更好地促進女大學生成才,課題組教師開展了如下提高女大學生專業認知的嘗試活動。
新生進入大學后,往往是茫然、不知所措,表現在不知專業的培養目標、專業課程的設置、就業的職業、需要考取的證書、需要為專業學習做的準備等。為了使新生快速地適應大學學習生活,充分了解自己所學的專業,明確大學學習的目標,有效地開展專業學習,可在開學初開展新生專業入學教育活動,從人才培養方案、學習方法、成績考核標準、實踐教學、學分要求、就業去向等方面介紹專業的基本情況和要求,同時可現場展示專業技能,如我專業舉行了小合唱、舞蹈表演、樂器彈奏、繪畫和手工作品展等。專業入學教育是新生入學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有助于學生對所學專業的初步認識,而且也認識到要學好專業、要有一個好的發展,必須認真學、認真練。
專業入學教育由于受時間的限制,介紹比較簡單,學生對專業的認知比較粗淺,而且也容易遺忘。為了便于學生詳細、深入地了解專業,盡快轉變角色,融入大學生活,可以編寫專業指導手冊供學生自主學習。專業指導手冊的內容包括:專業概況、師資力量、專業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設置、學分要求、就業方向、考證要求、技能考核要求、專業競賽活動、校外實踐活動安排等。通過閱讀專業學習指導手冊,使學生對專業有較全面、深刻的了解。
當然,專業指導手冊需要結合新的政策制度、社會發展趨勢、行業需求和學生的建議,進行滾動更新和調整完善,從而提高專業指導手冊的針對性、指導性和實用性。
大學生入學后,面對新的環境、新的任務、新的征程,需要新的思考與認識。學生閱讀專業指導手冊,是自主認識專業的第一步。要使學生深刻領會、理解,還需要開設專業教育課程。如我專業開設了《學前教育學業指導》課程,通過專門的課程教學,幫助學生深入、系統地了解學前教育專業發展的背景、專業發展的趨勢、專業發展的方向、畢業要求,從而明確專業發展目標、確定專業發展方向、制定專業發展規劃、提高專業認同感、培養專業情感,使專業學習有的放矢。
開設專業教育課程,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系統學習專業指導手冊;其次,重點指導學生學習和了解專業的特點和學習要求,掌握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技能課的學習方法,懂得合理安排時間,幫助她們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再次,指導學生進行學業規劃;最后,開展導師制,輔導和督促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狀況細化完善學業規劃,將學業規劃落到實處。
導師制是指把大一學生分為適當人數的小組,每組由一名專業教師擔任導師,從入學至畢業的整個教育過程,導師要給予學生生活輔導、學業指導、心理疏導、職業導航、人生規劃指導等,努力為每一個學生創造主動發展的無限空間。導師制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這對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實施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培養,推動高校教與學一體化,構建合作與互動的育人機制,提高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社會在發展,行業的需求也是不斷變化,所以,在開設了專業教育課程的基礎,可在大一、大二期間開設系列的認識專業的講座。講座可以聘請相關領域的有識之士,為學生講解行業的發展、行業對人才的專業要求、為達到相應專業要求在校期間應做好哪些知識準備和技能準備等;還可邀請各領域的優秀學長與學生交流,介紹其成長歷程、如何選擇專業發展方向、如何為專業發展做準備、參加哪些相關活動等。通過講座,可以給學生更多啟示,解答學習的困惑并傳授學習的經驗,同時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對學業重要性的認識觀念。通過逐步增加對專業的認知,可幫助學生更加明確專業發展的前景、分析個人的優勢和興趣而確立專業發展方向、制定專業發展規劃,增加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積極投入專業學習。
蒙臺梭利說:“我看到了,我忘記了;我聽到了,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因此,要加強學生對專業的認知需要同學們真正去體驗,即開展專業教育實踐活動。
專業教育實踐活動主要是指校內第二課堂和校外第三課堂。第二課堂是指校內實踐活動,主要包括社團活動、各類專業比賽活動、各種實踐項目(如:科技活動、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試驗計劃項目)等,以此拓展鞏固和強化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給學生提供一個盡情展示才華的舞臺,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第三課堂是指走出校園,以社會和行業機構為教學場所,進行活動體驗、專業見習、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等,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培養專業認同感、專業能力和服務社會的責任感,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3]。如:我專業開展了各種專業見習、專業實習以及“校、園”合作的志愿者活動,這些活動促進了學生專業知識及職業道德的發展,提高了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和專業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社會實踐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環節之一,學生參與此類與專業緊密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有利于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的互補和完善,還能了解和體驗專業內容及其帶來的社會成果。專業化社會實踐既促進了學生的自我成長,又促進了專業發展,還服務了社會。
總之,只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地探索當代女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幫助女大學生科學地認知專業,正確引導女大學生發展,就能探尋出一條適合女大學生的成才之道,進而培養出更多的女科技人才、女專家,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